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期是一個人迅速走向成熟但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關鍵時期,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和逐漸完善的重要時期,但同時也是自我意識有很多問題的時期。研究表明,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人際關系問題、學習問題、戀愛問題和個人發展問題,其中人際關系問題尤為突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困惑往往都來源于自我意識的發展問題。由于自我意識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導致有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有認知障礙。因此,促進大學生自我意識全面健康的發展對于現代大學生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中,素質教育的內涵當以開發受教育者的身心潛能為基礎,促進受教育者社會化、個性化,以發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質使之符合特定社會要求的教育模式。其內容為,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應完整地體現在“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幾個主要方面。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以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協調發展的,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是德才兼備,適應整個社會需求的人才,而非僅為市場所需要的專才。
二、高校素質教育的現狀。
領導小組:高校素質教育推行幾年以來,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講,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究其緣由,是因為過分倚重“二課”教學。(編者注:高校“兩課”具體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道德修養課”)。大學生綜合素質應完全涵蓋思想道德教育,顯然,僅僅依靠“二課”教學不能達到提升當今大學生道德素質的目的。怎樣切實幫助他們通過道德意識上的自我提升、道德感情的構建和道德意志的錘煉這三方面進一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是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教育的本質要回歸到健全人格的塑造”。大學生“德、智、體、美”應全面發展,以“德育”為首為先。所以,21世紀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越來越成為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提高道德的認知能力;2、重視道德行為的實踐訓練;3、培育道德感情;4、做健康快樂的人;5、做人格完善的人;6、做遵紀守法的人。7、大學生的特點和大學生活特點;8、構建科學的學習觀及大學學習與學習目標和任務的構建;9、知識、知識結構與學習。
三、自我意識的完善與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相互影響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身以及自己同周圍人的關系的認知,是一種多層次、多緯度的心理系統。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標準的一個重要指標。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對于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及和諧人際關系構建中有著重要作用。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關系。和諧人際關系就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的人際關系。大學生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相互交往、相互影響而產生的,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優化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對于大學生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自我意識的發展從無到有,最終達到成熟,需要經過一個很長的發展歷程。它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隨著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自我意識使人們對外界事物進行一定的選擇,并在現實中不斷進行反思改變,朝著對自己有益的方向發展。進入大學后,隨著生活和學習環境的改變,以及自身具有豐厚的知識基礎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具有自己的特點。
四、現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個體要求他人尊重其言行,維護其榮譽和社會地位的一種自我意識傾向。由于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現代大學生自尊心比以前的大學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自尊的含義,難以把握什么事才是真正涉及自尊。因此,不少現代大學生在行為受到肯定時,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反之,又會怨天尤人、妄自菲薄,產生強烈的挫折感。由于對自尊心的把握不當,不少人產生強烈的自卑感,不利于個人的健康成長。另外,有些自尊心過強的大學生驕傲自大,聽不進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意見,回避或者否認自己的問題。
五、現代大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
現代大學生已經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獨立意識比以前更為強烈。他們明顯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要求獨立處理與自己相關的各種問題。他們關心國家大事,對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有強烈的責任感,喜歡獨立地觀察事物,獨立地思考和行動,自己動手解決問題。但是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的過分憧憬以及現實生活中諸多問題和困難,造成“理想我”和“現實我”之間產生了較大的差距。不少人面對“理想我”和“現實我”之間的矛盾,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然而社會責任感的積累又使他們對現狀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感。
(一)、平等原則
平等就意味著相互尊重。尋求尊重是人們的一種需要。同學間交往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共同完成大學的學習任務,這就規定了彼此應在人格上平等和學習上互助,并且主動了解、關心同學。蘇霍姆林斯曾經指出,不要去挫傷別人心中最敏感的東西——自尊心。
(二)、相容原則
相容表現在對交往同學的理解、關懷和喜愛上。人際交往中經常會發生矛盾,有的是因為認識水平不同,有的因性格脾氣不同,也有的是因為習慣愛好不好等等,相互之間會造成一定的誤會。雙方如果能以容忍的態度對待別人,就可以避免很多沖突。
(三)、互利原則
古人云:“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互利原則要求我們在際交往中,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傾向,多關心、幫助他,并保持對方的得大于失,從而維持和發展與他人的良好關系。
(四)、信用原則信用指一個人誠實、不相欺、守諾言,從而取得他人的信任。在人際交往中,與守信用的人交往有一種安全感,與言而無信的人交往內心充滿焦慮和懷疑。對每一個立志成才的大人學生來說,守信用使你的形象更添光彩。
李開復說:“成功之路有很多條,成功的定義也有很多種,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是一種成功,就應該感到快樂和自豪。”理想是什么呢?我想說,理想就是對自己人生的最佳設計,是自由自覺地對自我潛力的最佳挖掘!今天的自我形象是由昨天的自我抉擇而決定的,而今天的自我抉擇將決定明天的自我塑造。人生的歷程就是我們不斷抉擇的過程,有時它就像一個迷宮沒有人知道終點在哪,結果怎樣,我們能做的只有鎖定長期目標,堅持中期目標,根據路途中所遇到的阻礙不斷修訂和調整近期目標,適時調整修改規劃才能確保最后的勝利。生命有涯而追求無涯,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夢中有喜悅、有甜蜜、有溫馨、有幸福;但現實總是伴隨著傷心、痛苦、失意、磨礪。只有不畏艱險、克服困難、朝著目標努力攀登最終才能成就我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