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省平遙縣是一座具有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人杰地靈,鐘靈毓秀”,這是最能描摹平遙縣純樸無華的完美詩句。它不僅展示前人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文化發展的興盛狀態,并為后人營造了一幅超逸脫俗的凡間仙卷。
關鍵詞:裝飾;審美;屋脊;
中圖分類號:F59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北緯37°2’、東經112°18’,這里矗立著一座久經歲月沉淀的古城——山西省平遙縣。“薄伐遺蹤今尚在,千秋感慨系人思。”,這座經歷了2700多個春秋洗禮的古城,摻雜著其極具個性的歷史滄桑感,加之一片片的青磚灰瓦,讓人不得不誤以為它是個古板且被人遺棄的荒蠻之地,它用它的低調古樸掩飾了當年的傾世繁華。
一抹溫雅的斜陽,撒在這觀盡晉天秋色的屋脊之上,更襯得整個古城另具一番純樸無華之韻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且自古就崇尚“天人合一”、“順物自然”的心性,這恰好在平遙的古民居上展露無遺。他們擇地而居,擇物而食,一雙雙巧手隨著時代的變遷,創制了如今令人神往的超逸之地。四合院式的居住模式,呈中軸對稱的布局,加深了鄰里間交留的感情,同時也強調了和諧的人文精神;四平八穩、不偏不倚;上接天靈,下接地氣,正可謂“人杰地靈,鐘靈毓秀”,中國著名歌唱家閻維文便是出生于此。
而后,幸之來到城墻之上,鳥瞰古城,狀如龜殼,且房屋間分布均勻。“龜,長生之物也。”,可見這并非造城之人的無意之舉,“堅若磐石,金湯永固。”想必其寓意大抵就是如此吧。
“天地合而梁木生,金木行而意蘊現”,談及平遙的古居,便不得不說說其最具地方特色的屋檐,對于屋檐的裝飾在中國已有了相當深厚的歷史。雖與故宮的太和殿相比,平遙宅居的構造顯得格外的粗拙,但也正因此才顯得平遙的古宅更具率真之美。
平遙,一個彌漫著濃厚生活氣息之地,渾厚意蘊隨之而生。古宅在檐飾上并沒有達官顯貴那樣繁多且雕琢精細的代表階級的裝飾小獸,也沒有南方地區那樣厚重復雜的殿頂樣式。由于大多是一般農家,因此在僅能維持溫飽的經濟基礎下,他們注重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上的事物,并盡可能地將自己的起居空間營造地整潔、樸素。潘魯生先生和唐家路先生在他們所著的《中國民間美術學導論》一書中曾說:“在老百姓那里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審美的追求,某種程度上甚至更為強烈,在物質條件和經濟基礎不能充分實現滿足的情況下,他們更愿意做出一種精神功利性的追求并獲得精神的滿足。”古夢今夕,也許他們也不曾想過,缺少華麗的裝飾,反而更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那種心靈的表達以及對生活所寄予的真實情感的流露,才是留給后人的無價之寶。
2007年初春,我親手拍攝了平遙古城的鎮國寺,鎮國寺不同于其他宮廷裝飾,他們的骨子里透出的是強烈的等級觀念,并多以奢侈豪華、繁縟雕琢為目標。而從圖中可以清晰的辨出,鎮國寺的整個檐飾造型非常樸實,正脊的兩側有兩個造型相同且對稱的小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脊之上雕刻許多龍紋及植物紋,且顏色以黃色居多,這足以凸顯其皇權地位。
再與古民宅相比,民宅要明顯的落魄了許多,一層層的青磚灰瓦勾勒了整個房屋;整齊的帽釘、瓦當和滴水夠成了側脊和屋檐;正脊上僅有簡單的兩個龍頭為裝飾,甚至有的屋脊末端安裝的龍吻有損毀后又進行修補的痕跡,多少有些顯得不相稱,但這些無時無刻不流露著先人們渴望安居,向往幸福的真誠思想感情,同時他們也有對生活的期許及美好愿望。雖不能與富裕人家相比,可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制了象征趨利避害保家園的小獸,這不僅美化了屋檐,同時也加固了屋脊及屋脊上瓦片,使屋頂更加穩固。這些無一不顯示了平凡的勞動人們的內在的心性及情感的體驗。
柯布西埃認為“建筑是居住的機器”,我曾麻木的認同過,但當參觀完平遙的古宅后,我卻無法贊同這位偉人的觀點。看著一排排蘊含著歲月的滄桑、鱗次櫛比的古鎮,使我相信了這世上的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房屋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供我們遮風避雨的場地而已,它也是我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并祈求吉利的精神寄托。來到了平遙,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遠離了一切的浮華,沒有了生活緊迫感,心情也隨之緩緩平靜下來,精神上得到極大的放松,頓時心境也豁達了,覺得生活真的很美好。美。并不是奢華的代名詞,內斂真誠也可走出另一番風尚。平遙古城就如同一幅仙卷,無意落入凡間,雖沒了當年耀眼的光環,卻依然保留著它那只屬于自己的余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