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泛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將形成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同時,泛北部灣經濟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語言使用情況復雜,經濟發展各異,探尋外語人才聯合開發在泛北部灣經濟合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的聯合開發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必須采取一系列新舉措,為加強泛北部灣經濟區各國合作消除語言交流障礙。
關鍵詞: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聯合開發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3)01-0129-04
區域經濟是指在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基礎上,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聯系緊密的地域綜合體[1]。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并行發展的趨勢下,區域經濟合作、聯動與協調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突出特點。泛北部灣經濟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為縮小該區域差距、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提供了可能。區域優勢產業的發展,其根本因素是地方特色人才的開發與發展[2]。泛北部灣經濟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語言使用情況復雜,經濟發展各異,探尋外語人才的聯合開發從而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研究顯得極其重要。
一、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聯合開發的必要性
廣義范圍的泛北部灣經濟區包括中國環北部灣省份與東盟10國。經歷了2008-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10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回暖勢頭,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等7項關乎全局的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且明顯高于廣西平均水平。由于主要經濟指標增長加快的強勢拉動,2010年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3021.73億元,同比增長15.6%。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區內部經濟結構也出現了優化的趨實。2010年,經濟區的“三基地一中心”建設即物流、商貿、加工基地及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開放合作邁上新臺階,城鎮群建設扎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實現重大突破[3]24。這一重大進展,既為經濟區“十一五”經濟發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為“十二五”開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東盟10國擁有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廣闊的潛在市場,根據其經濟發展水平,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發達國家新加坡和石油富國文萊;第二層次是加緊向新興工業化國家邁進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第三層次為發展中的越南;第四層次為發展程度較低的柬埔寨、老撾和緬甸[4]。以下是2010年泛北部灣經濟區各成員國的主要經濟指標(詳見表1)。
泛北部灣經濟區包括11個國家,所擁有的民族成分數量超過570個,他們構成了世界上民族最眾多、文化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各國的民族和語言存在著豐富的多樣性(詳見表2)。
2010年8月的第五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通過了《關于加快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行動建議》,認為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是中國與東盟各國發展地區經濟、共同應對外部危機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需要,雙方合作前景廣闊,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將形成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泛北部灣經濟區中,不僅經濟狀況差距懸殊,而且語言復雜多樣、民族關系錯綜復雜,要加強合作就必須消除語言交流障礙,聯合培養相應的外語外交人才,加強交流溝通。對此,《關于加快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行動建議》明確提出要擴大泛北部灣人力資源交流合作[5]。由此可見,泛北部灣經濟區的外語人才聯合開發在泛北部灣經濟合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聯合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的聯合開發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以下六個方面的外語人才急需開發:
一是港口外語人才開發。中國與東盟大部分貿易是通過泛北部灣海域港口來完成的,因此,港航物流是中國與東盟經貿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是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3]130。泛北部灣區域內東盟各國共有各類港口100多個,各國港口管理方式、技術標準不一,港口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需要高素質的外語人才。目前港口人才外語水平及技能相對低下,已成為制約中國—東盟港航物流發展的“瓶頸”。
二是金融外語人才開發。區域金融合作是泛北部灣經濟區合作中最基礎、最核心的環節。2010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25.7億美元,同比增長12%;東盟對中國直接63.2億美元,同比增長35.2%。2010年廣西與東盟貿易額快速增長,達6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3]48。投資規模的迅速增長對熟悉金融業務的外語人才提出了強勁的需求。目前泛北部灣經濟區的金融方面的外語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中國—東盟金融合作發展的“瓶頸”。
三是農業外語人才開發。中國與東盟國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相近,農業合作互惠互利,優勢互補,雙方在農產品貿易、農業技術合作、雙邊農業生產合作及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勢頭良好。中國與東盟秘書處簽訂了《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構建了雙方農業合作的框架,其中繼續加強農業人力資源開發與合作是其重點之一。因此,大力開發高水平的農業外語人才,是雙方農業合作向更深和更廣的層次推進的必然要求。
四是旅游外語人才開發。旅游合作是泛北部灣產業合作的重要內容和先導產業,是泛北部灣產業合作最容易起步和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泛北部灣國家的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而且不同國家的旅游資源都有不同的特色,各國合作的空間和潛力巨大。2010年廣西接待東盟游客64.52萬人次,同比增長23.3%,占亞洲游客數的76%,占入境游客總數的26%。泛北部灣國家除新加坡、馬來西亞外,普遍缺乏熟練的漢語導游,而中國也普遍缺乏精通東盟國家語言、熟知東盟國家風土人情、又具備國際導游資格的小語種導游[6]。可以說,旅游外語人才的缺乏是影響泛北部灣經濟區旅游質量的主要原因。
