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其公共性所體現的公平正義是社會建設的內在本質。在社會建設中建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僅能夠逐步提升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水平,而且能夠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促進公平正義是我國社會建設的緊迫任務,在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應以補償性公正原則妥善解決弱勢群體在生存與發展中遇到的困難。社會管理創新是實現社會建設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應以人性化和柔性化的姿態,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中心環節開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
關鍵詞: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公平正義;社會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3)01-0016-04
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1]34這段話揭示了社會建設的價值定位,這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論述了社會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之間的密切關系,只有做好社會建設,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才能獲得可靠的保證;提出了社會建設的重點,這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社會建設與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首要價值標尺,和諧社會必然是公正的社會,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因此,社會建設必須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公平正義理應成為社會建設的價值基準。
一、公平正義是社會建設的內在本質
社會建設包括多方面的內容,諸如教育、就業、財富分配、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就是社會建設的重要領域,這些社會事業領域具有公共性特征,它們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獲得人生幸福的基礎性條件和保障。社會建設的公共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涉及全體社會成員的民生事業上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普遍受益;二是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向全體社會成員開放,以實現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更為公平合理的配置,使全體社會成員能夠在公正的社會環境下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在社會建設中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向全體社會成員開放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就是要全面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社會建設內蘊的公平正義本質的具體表現。所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在公平正義價值原則的指導下,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教育、就業、財富分配、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就屬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范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是指物質財富分配上的絕對平均主義,而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在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上享有均等的待遇和機會。社會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人人共享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這就必然要求在社會建設中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程度,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就是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過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升社會文明進步水平的過程。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為了使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黨和政府在社會建設方面進行了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一新理念;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從完善公共財政制度的角度提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11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通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標準來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要求“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1]14-15十八大報告明晰地闡述了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特征的社會建設與社會公平正義之間的密切關系,對公平正義的內涵做出了全面的詮釋。公平正義是社會建設的內在本質,在社會建設中建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僅能夠逐步提升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水平,而且能夠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二、促進公平正義是我國社會建設的緊迫任務
當前,我國社會建設中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社會資源、社會機會和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公平,全體社會成員不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還很不平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在分享發展成果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較低。財富分配上的兩極分化以及貧富差別加大,使得弱勢群體的經濟社會地位下降,利益受損。在教育、就業、住房、醫療等社會建設領域,人民群眾希望予以改善的期待尤為迫切。社會資源、社會機會和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容易導致一部分社會成員產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導致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頻發。面對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在社會建設中必須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基準,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真正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享有的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權利。
和諧社會或“好社會”一定是充分體現公平正義價值標準的社會。美國當代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J.K.Galbraith)曾提出好社會的基本標準:“在好社會里,所有的公民必須享有個人自由、基本的生活水準、種族和民族平等以及過有價值生活的機會。”[2]加爾布雷思所描述的“好社會”,其核心內容即是社會的公平正義,“好社會”應當給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生存和發展保障,使得他們能夠過上有價值和有尊嚴的生活。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窮到難以維持基本生存、窮到沒有尊嚴甚至窮到絕望的境地,那么,無論這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都不能說這是一個“好社會”或和諧社會。對于利益矛盾日益凸顯的當代中國社會而言,若不能有效地解決社會資源、社會機會和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平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就難以實現。和諧社會的道義基礎是公平正義,而失去道義基礎支持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僅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更為嚴重的是,如果任憑貧富差別加大而不加以有效的調整,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將會變得更為劇烈,構建和諧社會就成為一句空話。
