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被稱為中國微博崛起之年。微博使用的廣泛性和便捷性,使微博成為公民發表言論的“自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也日漸明顯,成為了重要的新聞源和新聞表現形式。“郭美美事件”、“7·23甬溫動車事故”、“陜西表哥”等等事件都是因為微博這一新興的媒體平臺而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可以說,每一件社會大事都能在微博上引發一場言論熱潮。
此時,手機報,這種以短信為雛形,依托手機媒介,由報紙、移動通信商和網絡運營商聯手搭建的信息傳播平臺開始被人們定義成為過渡產品。人們斷言,手機報必將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消亡。可筆者認為,“過渡”是對所有媒體形態的相對定義,而“發展”才是對所有媒體的絕對定義。特別是在突發新聞事件中,只有當微博和手機報共同承擔起新聞傳播的責任時,才能將完整的新聞事實清晰呈現在受眾前面。
一、微博在突發新聞事件中報道的利與弊
在新聞事實的建構中,微博主要是通過新聞源主體發表信息和言論來進行新聞事實的傳遞。從微博引入我國之后,在重大新聞事件特別是突發新聞事件中,它發揮了其他媒體難以企及的特殊作用。
“危機發生后,公眾處于信息饑渴狀態,伴隨著信息恐慌的流言等,會像雪崩一樣愈演愈烈。”突發事件中,信息的時效性往往成為輿論引導的關鍵。在信息缺乏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到達受眾的信息往往容易被人們當成權威的信息接受,并向外傳播,在信息的交流和傳遞過程中,逐漸形成人們對事件的共同認識,輿論便初步形成。突發事件中,微博無可比擬的時效性,給傳統主流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微博融合了多種媒介形態傳播信息的特點,如便捷性、交互性、廣泛性等,為受眾提供更細致的資訊服務,在不少新聞事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突發事件中,不僅及時傳播信息,提供珍貴的現場畫面,同時也能通過微博解決人們渴望了解事件情況的燃眉之需,如求救、尋人等,這在玉樹地震和“7·23甬溫動車事故”,以及在4月20日發生的四川雅安地震中體現得較為明顯。相對于電視和報紙等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的傳統媒體來說,微博更具有濃厚的虛擬味道,更吸引受眾。所以更多的受眾開始運用微博提供新聞信息和尋求幫助。微博就以它快速的傳達,沖破媒體管理層的“信息封鎖”,導致傳統主流媒體社會控制力減弱,從而影響輿論的形成。
在微博這一新技術、新媒體的影響下,無論是在渠道上還是在時效性上,傳統媒體都面臨著很多的挑戰。因此,傳統媒體的生產變革和行業轉型已迫在眉睫。而微博這一報道形式的出現,不僅影響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法,也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報道方式和新聞采寫的方式。
現在,不少傳統媒體都紛紛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在及時發布消息,擴大和延伸傳統主流媒體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的同時,也將微博的即時l生和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結合起來,使其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一方面傳遞新聞,利用微博提高自己的關注度,另一方面,也關注微博中的熱門話題和新聞人物的微博言論,豐富自己的新聞源。當然,傳統媒體在運用微博提供的新聞事實時,必須要堅持自己的媒體立場和新聞品質,切不可隨波逐流,對一些謠言要及時攻破。另外,微博上一些支離破碎的淺信息,傳統媒體也應該發揮其資源優勢和傳播方式,加大新聞信息深度的報道,避免信息膚淺化。
有上述種種特點的同時,微博也有著自己自身無法回避的不足。因為一則微博的信息呈現是碎片化的,句子往往是簡短,難以傳達新聞事件的全貌,即便多個微博作者通過多次傳播完成了一個新聞事件的完整傳達,但是,微博本身無法自發完成有效信息的整合從而誕生完整真實的新聞來。也就是說,微博雖然可以使得新聞的報道變得“實時化”。一件新聞的報道不再是事件之后“完成時”的事后報道,而變得更加實時,但是,對事件完整、清晰、全面的報道,微博就顯得很無力了。
二、手機報在突發新聞事件中報道的利與弊