五是信息外語人才開發。加強泛北部灣區域信息和通信合作,是增強泛北部灣經濟區國際競爭力、加強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內在需要。2010年印發的《南寧市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設規劃》中提出,通過建設打造“五中心一基地”,到2015年把南寧建設成為中國—東盟的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成國際一流的通信網絡和信息支持環境,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的信息集散中心和權威、及時、豐富的首次信息發布中心[3]91。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設要求實用型的信息外語人才來支持,但泛北部灣經濟區的外語人才在數量、質量及結構方面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目標的需要。
六是教育外語人才開發。傳統高等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僅有一門外語語言文學知識的“經院式”人才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大發展的需求,傳統模式下,高校外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局限于外語專業的技能課和知識課,教學內容偏窄、偏專、偏深,培養出來的人才學科知識面狹窄,缺乏社會競爭力。泛北部灣經濟區的大發展,既需要有良好的外語交際技能的專業人才,又需要有廣博的跨文化知識以及掌握一定非外語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的實用性復合型專業人才。
三、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聯合開發的對策
基于泛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趨勢和外語人才短缺的現狀,我們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加強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聯合開發。
一是求同存異,面向未來,聯合開發。泛北部灣經濟區雖然具有廣闊的合作前景,但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分歧。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的開發,應本著求同存異、面向未來、區域協同一體、聯合開發的原則,妥善解決如下分歧:(1)不同的政治訴求。該區域各國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歷史遺留的領土、領海及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糾紛仍會影響雙方間的信任與合作。(2)巨大的經濟差異。該地區既有新興國家,又有富裕小國,還有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存在巨大差異。(3)激烈的同質化競爭。該區域的國家大都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戰略,商品同質化競爭激烈,與他國合作具有戒備與防范心理。(4)搖擺不定的外交政策。東盟國家對發達國家大都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各自偏重于哪一國態度不堅決。
二是多位一體,全面盤點區域內的外語人才現狀。人才資源盤點是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開發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目前該區域的外語人才聯合開發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成員國各自為政、條款分割的人才本位主義政策,對于區域內外語人才的供需、數量、質量、結構等都缺乏清晰的認識。建議做好以下工作:中國(特別是次區域內的廣西、廣東、海南、云南等省份)與東盟聯合成立一個專業的人才評估機構,盤點清楚區域內外語人才的數量、質量、配置狀況及流動情況;對外語人才的供需進行預測,特別是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2008-2015年人才發展規劃》中提到的石化、能源、高技術、物流和現代服務業等廣西九大重點發展產業對外語人才需求的情況進行預測;對區域內供給和需求所產生的“凈需求”進行評估,并制定區域內外語人才聯合開發的整體規劃。
三是多元主體,積極實施外語人才聚集戰略。泛北部灣經濟區涉及多國家、多民族、多區域、多語言,多元主體參與、積極實施人才聚集戰略是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聯合開發的關鍵。首先,要以高校教育為主導,高等教育是正規地、大規模地培養高質量外語人才的主要途徑,并加強成人教育、民辦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相互銜接與溝通,同時發展符合地方產業優勢和特點、外語特長的職業教育。其次,要樹立開放的人才引進理念,把外語人才引進的重點放在泛北部灣發展急需的高、專人才上,允許高端外語人才以柔性流動的方式為經濟區工作。再次,要拓寬引才思路,充分發揮廣西作為全國第二僑鄉的優勢以及北部灣人文、地緣和資源優勢,多途徑、多層次地開發海內外外語人才資源。
四是政府合作,建立和完善外語人才開發機制。在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聯合開發中,中國與東盟國家政府之間聯合建立和完善外語人才開發機制尤為重要,主要包括三大機制:(1)外語人才選拔培養機制。應充分發揮提高性開發、整合性開發、配置性開發、流動性開發、儲備性開發及自我性開發等多渠道開發的功能,對人才選拔培養的渠道、方式、措施等進行制度化、規范化改革,采取動態管理方式、實行流動淘汰辦法,在外語人才錄用、晉升、評優等方面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優勝劣汰。(2)外語人才激勵機制。激勵機制在專業人力資源開發機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既涉及到對人才的業績評價,也涉及到人才的價值實現[7]。因此,要建立以業績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把人才的貢獻多少、績效大小與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全面掛鉤,真正體現“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回報”,以調動各層次外語人才的積極性,大力增強泛北部灣經濟區聚集人才的功能。(3)外語人才服務機制。重點要建立與人才引進、人才交流、人才培養、人才創業等相關的人才配套服務機制,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
五是市場推進,充分發揮市場的人才配置功能。人才市場是生產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人才資源與其它資源相結合以及人才配置自身的合理化、科學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8]。泛北部灣經濟區外語人才的聯合開發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市場的調節功能,以促進外語人才的合理流動、配置及使用。(1)整合外語人才市場。消除外語人才市場信息障礙,實現各人才市場間的信息共享,培育以政府為主導、指導監督有力、機制健全、運行規范、統一開放的區域性外語人才市場體系和人才信息網。(2)加強建設有形市場。完善區域內外語人才有形市場的軟硬件建設,建立職能完善、法規配套、服務周到的外語人才有形市場體系。(3)規范培育無形市場。構建跨區域、無國界的外語人才市場交流網絡,按照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實現人才資源共享,推動人才資源的跨區域配置和協調發展。泛北部灣經濟區地域廣闊,利用無形市場聯合開發人才可以不受地域、時空的限制,降低成本,還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快捷、個性化服務強等優勢,是有形市場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李 彬.區域經濟與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7(8):64-68.
[2]霍 影.問地方高教效能:人才培養模式應如何嵌入區域經濟發展[J].學術論壇,2011(7):199-202.
[3]呂余生.泛北部灣合作發展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劉 稚.東南亞概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16.
[5]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聯合專家組.關于加快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行動建議[EB/OL].(2009-08-07)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8/07/content_
11843480.htm.
[6]葉 蔚,藺蔚青.中國—東盟金融合作的前景展望及珠三角在其中的角色定位[J].特區經濟,2009(10):43-45.
[7]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專業人力資源的開發[J].西北大學學報,2006(5):5-8.
[8]戴光前.中國人才發展大趨勢[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4.
責任編輯 何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