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德延續柏拉圖二分世界的理念,區分了現象世界和物自體,用感性形式時空觀和知性范疇說明了先天綜合判斷在數學和自然科學領域何以可能,并對以往形而上學的邏輯錯誤予以批判,并逐一對靈魂、上帝、世界問題進行了批駁和證明,設定了理性的范圍。
關鍵詞:先驗理性 物自體 形而上學
中圖分類號:B51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康德延續了柏拉圖世界兩分的理論形式,把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物自體世界,物自體世界雖然是不可被認識的,但是我們可以認識主體所處的現象世界,而認識這個世界就需要從感性——知性——理性逐步確立這種認識的可能性,即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導言一開始就指出“我們的一切的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這是沒有任何懷疑的”,但如果不是經過對象激動我們的感官,一則由于它們引起表象,一則使得我們的知性活動得以運作起來,從而針對這些表象來加以比較,把它們連接或分開,這樣才能把感性印象原始素材加工成為我們所謂的經驗的對象的知識,“無感性則不會有對象給于我們,無知性則沒有對象被思維。思維無內容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目的。”知識的形式既需要感性直觀和時空形式,也需要知性的能力,需要知性的純粹形式——范疇。在《純粹理性批判》先驗感性論和先驗知性論兩部分中,康德先天綜合判斷在數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可能性得到了說明。
先驗理性論解決的第三個問題就是以往的形而上學是如何可能的這一問題,康德以一種否定的方式解決之,即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以往的形而上學之所以可能,是因為理性派哲學家們的一種謬誤推理,一種邏輯錯誤。這種邏輯錯誤主要是基于對現象和物自體的混淆,在這個錯誤的前提下,他們才提出了先天綜合判斷。
在這里就需要談到的一個重要概念,或者說一個需要重要說明的問題,這就是物自體。我們都知道,笛卡兒哲學所開創的近代哲學的一條線索——主客關系問題,在康德這里雖然主體主導性作用幾乎發揮到了極至,可是他依然保留了代表著客體的最后東西——物自體,這是他相對于貝克萊不同及進步之處,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實在的客體沒了。但不要以為康德就是唯物主義者,物自體的領域在康德這里是一個認識的盲區,“只能思維,不可認知”。
現在結合物自體,說一下人類的最高認識能力——理性,康德說“我們的一切知識都開始于感官,由此前進到知性,而終止于理性,在理性之上我們再沒有更高的能力來加工直觀材料并將之納入思維的最高統一性之下。”接著他說:“現在,當我要對這一最高認識能力作出一種解釋時,我感到有一種尷尬”可見,康德大體上對理性所持的否定態度,在康德知識論中,物自體領域是盲區,也就是認識的界限,我們的認識是不能涉足此領域的,以往的形而上學之所以犯錯誤就在于此,而所以犯錯誤是人類理性在未加批判的情況下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不是某個詭辯者為了迷惑有理性的人而故意編造出來的”,因為人類理性在自希臘哲學以來的哲學家的眼中是最高、最客觀的認識能力,它必然自信地去追求完整的知識和根源性的存在,而在現象領域一切都是在時空形式之中、都在整個范疇系統的轄制之下,是不可能被窮盡的、不可能被完全完整的認識,現象界的現象也足以充當人類認識的對象,它們的根源是物自體,但物自體是不可認識的,是形式、范疇都不能涉足的領域,理性自憑作為人類最高能力想突破現象界涉足該領域,就是僭越。因為時空形式和范疇是人自身所僅有的,企圖借助于它們像感知性認識現象一樣去認識物自體,去認識一切精神現象最完整的統一體的靈魂,去認識一切作為一切物理現象最高、最完整統一體的世界和作為以上兩者統一體的,也是一切可能存在最高統一體的上帝,這些認識表面頭頭是道,其實是錯誤的。
關于靈魂問題,形而上學的理性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靈魂不滅,而靈魂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則是它的基本根據,康德認為“實體”是一個知性范疇,只能規定時間和空間中的感性對象。但形而上學家眼中的靈魂卻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或者說不在時間、空間中,因此,我們是不能用實體去規定靈魂。靈魂連實體都稱不上,那么堅持靈魂不滅的觀點在理論上就毫無根據了。康德認為,靈魂不是現象世界的東西,從不可認識這一點講它是物自體,因此,關于靈魂是什么,靈魂是滅還是不滅,這在理論上都是說不清楚的,是不可知的。康德在否定了靈魂的可知性的同時也表明“靈魂不滅”這個論點雖然在理論上說不通,但在實踐中即在道德生活中還應作為道德假設而存在。
關于上帝問題,康德駁斥了形而上學理性神學關于上帝存在的三種理論證明:本體論證明,宇宙論證明和目的論證明。所謂本體論證明是說,上帝是一個絕對完滿的概念,絕對完滿的東西必然包含存在性,否則就不是絕對完滿的,所以上帝是存在的。存在這個知性范疇也只適用于規定現象界的事物,不能用它去規定根本不出現于時間和空間中的上帝,而且,一個事物的存在和一個事物的概念是不同的兩回事,不能從某個事物的概念推出某個事物的存在,正象不能從一個人頭腦中有一百元錢的概念推出他口袋實際存在一百元錢。從事物的概念推出事物存在是從分析到綜合的一個跨越是沒有任何客觀性的。他認為,其他兩個證明可以歸結為本體論證明。因此,本體論的證明一經駁倒,其他證明就不攻自破了。同靈魂問題一樣,關于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康德的結論也是不可知,不過,他以為上帝也應當作為道德上的假設而存在。
關于世界問題,康德反駁形而上學的理性宇宙論的辦法同反駁形而上學的理性心理學、理性神學的辦法有所不同。在這里,他抬出十七、十八世紀的機械唯物論同形而上學的理性宇宙論相對抗,他力圖表明,凡是理性宇宙論用知性范疇對世界所作的看起來十分有力的論證和規定,都遭到來自機械唯物論的看起來同樣十分有力的反駁。然而這絕不是說康德肯定機械唯物論從而用它對理性宇宙論進行批判。按照康德的觀點,這兩種對立的觀點都能自圓其說,誰也駁不倒誰,在他看來,理性宇宙論同機械唯物論的對立實際上反映了人的理性一旦運用知性范疇去規定世界便會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二律背反之中。這就說明了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世界本身作為物自體究竟怎樣,同樣是不可知的。
在理性論中,康德就通過對物自體的不可知性質的闡述,通過對理性心理學、理性宇宙論和理性神學的批判最終實現了對理性能力的限制,給認識劃定界限從而為信仰留出余地。因為象“靈魂不朽”、“上帝存在”、“意志自由”這樣的論斷在知識論中是不可知的,不能作出決斷,但在實踐領域卻必須假設它們的存在,以保證實踐的進行,從而為理性能力的運用在實踐領域開出一片新天地。所以,《純粹理性批判》到此已可以作一個收尾,最后所要說明的是形而上學在以前是錯誤的、不可能的,不能說把數學的方法引入形而上學就能證明形而上學自身的合理性,但康德認為人類生存又必然需要形而上學。這是人超越自身追求完美的本性決定的,而且他認為經過他對純粹理性所作的批判,形而上學雖然在他手上未能建構起來,但未來必成可能,他稱之為“未來科學的形而上學”,可見康德對此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