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治理的發生和運行以其環境的建構為保障,以協商共治為本質屬性的公共治理要求公開公平的治理環境并在此環境中由各方公民代表達成一種合意。公共治理的環境是一種先于公共治理又構成公共治理運行框架的背景條件,公共治理在此環境中得到透視。它包含最初狀態、“陽光之幕”和主客觀環境的設定。
關鍵詞: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公共治理的首要問題是公共治理的環境,公開的環境構建是其基本框架。環境的公開程度與公共治理的實現程度呈正相關關系,環境的設置不當,就不能滿足公共治理的實現要求。為此專門探討公共治理的環境,對公共治理的研究有重要意義,旨在構建公共治理的背景條件和論證基礎。
一、最初狀態
公共治理的原初狀態是一種代表設置,它通過平等自由的多元主體間對社會治理的合意,達到治理的要求。社會治理是一種公共資源,以公共性為核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主體不僅僅是政府,而是整個公民社會,不同于傳統的統治型行政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而是一種平等的主體間的合作管理。公共問題發生時,受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利害相關的公民圍繞此公共問題構成公共治理環境,抒發和交流各自的意見和觀點。此公共問題發生的整個過程完全公開,平等的開放的參與權利,相互理解的協商對話共同營造了“陽光之幕”般的環境。對公共行政的消極現象,如效率低下,不達民意的消除,我們需要將一致契約的理念延伸到此背景框架本身,排除了各類影響因素的干擾,對利害相關的公民的平等商談形成規導。公共治理設立在公開平等的環境中,也是為了克服傳統公共行政的弊端。
二、陽光之幕
“陽光之幕”是對羅爾斯“無知之幕”的思考,在公共治理中,我們要求陽光之幕一般的存在,這是因為,以公共問題為中心,所有人共同商談的公共治理是一種純粹意義上的公共管理,它首先是公共的,共同的,所以應該是公開的、陽光的。
首先,它是一種公開的環境,在公共領域中展現的任何東西都可見聞,具有可能最廣泛的公共性。它是開放的,對所有具備參與資格的利害相關的公民都平等的公平的開放,沒有阻礙也沒有陰影的環境。另外對發生的關乎公共治理主體利益的公共問題也是公開的,對所有參與的公民開放的,這包括了公共問題的相關信息的傳播和交流,相關功能的以及預期的結果。這種環境既是公開的公共事態又是公開的公共領域,所有人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接受各方代表的意見,是平等的主體間尋求合作的良好溝通和決策環境。
其次,它是一種客觀的環境。實在意味著客觀存在和在場,在場即是事實上參與針對某公共問題的利害相關的多元主體的實際行為,公共空間中利害相關的各方以表達自身大量觀點的同時在場,是公共治理環境的實在意義。阿倫特對公共生活意義的闡釋意味著公共領域取決于共同世界借以呈現自身的無數視點和方面的同時在場,因為,被他人看見和聽見的意義在于,每個人都是站在一個不同的位置上來看和聽的。這就是公共生活的意義。陽關之幕讓不同地位的利害相關的公民相互檢驗并達成一致,因此可說共識是建立在無法合理反駁的理由之上。
最后,它是一種共同的環境。公共意味著共同,共有,公共治理的環境理所當讓應該是一種共同的環境,不是少數人或者有特殊條件的人參與的環境,公共治理的本質意味著公共治理的環境是共同的所有利害相關的公民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其中并協商對話的環境。參與公共治理的環境協商交流,對共同的有公共利益的和社會福利配給的公共問題進行合作治理,它的環境要求平等參與和公正公開,所以,公共治理的環境中沒有支配和壓制,沒有絕對的權威,所有政策的結果是利害相關的多元主體對公共問題的共同協商和合作,基于相互理解的相互交往。環境是共同的,公共問題是共同的,協商對話也是共同的,公共治理的共同環境造就了治理實現的背景和框架。
三、主客觀環境
陽關之幕規定了公共治理的公開環境,然而,卻沒有對具體行政事務公共政策過程做出實質性的限制性的規定,如何保證對民主和公平的價值追求落到實處,是討論公共環境中必須要做的事情。
一是確定主體資格。首先需要確定參與公共問題的治理的公共治理主體資格。首先,利害相關者也就是自由平等的、理性的公民,他們具備參與公共治理的自由且不受其他權威的阻撓和支配。他們是否參與了相關影響的公共問題的共同治理,從參與事實判定他們的主體資格。第二,參與公共問題的治理的相關利害方有健全的知識和信仰。他們嘹解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社會地位,并嘹解社會活動的一般事實。第三,參與公共問題的治理的各方主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善的理想。主體有著良好的道德和生活善的理想,他們對于追求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有良好的追求和目標,并為著其理想而努力行動。
二是規范商談環境。公共治理的商談環境當然要以道德和法律為界,這是其必須滿足的基本前提。公共問題是當代現實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必然關系利害相關者所有人的利益,其中有公共部分也有私人部分,并非公共行政中的技術手段問題。各方主體是將公共利益置于個人私利之上,還是將私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公共問題的協商原則是共同為基礎,還是以個人為基礎。這是公共治理的公開環境必須規范的前提。利害相關的公民是個人理性和公共理性的持有者,在公共領域中運用公共理性來對公共問題協商合作化的治理,一切商談以共和國的法律和共同倫理為前提,是共同體中的商談,而不是個人利益的博弈。
三是規范制度環境。協商共識使公民行動起來,并激勵公民努力加入公共治理的集體行動。同時,政府不但要做好公共問題全程信息的公開,對公共問題提供對話場景,還要形成統籌規劃,既要掌握信息的交流,又要提供信息的回饋與發布,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規范和保障公民參與的良好途徑和制度,增加公共參與的場景,增加公共政策的全程績效公開和及時跟蹤,并增加回訪與報告,提供與完善公共政策改良的全程協商參與制度,以保證在這個相當規模的場景中實現行政公共性,達到民主和公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