手機媒體,用戶每月只需要花幾塊錢,就可以通過手機瀏覽當天發生的新聞,因此手機報也被譽為“拇指媒體”。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2011年7月25日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手機用戶已經達到9.2億戶。這組數據也使我們清楚的了解到,隨著手機作為一種大眾通信工具在社會上的普遍使用,手機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顯示出重要的作用。當下,手機媒體已經被人們認為繼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其相比較于傳統媒體,具有受眾更加廣泛,互動更加充分,功能更加強大,使用更加便捷,技術更加先進等特點。這在某種程度上恰好彌補了以往幾類媒體在使用過程中呈現出的諸多不足,而顯示出完全不同的傳播功效。
因此,手機報作為同樣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新興媒體,會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必定會更加好地完成自身的完善變革,使其在手機時代發揮應有的作用。針對各類突發事件,手機報也能做到快速反應,第一時間把最權威的信息傳遞到手機用戶手中。
其實,微博從誕生之初就同手機應用密不可分。微博之所以要限定140個字符,就是源于從手機發短信最多的字符就是140個(微博進人中國后普遍默認為140個漢字)。這一點也是其在互聯網形態中最大的亮點。筆者認為,微博對互聯網的重大意義就在于建立手機和互聯網應用的無縫連接,培養手機用戶使用手機上網的習慣,增強手機端同互聯網端的互動,從而使手機用戶順利過渡到無線互聯網用戶。
但是,微博傳播的內容有一個不確定性,手機報卻不同。手機報在手機媒體報道中的可信度較高,強調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其內容大多是當天新聞的要點、以文字、圖片的形式將實體報紙濃縮成電子媒體的形式傳送到用戶的手中,其實質是傳統報紙在手機媒體領域的延伸。在突發事件報道中運用較為成熟的形式,能夠及時將當日有關的重要新聞及時傳遞給受眾。
精準傳送信息也是手機報特有的優勢。通過定制,位置管理,將特定的信息向特定的用戶進行精準傳送。通過手機,用戶只能得到他們自己想要的信息。精準傳送可以改變傳統的信息傳輸模式。
當然,在高速發展的3G無線互聯網時代,基于2.5G網絡的手機報必將轉型到形式更加豐富,內容更加深入,用戶更加精細的泛移動閱讀領域。
筆者認為,對于手機媒體來說,為了適應實時報道的要求,重大事件發生后快速的推送成為一種必須的選擇。而日常新聞提供中時間的爭分奪秒與重大新聞不能漏發成為重要的要求,雖然不能達到零反應,但必需盡可能的接近。
僅靠內容的平移當然是遠遠不夠的,光強調新聞資訊也沒有生命力。我們要針對新媒體受眾的特點,進行“主題策劃”和“原創性整合”,并將熱點新聞推送、便民服務、禮品發放等環節常設性地置人手機雜志中,將優質內容和獨特的服務結合在一起。因此,這對手機報的內容、時效和深度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三、以2012云貴交界地震為例
2012年9月7日11時19分40秒,在云貴交界處發生了5.7級地震,震中區附近震感強烈,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大部分地方有震感,其中靠近震中的云貴鄉、石門鄉、兔街鄉等鄉鎮震感強烈,造成部分鄉鎮房屋受損和倒塌,基礎設施受到破壞,人員出現輕傷。
災情發生后,當代先鋒網及時派出記者趕赴災區一線采訪報道,并在網站首頁顯著位置開設專題——“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將本網記者一線采訪報道、圖片進行集中展示。同時,當代先鋒網記者在去一線的路上,就開始以微博的形式,將災區的情況進行及時傳遞。當代先鋒網新浪、騰訊官方微博及時跟進,將災區的情況第一時間傳遞給了受眾。從災情發生到救災告一段落,本網官方微博共發布微博50余條。
同時,當代先鋒網主辦的《當代黨員》手機雜志從9月8日起到9月14日,共編發了5期畢節災區特別報道,將畢節災區的有關情況及時編發,進行連續、跟蹤報道,精準傳遞。所編發的內容涉及國家對地震災區的關心、指導、資金扶持;省委、省政府領導深入災區一線指導救災;相關部門關注、支持災區重建;畢節領導親赴災區一線指導抗震救災;畢節當地群眾積極開展生產自救;社會各界的捐款捐物;畢節涌現出的感人事跡……等等。
通過這次微博與手機報的互補式報道,我們深感,在人們渴望及時了解新聞的同時,完整、全面、深入了解事情全貌也是受眾的渴求。目前,微博的及時陛、全民參與性無其他媒體可比。可是,在能達到及時的同時,手機報的深度補充成為突發性新聞事件不可或缺的媒體力量。在這一過程中,手機報在努力踐行媒體的社會責任的同時,作為互聯網時代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已然成為傳統媒體的一個重要補充形式。當然,接下來,手機報在許多方面還需要不斷提升和加強,敢于突破、善于突破。未來之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