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教材中之所以編選現代詩歌這一題材,其目的除了要培養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同時還要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這種教育意義就是讓學生體會詩歌想要表達的情感態度,進而引導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基礎,以其中的現代詩歌選文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教材中現代愛國主義詩歌選文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現代詩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詩,是我國文學早期表現形式之一,在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一個沒有詩歌的國家,她的文化將會變得黯然失色。無論是從文化傳承還是文學發展等方面來說,詩歌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詩歌始終以其獨特的形式存在著,并在不同的時代帶給人們不同的精神感受。
現代詩歌的教學主要是以教科書編選的詩歌作品為前提的,詩歌作品既是教學媒介,也是教學內容。教材中編選的詩歌作品對教與學都具有一定的導向意義,這種導向意義簡單的理解就是詩歌最想表達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只有通過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才會有正確的價值觀,進而達到教育目的。這也是教材中現代詩歌選文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一、選用教材版本及教材中現代詩歌所占比重
自新課程改革后,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版本的語文教材,其中人教版和蘇教版是大家比較認同的。本文是基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這一版本的教材,選文的主要來源是七年級到九年級的現代詩歌。
新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選編了大量的現代詩歌,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的教材中,七年級上下冊共選編了11篇現代詩歌,七年級上冊8篇,七年級下冊3篇,八年級上冊沒有選人詩歌,八年級下冊3篇,九年級上冊4篇,九年級下冊6篇。初中6冊教材一共選編了24篇現代詩歌,現代詩歌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約占有10%的比例。由此可見,現代詩歌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材中現代愛國主義詩歌選文所占比重及意義
(一)現代愛國主義詩歌選文所占比重
經過整理24首詩歌后,可以將它們按照主題分為三大類,即愛國主義教育類,追求理想及美好生活類,熱愛大自然及崇尚科學類。其中,主題與愛國主義教育有關的詩歌有11篇,其中一部分是由抒發對母親、對親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的熱愛,篇目最多;另外,主題與追求理想及美好生活有關的詩歌有8篇;與熱愛大自然及崇尚科學有關的詩歌有5篇。
由此得出:選文中除了意在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等價值觀,最主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對母親及祖國的愛,即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這些選文都對學生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念起到指引作用。
(二)現代愛國主義詩歌選文的意義
語文教材中現代愛國主義詩歌選文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承和發揚了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二是教材的編寫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能力,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起到積極作用。
1.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儒家文化
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根源于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教材中現代愛國主義詩歌的編選正體現了我國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中國歷代教育的優良傳統,早在春秋之時,孔子就開創了我國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先河。
首先,孔子的人論思想為我國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仁”即愛人。孔子認為,愛父母為孝,愛兄弟姐妹為悌,愛老師為敬,愛朋友為信,愛民族、愛國家為忠。
其次,孔子提出的孝道是我國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孔子認為孝是對父母的一種特殊感情,這種感情是可以遷移到愛國家上來的。人們在愛親人的過程中,情感遷移,最后形成愛國之情,這個愛國之情就是源于血緣又高于血緣的,是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
最后,孔子提出的禮儀是我國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孔子提倡祭祖的禮俗,發展崇敬祖先的民風,強調移孝于忠,這些對于培養和深化學生愛祖國的民族情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的思想對我國愛國傳統的形成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教材中現代愛國詩歌的編選不僅繼承了我國優良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也發揚了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如教材中《紙船》一詩,其思想感情就是表達詩人對母親以及祖國母親的愛,詩歌真摯感人,很自然的體現了我國傳統的愛國情感。
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由于選文來源主要是七年級到九年級,針對的是初中生,所以,教材也是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特點來編寫的,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對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更具有現實意義。
首先,中學生對祖國山河、領土的熱愛,最初都是在具體形象水平上的。初中生不善于直接把握抽象的事物,需要對具體事物先理解后,逐步升華為抽象的價值觀念。教材要針對初中生的特點和基礎,給他們提供作品,使他們初步認識現代詩歌這一文學門類,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意象,培養藝術想象力,提高詩歌審美鑒賞能力。
對初中生進行現代詩歌教育首先應該從直觀材料出發,使他們能夠直接領略到詩歌的美,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進行深化的詩歌教育。如《紙船》、《靜夜》、《黃河頌》、《我愛這土地》、《鄉愁》、《黑人談河流》等,都是通過具體形象來培養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這些詩歌比較符合初中生的情感訴求和中學現代詩歌教學要求。
其次,愛國思想形成的過程是:從親身實踐中先獲得愛國的感性觀念,然后逐步上升為愛國的理性認識。教材在選文時就應該按照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逐漸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教材中關于愛國題材的詩歌主要集中在七年級兩冊和九年級下冊,七年級上分別編選了《紙船》和《靜夜》兩首易于理解的詩歌,七年級下編選了《黃河頌》,均屬于愛國情感形成的最初基礎,即對愛國的感性認識,易于學生心理的接受,也為之后的愛國教育奠定基礎。九年級下學期,在學生愛國情感發展的重要時期,教材連續編選了6首愛國詩歌,如《我愛這土地》、《我用殘損的手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黑人談河流》等,多數詩歌政治色彩濃厚,民族感明顯增強,蘊含的愛國情感更加深刻,有一定難度,逐漸過渡到了愛國的理性認識上,符合初三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能力。其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義務感和獻身感,讓學生認識到個人與祖國的關系,并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聯系到一起,成為勤奮學習的動力和獻身祖國的精神支柱。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教材編排詩歌基本上是按照初中生接受情感的梯度來安排作品的先后的,符合初中生認知結構和心理結構的發展,這無疑會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較大的作用。
雖然,在當下的詩歌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弊端,有時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但是,總體上我們還是要抱肯定態度的。在目前整個文化體系忽視現代詩歌的情況下,教材能夠收入一定數量優秀詩人的代表性作品,對現代詩歌的普及功不可沒,對未來現代詩歌的發展也將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