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復音詞與復音化之間區別及聯系的分析,揭示了漢語詞匯發展的大致面貌,從而有利于我們對漢語語言的認識、掌握和運用。
關鍵詞:復音詞 復音化 詞匯系統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復音詞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構成的詞,如“葡萄”、“服務”、“革命”、“共產黨”等。眾所周知,整個漢語詞匯系統經由以單音節為主到以多音節為主的演變。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上古、中古、近代直至現代,復音詞在漢語詞匯系統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源此,復音詞研究一直是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不禁要問,最早的復音詞大致產生于何時?從發掘出的殷商甲骨殘片中,我們能夠看到一些被用作專有名稱的復音語言形式,其內容涉及人名、地名、神祗、宗廟、部落、方國等。這大概可以作為“復音詞最早產生于甲骨卜辭及商代晚期銅器銘文中”這一論斷的有力佐證。但也有人認為這一時期的復音詞在數量和范圍上都十分有限,并且詞類和構成方式較單一,因此并不將其看作復音詞,而是將于西周時代出現的若干雙音單純詞和少數復合詞作為最早的復音詞形式。但我們認為這個觀點還值得商榷。既然我們以一個詞所包含的音節數量作為判定復音詞的標準,那么甲骨文中復音形式的專有名詞當然應算作復音詞,雖然這些專有名詞意義單一,對詞匯研究價值也不大,但其復音詞身份不可否認。況且甲骨卜辭記錄的只是殷王室的部分活動,并且內容殘缺不全,因此我們有理由斷定其既不能全面反映殷商時期的書面語,也不能完整地再現殷商語言的詞匯系統。正如郭沫若指出的“卜辭所使用的文字并不是殷代文字的全部。由于程式的限制,沒有機會被卜辭所使用到的字一定還有。”因此,我們不能將卜辭所記錄的詞匯與殷商時代的詞匯系統等同起來,而僅以文字材料作為推定復音詞何時產生的做法也是欠妥當的。我們知道,殷墟卜辭是用刀筆鍥刻的,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即便今天我們有先進的書寫工具和材料,尚且不能令文字記錄的書面語與現實口語完全同步,更何況受到材料限制和簡約實用觀念支配的古代文獻語言?因此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殷墟卜辭不能反映和代表殷商時期的全部語言事實。我們或許可以大膽推測,復音詞或在殷商之前即已存在,至于確切年代還有待考證。如果這個觀點還不能讓人信服,那么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復音詞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盡管數量不多。因為任何事物在其形成的初始階段都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過程,也正是甲骨文時期以復音專有名詞為代表的復音詞的萌芽和發展,才形成正如郭錫良所言的“西周銘文中,已有大量其它的復音詞”的語言現象。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復音詞的數量較之前有了明顯增加,其構成方式也更具多樣性。重疊詞如“滔滔”、“惴惴”等;連綿詞如“繽紛”、“逍遙”、“芙蓉”、“梧桐”等;聯合復合式如“道路”、“根本”等;偏正復合式如“布衣”、“蒼天”等;動賓復合式如“將軍”、“成功”等;附加式如“有夏”、“有周”、“率爾”、“蹴爾”等。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復音詞不僅在數量上迅猛增長,其構詞方式,經過兩漢的過渡,也已經趨于完備。雖然語音構詞走向衰落,但結構構詞卻有強大的生命力。
因此,我們認為中古時期是漢語詞匯由舊質構詞法向新質構詞法轉變的時期。早期的語音構詞明顯走向衰落,結構構詞有了更大的發展。
而我們所認為的復音化,是指詞匯在由原來以單音詞為主轉變為以復音詞為主的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一種整體態勢和趨向,其最基本的要求應是復音詞在數量上要有一定的規模和優勢。魏晉時期不但新詞的產生以雙音詞為主,一些多音節詞也簡縮為雙音詞。因此,我們說漢語復音化更確切地說應該是雙音化,并且是以復合式為主的雙音化。
唐鈺明認為“甲骨文的詞匯已出現復音化的萌芽”,我們認為這個論斷很值得懷疑,甲骨文中產生的少量復音詞并不能說明其詞匯已出現復音化的萌芽,因為復音詞的產生不等于復音化的萌芽。一個是從靜態的角度來考察某個時期詞匯在音節構成上存在的差異,一個是從動態的角度揭示詞匯在音節方面的發展變化趨勢,反映的是漢語詞匯系統特別是漢語復音詞的發展狀況。因此,時間上,漢語復音化現象肯定發生在漢語復音詞產生之后。要說復音化的萌芽,至少應是在詞匯現象中出現了能初步預示或呈現漢語詞匯系統內部由單音節向多音節變化的趨勢的時候。
因此,雖然漢語復音化的進程還有賴于隨后更深入的研究,但是我們認為“甲骨文的詞匯已出現復音化的萌芽”這個觀點是值得討論和商榷的。
但復音詞與復音化之間卻無疑具有密切不可分的關系。漢語詞匯由最初以單音節為主逐漸向以多音節為主的轉變過程慢慢催生出復音化的傾向,而當這種復音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的時候,又無疑極大地推進了漢語詞匯整體向多音節轉變的進程,這使得漢語的整體面貌在許多方面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虛詞和虛語素的產生,新的句式結構和語法范疇的出現,都與漢語雙音節的韻律模式有著直接的關系。
質而言之,通過對復音詞和復音化之間區別及聯系的比較研究,能夠使我們更好地了解漢語的歷史發展進程,進而揭示出漢語發展的特點,歸納出語言演變的某些規律,從而更有利于我們加深對語言的認識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