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西蘭導演簡·坎皮恩于1993年執導的電影《鋼琴課》,是一部富有詩意和女性覺醒的經典作品,時至今日來看依舊是女性主義電影歷史上的一座豐碑。本文主要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通過對劇中女主角艾達堅毅的意志進行分析,從而探討簡·坎皮恩在女性無聲的抗爭中的思考。
關鍵詞:鋼琴課 女性主義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電影作為一種專門制作表面現象的媒介手段,潛藏在其表面之下的是由男權牢牢把控的意識形態,以好萊塢工業為首營造的電影世界,女性作為“他者”,只承擔了被凝視被消費的的角色,女性的欲望、內心世界的呼喊無處發聲。
而“女性電影”敘事聲稱把女性主體性、欲望和能動性(agency)置于敘事的中心。簡·坎皮恩的《鋼琴課》,就是這樣一部為女性發聲,展現女性欲望和能動性的影片。
一、無聲的鋼琴
《鋼琴課》這部電影講述了在19世紀的英國,自6歲起便不再開口的啞女艾達(Ada),在父親的安排下,帶著自己非婚生女兒費羅拉(Flora)和鋼琴遠嫁到新西蘭和素未謀面的丈夫斯蒂伍德(stewart)一起生活的故事。在新西蘭,艾達與丈夫的矛盾不斷,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下,艾達以鋼琴為媒介,與貝恩斯相愛,并最終出走。
從銀幕亮起的那一刻開始,艾達的命運從就被男性操控著,遵循父親的安排嫁給一個陌生男人,被斯蒂伍德視為一件商品,并被他限制自由,在貝恩斯那里一開始也被其視為玩物。但即使在這樣一個被限制了自由與意志的環境中,艾達也堅持了自己的抗爭,在電影中,她堅決而固執,表情嚴肅甚至刻板,當艾達被斯蒂伍德告知鋼琴賣給了貝恩斯,同時自己被安排教后者彈琴時,艾達激動地跳了起來,她焦躁不安地來回踱步,奮力撤掉衣服表示憤怒。但是這些抗爭都是微弱無力的,不論她如何反抗,始終無法遵循自己的意志,電影的高潮部分,斯蒂伍德砍下了艾達的手指,這象征著閹割,剝奪了她愛的權力。
在這里要提到的是斯蒂伍德手中的斧頭,斯蒂伍德一直把自己藏在過度修飾、看上去十分得體的文明外表之下,電影中出現了幾次他手持斧頭伐木的畫面。斧頭被看成閹割男性生殖器的符號是和歐洲人的傳統聯系在一起的,在居民表演的舞臺劇《藍胡子》中,妻子就是被丈夫用斧頭給殺害的。斧頭象征著帶有破壞性和極度危險的男權,不論其外表是多么的文質彬彬,但只要違背其意志都會得到殘忍的懲罰。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唯一打上“自我”標簽的意志似乎只有噤聲,艾達從6歲起便不再開口說話,這似乎是唯一遵循了自己意志的選擇。
來自文明世界的鋼琴進入蠻荒的新西蘭,正如一個富有堅強意志的女人闖入一個本是完全服從男話話語的世界一樣,顯得那么格格不入。
二、凝望的視角
勞拉·穆爾維指出,在主流商業電影的影像與敘事結構中,觀眾別無選擇地在這影像構成的雙重機制中認同于男性的角色、行為與觀點。主流商業電影誘導我們充分地認同男性主人公的角色,追隨他的行動,在想象中與他同行同止、休戚與共,同時,電影的內在敘事機制誘導觀眾認同于男性主人公的視線,通過他的視線給予女性主人公以欲望和情色的觀看。于是,在主流商業電影中,女性形象只是充當著構成奇觀、誘發欲望觀看的視覺動機。她只是承受雙重視線、雙重欲望透射著與觀看的客體,其一是故事中男主人公投射的欲望觀看,其二是影院匯總的觀眾通過認同于男性主人公而投向她的欲望觀看。而女主人公的形象誘發著人們的欲望也指稱著人們的欲望,“她”只是欲望的能指,欲望的客體。
如果說主流的電影是用男性的視角來窺視女性的話,那么《鋼琴課》的視線則是對這一傳統的顛覆。首先,觀眾看的方式發生了轉變,電影中,艾達帶著佛羅拉去找貝恩斯幫忙,導演特意給了一個低機位的近景,出現在畫面中的是貝恩斯健壯的臀部和大腿,明顯區別于傳統的對于“開門”這個動作的拍攝方式。似乎是以這次“開門”為預告,隨著電影的發展,出現了貝恩斯幾次脫衣服呈現裸體的畫面,導演坎皮恩似乎是有意識地帶領觀眾去關注女性對男性身體感興趣的地方,滿足了女性觀眾對男性身體的窺視欲望。在另一場戲中,貝恩斯突然不見,艾達拉開簾子去找他,結果發現貝恩斯赤裸的身體,這里的視線是艾達的視線,艾達先是很驚訝,但隨后她平復了下來,這種窺視很明顯是艾達的,是女性的。這是對傳統“男看女,女被看”的方式的轉變。
導演對傳統電影的視點方式也進行了調侃。斯蒂伍德去貝恩斯家找艾達,發現兩人正在做愛,他不僅沒有急匆匆地揭發,反而一直偷偷地觀看,這是被稱為視淫沖動的場景。這場戲結束于斯蒂伍德躺在地上透過地板窺視的鏡頭,艾達衣服上的一??圩油高^地板上的縫隙掉到了斯蒂伍德的臉上,他被嚇了一跳,但是只能笨拙地靜靜待在原地。充分嘲笑了他的性無能和低劣。
三、女性意識的覺醒的疑惑
艾達在遭受到了非常嚴酷地懲罰后,最終帶上女兒和鋼琴跟隨貝恩斯離開了新西蘭,此時的鋼琴已經不再承擔前文中提到的情感,而變成了聯系過去的紐帶,在經歷了“搬琴-送琴-還琴”這個膠著的過程之后,鋼琴象征了艾達在新西蘭島上遭遇過的種種苦難。于是艾達堅持要把鋼琴扔下船,但是自己卻不慎被卷下了海,差點淹死在海水中。在艾達獲救的時候,她的畫外音告訴我們“我的意志選擇了活下去。”這樣一次落水,似乎宣告了艾達的重生。但這種重生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主,她跟隨貝恩斯去到另一個城市開始新的生活,用貝恩斯贈送的假手指教授鋼琴課,可能這是跟隨她的意志做出的選擇,但是仍然是依靠著另一個男人,最終她還是回歸到了家庭。在這種瀕臨死亡的急迫環境下,艾達可以說是在潛意識下依然決定依偎在男性的光環之下,那么這又算不算一次真正意義上女性意識的覺醒呢?
結語
簡·坎皮恩作為非常具有女性主義意識的導演,在《鋼琴課》中為我們創造出一個十分堅毅,勇于追求自己的意志的女性艾達,電影用音樂替代艾達發聲,在一個富有詩意的視聽語言環境下,給以男權為主體的社會帶來了一次沉重的反擊。導演一改傳統電影中女性“被看”的局面,變為由女性掌握著視線,更多的時候把男性作為“被看”的客體。電影不僅保持了高度的藝術性,同時在商業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