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中庸》是儒家的傳統經典著作,其中的語言能夠體現上古漢語的一些特點。本文通過對《大學》、《中庸》的語氣詞進行分類、舉例,近而分析比較,總結出上古時期語氣詞的特征。最后探討了《大學》、《中庸》中的語氣詞研究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中庸》,上古漢語,語氣詞特征,研究意義。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2
1、引言
《大學》、《中庸》是朱熹從《禮記》中抽取出來的兩篇文章,并與《論語》、《孟子》并列為“四書”,是儒家的傳統經典,一般認為《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所作,大約成書于春秋末期,《中庸》是孔子之孫孔伋(字子思)所作,成書于戰國早期,比《大學》略晚。按照王力先生的看法,此時與兩漢、兩晉南北朝同屬于漢語史的上古期。也就是說《大學》、《中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上古詞匯及語法上的一些特點。本文試從對《大學》、《中庸》的語氣詞的研究中總結幾點。
2、特點分析
語氣詞是表達句子語氣的一類虛詞。它是漢語特有的詞類。從語氣詞的分類人手來研究《大學》、《中庸》中的語氣詞,可見其一些特征。
2.1 單音節語氣詞
A類句尾語氣詞: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古代漢語語氣詞的主體。
①也表示確認、肯定的判斷語氣;在《大學》、《中庸》中使用極為頻繁。具體的使用情況有:
a用在陳述句末尾
《大學》“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中庸》“蓋日天之所以為天也。”
b用在復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
《大學》“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②矣在《大學》、《中庸》中出現的十分頻繁,表示確認、肯定的判斷語氣。具體的使用情況有:
a用在陳述句末尾
《大學》“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b用在復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
《大學》“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中庸》“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c用在疑問句、陳述句末尾
《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中庸》“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通過“也”與“矣”的用法比較可以看出二者的區別在于:“也”表示一種狀態,如“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而“矣”表示一種時間過程,如“知所先后,則近到矣”。“也”不著眼于時間的因素,“矣”著眼于時間的因素。
③爾本來是指示代詞,意義虛化后用在句子末尾,表示提示語氣。但“爾”作為語氣詞使用的情況在《大學》、《中庸》中只出現了一次,尚不常用。
《大學》中無此類情況
《中庸》“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④焉《大學》、《中庸》中的“焉”是一個有指示作用的語氣詞,表示提示性的陳述語氣。使用方法較為單一,通常處于陳述句末尾。如:
《大學》“《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中庸》“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⑤乎《大學》、《中庸》中使用最為頻繁的疑問語氣詞,也用于祈使句、感嘆句末尾表示驚嘆語氣。具體的使用情況如:
a用在正反疑問句末尾,表疑問語氣。
《大學》“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中庸》中無此類情況。
b用在祈使句、感嘆句末尾。
《大學》“子日:‘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中庸》“無憂者,其唯文王乎!”此句由句義可得知為感嘆句而非反問句,其句義為:“無憂無慮的人,只有周文王啊!”
⑥與在《大學》、《中庸》中有兩種使用情況,即單獨置于疑問句末尾表疑問語氣或于祈使句、感嘆句末尾表驚嘆語氣,具體使用情況如:
a放在句尾,表疑問語氣
《大學》中無此類情況
《中庸》“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b在祈使句、感嘆句末尾表驚嘆語氣。
《大學》中無此類情況
《中庸》“《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這些語氣詞從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過程中漢語發生了一些詞匯及語法上的一些變化,這樣的情況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多見,也反映出了漢語在時代的變遷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⑦哉《大學》中沒有出現這個語氣詞,《中庸》中置于句尾時表示強烈驚嘆語氣。如:
a用在句末表感嘆語氣
《大學》中無此類情況
《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
從對以上句尾語氣詞在《大學》、《中庸》中的使用情況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條結論:首先,古代漢語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相當精熟,“也”、“焉”、“哉”、“乎”等后來常用的句尾語氣詞在春秋戰國時期都已形成了其固定的使用手段和使用習慣,并且用法多樣有變化;其次說明漢語在春秋戰國仍處于發展階段,后來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一些語氣詞如“那”、“耶”、“不”、“未”等在春秋戰國時期仍舊很少出現,語氣詞的數量仍不豐富,說明古代漢語仍處于形成階段,詞匯、語法并不十分完善使用方法并不固定,常有一詞數用、數詞一用的現象。
B類句首、句中語氣詞
①句首發語詞《大學》、《中庸》中這樣的句首發語詞有“夫”、“維”、“蓋”、“其”。
a夫由指示代詞虛化而來,表示提出話題,引起議論或者引出常理以轉入正論的語氣。
《大學》中無此類情況
《中庸》“夫政也者,蒲盧也。”
b其由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用法同“夫”。
《大學》“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中庸》“子曰:‘其唯文王乎!’”
c蓋表示猜測或者解釋性的詞語
《大學》中無此類情況
《中庸》“蓋日天之所以為天也。”
d維表示提示性語氣和表示期望的語氣
《大學》“《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中庸》“《詩》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
②句中語氣詞
“者”、“也”,這兩者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有提示舒緩節奏的作用。
a者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中庸》“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b也
《大學》“必也使無訟乎!”
《中庸》“人莫不飲食也,鮮能味也。”
c哉《大學》、《中庸》中“哉”既用在句尾,也出現在句中,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如:
《大學》中無此類情況
《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2.2復音節語氣詞
《大學》、《中庸》中復音語氣詞的數量最少,只有“而已”。它由連詞“而”與語氣詞“已”組成,一般用于陳述句末尾,表示限制,相當于“罷了”,在現代漢語中仍有存留。
a而已
《中庸》“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3、小結
通過分析、總結、歸納對比的方法對《大學》、《中庸》中的語氣詞進行研究,可以大致看出春秋戰國時期上古漢語的一些特點,了解這些語氣詞的用法還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古籍。概括言之,《大學》、《中庸》的語氣詞可以說種類較多,單音語氣詞和多音語氣詞均有,且句首語氣詞、句中語氣詞、句末語氣詞都已形成體系,反映出當時漢語已經相當成熟,同時可以看出后市所常用的一些語氣詞在《大學》、《中庸》中并未出現,也真實地向我們反映了漢語自身的發展歷史,有些語氣詞現代漢語仍然在使用也說明了漢語的傳承跨越時間之久,體現了漢語悠久的歷史文化性,更讓我們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化的精深和寶貴,提醒我們要珍視我們的語言文化,因此可以說,對上古漢語的研究意義和潛力都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