摘要: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漢語熱”也迅速升溫。漢語這一中華文明的結晶,欣逢盛世。對外漢語教學既是一個語言教學的過程,又是一個文化教學的過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傳播有重要意義。在文化的多元化與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踏踏實實探尋更科學、更合理的中國文化傳播策略。
關鍵詞:韓國;漢語教學;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漢語熱”也迅速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渴望接觸中國,渴望了解這個既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又擁有無限發展潛力的國家。漢語越來越受到國際重視,在這個時代發出了它的最強音。
中國國家漢辦主動順應這一形勢需要,采取了“請進來”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方針,積極招收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漢語,也大力培訓漢語國際教育人才,興建孔子學院、開設“孔子課堂”。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漢語教學納入了本國國民教育體系,越來越的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漢語這一中華文明的結晶,欣逢盛世。
研究表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的存在”,劉珣先生也曾指出,“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教學要緊密結合語言教學”。可見,對外漢語教學既是一個語言教學的過程,又是一個文化教學的過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傳播有重要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傳播途徑主要可以分為:專門的文化課和非專門的文化課。
一、通過專門的文化課來傳播中國文化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上進行中國文化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策略:
第一,選取合適的教材。從課程設計到獨立授課,一名好的漢語教師扮演的其實是雙重角色——既是導演也是演員,而課本則無異于劇本。在選取文化教材時,要注意教材的趣味性,能夠引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教材也要適合學生的語言水平,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要為學生安排不同程度的文化內容,例如,在初級階段的教學中,應該選擇表層的文化內容,在中級、高級階段的教學中,應該選擇一些深層的精神文化內容,逐漸讓學生了解漢語的人文內涵;教材還要適合學生的年齡,例如,高中的學生可以選取內容更生動有趣的教材,大學的學生可以選取更有知識深度的教材。
第二,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在授課過程中,只用語言進行講述難免有枯燥、機械化之嫌,尤其是在初級階段的教學中,學生的語言水平尚淺,一些特殊的文化現象在不借助中介語的情況下很難向學生說明,而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幻燈片播放、音頻、視頻、電影等多媒體教學方式不但能夠使課堂有聲有色,也更方便快捷,不易受到客觀條件制約。可見,用直觀手段,合理利用PPT、視頻等現代教學技術,在對外漢語的文化教學中很有必要。讓學生看電影《孔子》,往往比單純靠語言講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反復講解京劇的魅力和臉譜的含義,學生很難領悟,但如果教師帶領學生一邊看京劇的視頻,一邊加以講解,學生就覺得容易理解多了。講解中國的舞蹈,語言的描述很能讓學生想象到中國傳統舞蹈之美,但如果給學生看一次《千手觀音》,相信他們一定會贊嘆不已。
第三,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在進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時,老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花了很長時間去解釋費了湯圓,餃子,包子,餛飩之間有什么不同,學生還是不明白。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去品嘗一下這些可口的中國食物,或讓他們親手制作,學生就可以準確、有效地理解所學內容。此外,讓文化實踐走人課堂,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的趣味性超越了一般的課堂。比如,學習中國武術,老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打太極拳;講解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穿上美麗的漢服,梳起中國古典仕女的發式,也可以找幾件旗袍讓學生換上,感受一下中國傳統服裝的魅力。像中國結、剪紙、泥塑等操作性較強的傳統文化藝術,更是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試一試。
第四,讓學生在對比中鞏固中國文化知識。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過程中,中外文化發生和接觸和碰撞不可避免,“認識到自身文化和異域文化之間的相互關聯的生存關系是參與文化交流和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前提”,且“了解雙方文化的差異是成功的語言文化交際的必備前提”而學生往往也會對漢語和他們的母語之間的語言文化差異產生興趣。讓學生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本國的文化進行對比,找出異同,學生會比較有興趣,也更容易掌握知識。比如,中國和韓國同屬于“漢字文化圈”,都有過中秋節的傳統,但中國的中秋節有拜月的習俗,而韓國人在中秋節祭拜祖先,中國人中秋節吃月餅,韓國人吃松餅,等等。再比如,中國人特別喜歡龍,把龍視為吉祥的象征,而西方人卻認為龍是兇惡的象征,中國的龍和西方的龍在外形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過程中,中外文化發生和接觸和碰撞不可避免,而學生往往也會對漢語和他們的母語之間的語言文化差異產生興趣。
二、通過非專門的文化課來傳播中國文化
除了專門的文化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機會還有很多。課堂上的時間有限,為了給學生更多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讓學生能在實踐中更深刻地感受中國文化,可以組織一些文化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觀文化景點,讓學生去故宮、孔子故鄉曲阜等等,使他們在旅行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講解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可以讓學生學習中國民歌,開展歌詠比賽,帶學生去聽一場古琴音樂會,鼓勵學生去學習中國的傳統樂器,如果有條件,可以開設這樣的興趣小組。學習中國的飲食文化,教師可以做幾道中國菜請學生品嘗,或者組織學生開展包餃子活動、學做中國菜等等。此外,還可以多帶學生去聽文化講座,和中國學生一起組織文化知識競賽等等。這樣,通過欣賞、實踐、討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會有更多互動交流,能更容易讓外國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總之,漢語是一門古老的語言,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悠久的歷史文化,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并不僅僅是一項推動漢語走向世界的語言工程,它還擔負著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中國和世界交流的重任,它也是一條擴大中國文化世界影響力的新途徑。在文化的多元化與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踏踏實實探尋更科學、更合理的中國文化傳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