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人類實現交際和傳播的工具,新聞語言是新聞傳播活動中的重要載體。新聞語言在反映社會現實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本文對我國不同時期新聞語言的時代特點和影響新聞語言時代性的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出新聞語言的時代性對新聞實踐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新聞語言 時代性 新聞實踐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一、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新聞語言的時代特點
新聞語言的時代性是某一時代運用新聞語言的特點所形成的特色。不同時代的新聞作品時代風格迥異,正是運用具有不同時代特色新聞語言的緣故。
(一)建國后至文革前新聞語言的時代性特點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新聞事業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新局面。特別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后,全國人民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這一時期新聞語言的最大特點是充滿建設與革命的豪情。如1963年新華社發表通訊《“一厘錢”精神》,其中這樣寫道“親愛的讀者,當你抱著雄心壯志要建設好我們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時候,你就從自己經管的一厘錢、一個產品和自己每一分鐘做起吧!”;再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中的一段話,“焦裕祿雖然去世了,但他在蘭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種子,正在發芽成長,他一心為革命,一心為群眾的高貴品德,已成為全縣干部和群眾學習的榜樣。”從這些作品不難看出,這一時期的新聞語言或使用振奮人心的語言,敘議結合、充滿豪情;或使用平淡樸實的文字,善用具體事實,以小見大。
(二)文革期間新聞語言的時代性特點
“十年‘文革’”期間,新聞媒介不僅自身飽受摧殘,此外還與反動集團“狼狽為奸”——“竭盡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羅織罪狀、誣陷忠良之能事,寫下了我國新聞事業史上黑暗的一頁。”1新聞媒體被高度控制,新聞文風遭到嚴重破壞,“假、大、空”現象嚴重。以“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封資修”、“破四舊好得很”等為代表的新聞語言失去對新聞事實的描述,充滿階級傾向性。尤其是“文革小報”其大量使用“紅衛兵”、“聯合總部”、“混蛋”等充滿軍事化色彩和謾罵式的語言,語言嚴重粗俗化。總之,文革期間的新聞語言呈現一片畸形、病態的特點。
(三)媒介融合時代新聞語言的時代性特點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不斷飛躍、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媒介的融合一方面聯接了人們的生活,公民可以更加便捷的發表意見、參與社會管理;另一方面也大大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給力”、“×門”、“拍板磚”、“經濟適用男”、“蝸居”、“白富美”等詞語都是媒介融合時代的產物。這些詞語很多都是由網民最先提出,在網絡上流行并經傳統媒體不斷加以使用,最終形成全社會的使用熱潮,所以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語言具有平民化、草根化特點。
二、影響新聞語言時代性的因素分析
(一)社會發展促進新聞語言發展變化
社會的發展是新聞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社會推動思維的發展,抽象思維的發展也要求語言發展,而語言的發展又是抽象思維發展的具體體現”。2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科技的進步、文化的繁榮等都要求語言不斷改善自我,以適應社會發展。新聞語言也是如此。新聞生動翔實地記錄著社會的變遷、反映著時代的進步,“記錄”和“反映”正是由新聞語言來完成的,所以新聞語言也必然體現鮮明的時代性。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社會現實、社會變化都將推動新聞語言的發展變化,使新聞語言呈現出強烈的時代性。
(二)新聞的基本特點決定新聞語言的時代性
新聞報道不同于文學藝術創作,必須以事實說話,新聞報道的內容應該是發生在社會生活中、貼近百姓、貼近實際的事件。新聞語言作為新聞的載體,應該遵循新聞真實性原則,忠于社會現實,最大程度的報道和還原事實真相。新聞還具有強烈的時效性特點,作為新聞報道載體的新聞語言也貴在新。不同時代的語言有各自的時代特點,所以新聞報道使用的語言也應當是充滿時代氣息的語言、當時最容易被大眾接受和理解、最能反映當時社會現實和時代特色的語言,這樣才能增強新聞報道的易讀性和感染力。
(三)媒介競爭促使新聞語言呈現時代性
我國傳媒實行的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的運作模式,特別是當前,媒介集團持續擴張、新媒體層出不窮,媒介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新聞媒介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只有不斷創新、另辟蹊徑。所以傳媒業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應摒棄陳舊、老套、生硬的新聞語言,重視使用個性化、通俗易懂、個性化的語言。此外,新聞語言日益個性化,許多媒體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逐漸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語言特色和風格。
三、新聞語言的時代性對新聞實踐的指導意義
(一)新聞報道的語言要不斷推陳出新
我國的一些新聞媒體習慣了“板著臉”說話,新聞語言枯燥乏味,新聞報道呈現出程序化和臉譜化的不良傾向。新聞語言的時代性啟發我們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頗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語言。所以,媒體應有選擇的使用具有時代特色的語言,堅持推陳出新,創新語言運用模式,勇于開辟新的報道途徑。這樣,新聞報道才會具有自身的優勢,才能得到受眾的認同,新聞報道才會更具時代特色。
(二)新聞報道的語言要堅持真實和客觀的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但卻時常有“假新聞”出現。陳力丹教授指出:“出現這么多的假新聞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記者、編輯選擇新聞的標準不是其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而僅僅為了滿足受眾的心理需要。隨著受眾興趣逐漸轉向社會新聞,即使記者編輯主觀上有正確引導的意圖,但往往經不住精彩‘事實’的誘惑。”3當前一些媒體不結合新聞報道內容的具體實際,一味羅列一些生活中出現的新詞和熱詞,反而使新聞報道失去了水準,報道內容顯得沒有深度,太過輕浮。
(三)在新聞報道中要注重新聞語言的不斷融合
全媒體時代媒介形式日益多樣化,媒介融合進程加快,新聞語言的融合也成為一個必然趨勢。激烈的媒介競爭促使一些媒體不斷改進新聞報道的風格和特點,受眾在傳播中的主動性也不斷增強。所以,如果傳播者還是僅局限于用單一的語言來傳播新聞和信息的話就不能滿足受眾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相反,傳播者應該根據自身媒體的特點和傳播優勢、結合所要報道的內容、充分考慮受眾的需求,認真吸取其他媒體的語言特色和優勢,積極采用融合的新聞語言來進行新聞報道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