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一個重要手段,與文化密不可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翻譯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是不可譯的。本文試圖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提出文化差異的補償策略。
關鍵詞:翻譯;文化差異;補償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一、引言
每一個學習語言的人都知道語言的學習不僅僅是對于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學習這種語言所在國家的文化。同樣的對于譯者來說,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更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卡撒格蘭德就提出:“譯者事實上不是在翻譯語言,而是在翻譯文化。”由于文化間的差異,翻譯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王佐良曾經指出“翻譯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中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外一種文化里頭卻要費很大力氣加以解釋。對本族語者不必解釋的事,對外國讀者得加以解釋。”[2]譯者的任務就是彌補文化差異。
二、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地理環境差異
在漢語的文化中,東風就是“春天的風”,“夏天”使人聯想到酷暑難熬。而英國的地理位置是在北溫帶,屬于海洋性氣候,所以春天是“西風”夏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
李煜的《虞美人》中曾寫過“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Hans H,Franke將這句話譯為:On the balcony last night,againan east wind,The moon was so bdght I couldn’t bear to look towmxlthe oldland,在這“東風”被直接譯為east wind。但是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東風在我國被認為是溫暖的,在西方國家卻被認為是寒風。如若直接翻譯,則會造成誤解。莎士比亞曾將情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a summer’s day?如若將此句譯為:我可否將你比作夏日?中國人和英國人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歷史與風俗習慣差異
同樣的時間,不同的歷史與風俗習慣,看法會大相徑庭。根據中國風俗,新郎新娘定親時,新郎務必要給新娘家獻上聘禮,而茶葉則是必備之禮。因此,就有了下茶和吃茶之禮。紅樓夢中鳳姐與黛玉開玩笑說:你既喝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如若直譯對于西方讀者來說就非常難以理解。龍在漢語中是神圣的圖騰形象,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則并非如此。圣經中與上帝作對的惡魔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Dragon總是代表著邪惡,如若說一個人像龍,則是指此人兇惡歹毒,令人感到恐怖。
價值觀與行為準則的差異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大不相同。如若將Individualism直接譯為“個人主義”,東西方人的感受則會大為不同。因為中西的Individ-ualism是不能等同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國Individualism是集體主義的大敵;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Individualism是支撐一個積極進取,發揮個人獨立性、創造性的基礎。
三、補償方法
補償是解決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使用補償的方法可以使譯文中的缺省信息得到某種程度的彌補。翻譯補償是以目的語手段為主,輔之以符合目的語規約或規范的其他語言手段,根據文本類型和翻譯目的,對翻譯過程中潛在的、或發生的損失進行的修復或彌補。關于補償策略,HerveyHiggins提出以下四種形式:類比補償、換位補償、融合補償、分解補償。馬紅軍認為,如果從譯者在特定文本中所采用的總體補償策略看,補償手段還可劃分為顯性補償、與隱性補償。
顯性補償主要指注釋法,即將帶有文化內涵的術語加注。如:radar雷達(英語無線電定位與測距的首字母縮寫詞);sauna桑那浴(源于芬蘭的一種蒸汽浴);氣功qigong(a system 0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太極拳taijiquan(a kind 0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
隱性補償即將補償隱身,不露出補償的痕跡。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譯為:Beauty is in the eye 0f the beholder,情人、西施在譯文中通通不見蹤影,而是歸化處理為地地道道的英語諺語,有現存的英語諺語可用,以最小的原語文化的犧牲為代價,便可取得最佳的理解溝通的效果。
四、結語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部分,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也是文化轉換的一個部分,在轉換中難免會出現文化信息缺失的現象。因此在翻譯中要注重對文化缺失的補償。補償策略可分為顯性補償與隱性補償。在翻譯中,譯者需根據原文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文化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