社會資源、社會機會和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平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嚴重問題,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可能達致完全的理想狀態,因而由市場經濟引發的社會不公正現象,僅僅依靠市場經濟體制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20世紀著名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哈耶克(F.A.Hayek)竭力贊美和維護自由市場自發秩序,但即便是這樣一位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堅定支持者也認為,當一個社會因接受自由市場機制而變得富足的時候,政府沒有理由不在市場之外為弱勢群體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對貧困者、時運不濟者和殘疾者進行救濟,對醫療衛生問題予以關注。他說:“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在自由的社會中,政府也應當以一種確獲保障的最低收入的形式(或以一種保證任何人都不會獲得低于某一最低收入額的形式)來確使所有的人都得到保護并免遭嚴重且殘酷的剝奪。”[3]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爾斯(J.Rawls)提出對弱勢群體應實施補償性公正原則,其基本內涵是:“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這個觀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向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4]羅爾斯試圖在維護個人自由權利和機會平等的基礎上,引入“差別原則”來確立補償性公正原則,以盡可能消除社會不平等現象,使社會中處境最差者即弱勢群體的權益得到維護和保障,使他們的生活狀況得到較大的改善。雖然市場經濟體制鼓勵人們的自由創造精神,但是,在不妨礙國民整體收入增長的前提下,通過政府行為減少社會不公平現象,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顯然是有利的。況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確存在著一些只有通過政府行為才能滿足的公共需求,如社會建設所包括的教育、就業、財富分配、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僅僅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是不能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的,政府必須出面予以適當的調節,而且對公共需求的調節不會限制個人的自由。因為“自生自發的市場力量出于種種原因不會提供或不會充分提供某些特定的服務,因此把一些明確規定的資源交由政府自由掌控或使用,乃是相當可欲的,因為政府憑靠著這些資源可以向廣大的公民提供這類服務。”[5]社會建設的公共性特征要求政府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取向,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面對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中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權利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匹配的現實困境,在社會建設的公共政策上應向弱勢群體傾斜,以補償性公正原則妥善解決弱勢群體在生存與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這是我國社會建設中落實公平正義原則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已進入“深水區”,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呈現出多頭并發的趨勢,為了化解矛盾、消除沖突、保持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社會建設中存在的諸多不公平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在十八大報告中,圍繞“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反復多次地出現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等等說法,這是在理性認識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指導性和操作性意義的方針和政策,顯示了黨和政府努力解決貧富差距加大問題、推進社會分配公平正義的決心。
三、社會管理創新是實現社會建設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報告用四個“加快”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即“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1]34四個“加快”為社會管理創新注入了豐富的內涵,指明了新時期新階段社會管理創新的行動方向。在社會建設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實現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社會管理創新是必要的制度保障。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掀起了一場行政改革運動,其基本價值導向就是實現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服務型政府的價值目標是切實維護公共利益,有效地增進和公平地分配公共利益,糾正以往社會管理中過分講求效率、忽視公平正義的錯誤傾向,改變公共權力的行使與公共利益的實現之間的異化狀況,以贏得人民對政府的認同、支持與信任。社會管理是政府公共行政活動的主要領域,它的基本任務是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政府公共行政行為由管制轉向服務,是社會管理理念上的創新,它改變了公共權力行使的性質,賦予了社會管理人性化和柔性化的特質。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千頭萬緒,但歸根到底是處理人民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諧、追求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平正義。
社會管理創新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在社會建設中實現公平正義,要求社會管理部門以人性化和柔性化的姿態創新為人民服務的實現方式,從社會管理體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組織體制上真正做到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只有在社會管理中將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具體化,體現在維護民眾生存和發展等基本權利的細微之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形成有利于公平正義實現的和諧氛圍。
社會管理創新應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中心環節展開。民生是否能得到充分的滿足,關涉公平正義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實現。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政府的公共服務并非全部具有福利性,政府出資能夠購買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務,還有一部分基本公共服務需要個人付費購買,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具備購買和享受這些基本公共服務的經濟能力。弱勢群體因經濟收入較低以及相關政策的不配套,無力購買教育、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喪失了享受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從而導致了基本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就不可能實現。因此,社會管理創新必須著力于提高弱勢群體購買基本公共服務的經濟能力這一重大的民生問題,以減輕政府供給基本公共服務的壓力。十八大報告要求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管道。惟有如此,才能為社會成員提供和創造更多的接受教育、享受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服務以及就業的機會,不斷提升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服務購買力,實現社會成員之間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加爾布雷思.好社會:人道的記事本[M].胡利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3.
[3]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第二卷[M].鄧正來,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151.
[4]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95-96.
[5]哈耶克.自由社會秩序的若干原則[M]//哈耶克·哈耶克論文集.鄧正來,譯.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129.
責任編輯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