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是由政府部門參與并承擔重要責任的一種養老保障制度。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本文將針對我國現行養老金制度現狀進行簡要分析,并結合我國國情,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提出幾點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養老保險;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8)04-0000-01
一、基本養老保險概念和特點
所謂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到達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時,或因年齡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養老保險是在法定范圍內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會勞動生活后才自動發生作用的;養老保險的目的是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為其提供穩定可靠的生活來源;養老保險是以社會保險為手段來達到保障目的的。
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我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一種新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即由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養老保險金的模式。該制度既體現了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保險的社會互濟,分散風險、保障性強的特點,又強調了職工的自我保障意識和激勵機制。
二、我國養老保險基金制度現狀
1、國家對養老保險基金高度重視
1984年各地開始試行企業職工退休費用社會統籌,各地養老保險社會統籌迅速發展,開始實現企業保險向社會保險的轉變,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確立了統賬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各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兩個確保”的重大決策,基本養老金發放額逐年增加,覆蓋范圍從國有、集體企業職工向多種所有制從業人員擴展,參保人數逐年增長。同時,各級政府把加強基金監管作為確保基金安全,防范和化解管理運營風險的根本措施,納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安排,開展了一系列規范管理和監督工作。
2、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從分級統籌開始的,1997年,國務院提出社會養老保險要從市(縣)級統籌逐步向省級統籌過度的方案,最終目的是實現全國統籌。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13個省、市、縣、自治區名義上實行了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其中約10個省區是以地市級統籌為主。其他的省區采用的仍然是以縣級統籌為主的方式。
三、我國目前養老保險體制存在的問題
1、養老基金的籌資范圍和目標覆蓋率較窄
就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而言,我國已經邁入了老齡化社會,盡管建立資金來源多渠道的養老保障體系是養老保險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但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主要來源是國家預算和企業營業外列支的生產性收益,籌資面依然狹窄。根據各地的做實個人賬戶試點方案,在如何歸集資金、補助資金等方面都有比較詳細的規定,但對歸集起來的資金如何支付,并沒有具體的規定。我國目前縣市統籌、部分積累的養老保險政策只覆蓋擁有城鎮戶口的就業于企業、少數經營性事業單位的員工。這種低覆蓋率形成的原因,從理論上講,主要是該模式本身的缺陷,也是由于我國特定的城市取向、公有部門取向的公共政策及其相關制度的影響。
2、沒有建立全國統一體系,不同群體間的退休金相差較大
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障體系是分割、封閉的,致使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機關事業單位與城鎮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金制度在設計與運行上大相徑庭,致使我國的城鎮養老保險體系形成了特殊的“雙軌制”。由于制度的不統一,雙軌制也造成了在城鎮企事業與機關事業單位兩部分人員在參保義務及待遇水平不平衡,引發了社會矛盾,不僅直接影響人們退休后的生活質量,更影響著人們的擇業觀。
3、透明度不高,存在監管漏洞
由于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險的規范性文件沒有提到“立法”這個層面,而僅僅在規章制度上體現,力度不足,基層養老保險的執行力度和操作效率大打折扣。
4、責權不明確,保值增值困難
從試點省份做實個人賬戶的實踐結果來看,我國養老金投資于銀行協議借款和國債的投資回報率遠遠低于我國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養老基金的低收益已經難以支撐我國老齡人口的正常生活。在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中,做實賬戶的基金已經歸集起來,但在如何管理和如何運營方面,責權利的劃分不夠明確,尤其是由于缺少相應的運營辦法致使基金有貶值的趨勢。
四、完善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議
1、提高統籌層次,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
通過實現市縣統籌到省級統籌,最終達到全國統籌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強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增強互濟功能,有利于形成確保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長效機制。以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為契機,統籌設計機關事業單位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制度之間留出接口,形成有機銜接的養老保險體系,有利于調動參保人員多繳費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統籌項目的統一,有利于平衡各省市、各行業基本養老金水平,有利于保障困難縣市離退休人員的切身利益。
2、借鑒國內外試點成功經驗,做實和強化個人賬戶基金
以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例,這些國家要求國民每人都有一個獨立的個人賬戶,每月存入資金的數量,資金投資在了什么地方,每月定期都會有匯報,這使得基金的投資受每一個人的監督,養老金的調度使用更透明,人們對自己個人賬戶的資金有了清楚的了解后才會愿意儲蓄更多的資金,合理進行投資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
國家在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方面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文件,各試點省份在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方面積累了一些探索性經驗。如湖南省在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工作中,明確了個人賬戶基金歸集、上解、核實、管理、記錄等程序,這些都值得其他地區進一步借鑒。通過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并通過完善體制和機制確保個人賬戶基金的安全增值,進而有利于防范和化解老齡化風險。
3、有效地利用資本市場,拓寬社保籌資渠道
我國目前的投資范圍僅局限于銀行存款與債券,投資回報率較低,可以嘗試拓寬投資領域,例如投資于黃金、不動產等低風險領域。應對個人賬戶基金應集中到省級社保經辦機構,統一管理,這不僅降低了貨幣信用風險、資本市場的系統風險,使養老基金能在低風險下實現資產收益最大化,實現保值增值,提高退休人群的生活水平,同時也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此外,擴大繳費人群范圍,將更多農民工納入社保體系,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實行男女退休同齡等方法來縮小社保資金缺口,也仍有空間。
4、加強監管,實現保值增值管理
我國應完善養老保險法律體系,規范養老金的征、支、投,對地方政府、省級政府及其隸屬的保險機構進行嚴格的督查管理。要強化養老基金投資管理的透明度,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監督,用法律手段防止養老金不必要的流失。應把養老基金投資管理職能和行政管理職能分離開來,賦予專門管理機構投資管理職責和獨立的投資決策權,通過用金融手段管理和運營金融產品的方式,實現投資管理的專業化和市場化,提高基金管理效率,確保包括個人賬戶基金在內的各類社會保險基金安全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