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凡詩詞曲賦都具有美感,而感傷之作更具美感。感傷之作,它在美感的高峰體驗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莫名的惆悵和悲哀,正如葉朗在《胸中之竹——走向現代化的中國美學》一書中所指出的:“意境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正因為如此,它往往給人感到一種惆悵,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長居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鄉那樣一種心情。”而在千萬種可構成傷感因素中,離別可謂最為傷心,最具感傷美的因子,本文將目光投射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離別佳作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秋暮懷秋”一折與柳永的《雨霖鈴》,從中抽取令人感傷的離別之美,從而體會感傷之美的真正含義。
關鍵詞:感傷 美 離別 《西廂記》 《雨霖鈴》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文學藝術是人類生活的寫照,它反映社會、關注人生,又反過來予人以積極的精神體驗,即美感。凡詩詞曲賦都具有美感,而感傷情緒的詩詞更具美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感傷詩詞多具有悲劇的意味和色彩,而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的,旨在肯定美好的事物和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至于獲得靈魂的凈化與升華。感傷詩詞,它在美感的高峰體驗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莫名的惆悵和悲哀,正如葉朗在《胸中之竹——走向現代化的中國美學》一書中所指出的:“意境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正因為如此,它往往給人感到一種惆悵,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長居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鄉那樣一種心情。”而在千萬種可構成傷感因素中,離別可謂最為傷心,最具感傷美的因子,由離別到相思再到團圓,不管是時間距離的早與晚,快與慢,長與短,遠與近,空間距離的合適,一定的心理距離的影響,確實能使距離產生愛,由愛增添美,因為有距離才更珍惜愛,加強了愛就會更美,要離別才更珍惜團聚,關注團聚則更舍不得分離,舍不得分離,又加強了愛,更增加了美。我在這就不過多闡釋距離產生美這個美學命題,而是將目光投射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離別佳作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秋暮懷秋”一折與柳永的《雨霖鈴》,從中抽取令人感傷的離別之美。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藍天白云,枯萎黃花,南飛大雁,火紅楓葉,在凄緊的西風中融為一體,構成了遼闊蕭瑟,令人黯然的境界,為離別之苦痛造勢。圣嘆一評“絕妙好辭”,我稱當得堪得。詞人道:“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這首曲子雖未點“愁”字,卻溢滿了離人心上秋,這像極了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堪比“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亦是這滿目傷秋,亦是這苦痛離別,也在長亭,亦于黃昏,一樣的凄涼冷寂,更一樣的不舍依依。兩處的景物都渲染一種悲涼哀愁的氣氛,更添悲情。
這悲景已是傷人,不曾想,正當“無緒”,“留戀”之際,“蘭舟催發”,這精確的蘭舟瞬間化作了無情之物,令人怨之,恨之;西廂這頭,老夫人卻道:“紅娘,分付輛起車兒,請張生上馬,我和小姐回去。”這世故老人,給予這新歡倆口再道幾句珍重,又當如何?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像極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都因別離時,相視淚盈盈,千言萬語皆多余,只恨這般苦別離。離別時的淚,最是傷人,更是醉人。怪不得實甫醉了霜林,更安排了鶯鶯與紅娘咸敬了張生一盞“苦”酒,別道只有張生“苦”,鶯鶯亦是“苦”,“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酒與淚早已不得分辨,還未離去卻害了相思之疾,苦哉,苦哉。當然,柳永話別時,亦提到了“酒”,“都門帳飲”,看似有備而來,但相飲之時,那淚和著酒,那酒伴著淚,也是苦的吧!在這,吾不得不感嘆,似乎這“酒”離不開這別,別不開那離啊!
再顧崔張別,“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不覺令人聯想“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前為張生引馬而去,青山來“隔”,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也添了一層噱嚨,通通都在使壞。行者看似無情,送者心如刀絞,鶯鶯此時定恨死這般無情物,不予方便送張生,“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那漸行的馬車,在夕陽古道禾黍秋風中回蕩,好不凄涼。柳永呢,因行水路,引舟而去,這一去煙波浩淼,千里涌迭,楚天暮靄沉沉,送的人心碎,淚迷了雙眼,行的人苦想這一路的寂寞,一路的相思。
已是離別,然后感慨。柳永道:“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實甫寫鶯鶯怨道:“早是離傷感,況且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秋帶愁,秋含傷,不適離別,若別離,真可謂傷上加傷!最后柳永受不了這般傷感,喊道:“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積蓄的感情在最后進發出來,一切了了。鶯鶯亦如此,“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離愁誰懂,這離愁誰解,煩惱將溢出,清照之愁是載不動雙溪蚱蜢舟,而鶯鶯之愁是這些大小車兒絕對載不起的,愁更稠了……
詞曲相通,其中之感傷也相通,離別之美也相通。離別太苦,感傷太濃,正是這般由離別而引起的感傷和惆悵,構成了美感的重要內容,在這里,它給人的審美感受不是和諧快感和喜悅,而是不和諧、痛感和悲愁。正由于非感傷文學與感傷文學的同時存在和發展,使我們能從文學作品中體驗到人類情感的全音階。感傷作品通過寫盡人世間的不幸和悲傷,目的并不在于讓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傷之中,而是將這種痛苦與哀傷釋放、宣泄和凈化,使人的靈魂重新進入一種平靜安寧的狀態。所以感傷詩詞作者正是通過悲愁的書寫和宣泄,深入到自我心靈的最深層次,認識到自己生命的真實存在,使人在不幸中、在惆悵中、在悲劇的意境中體驗到個體生命的自由和更深層次的快感。當然讀者閱讀感傷作品實際上也是經歷了一個移情過程,作家總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積極地調動和改造審美對象來再現出種種意象,從而按照自己的審美觀來完成詩詞的藝術創造,從而使感傷詩詞具有美感和豐富的美學意蘊,讓人在閱讀、鑒賞、審美過程中產生明顯的情感共鳴和審美愉悅,這是中國古代詩詞曲賦感傷情緒的美學意義之所在,可待我們不斷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