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過后,我去看望剛剛搬入新居的老鄰居李姐。新屋新氣象,可是李姐卻情緒不高,我問她為什么,她眼含淚光、吞吞吐吐地告訴我她遇到的傷心事。
原來,在新房裝修時,李姐本打算多花點錢包給一家可靠的裝修公司,可大女兒主動要求負責裝修工作,旁人都夸李姐的女兒孝順、能干。李姐卻有苦難言,因為大女兒有言在先,“裝修的任何事情不要老媽參與意見”。
李姐再三跟女兒強調:浴缸一定要選購低矮型的。誰知大女兒根本不把李姐的意見當回事,自作主張選購了又高又陡的浴缸。掛衣間櫥柜的設計尤其不合理,間隔大而深,還得用整理箱存取衣物,高處要用梯子爬上爬下。這給李姐帶來許多生活不便,而她卻不敢提出改動,因為只要她一說,大女兒就又急又氣,抱怨自己吃力不討好。別的兒女也覺得母親過分挑剔。
時下很多成年子女不會和老父老母溝通,父母一提意見,就不由得生出一股怨氣。他們不尊重父母的意見,不顧及父母的需要和感受,甚至故意“對著干”。說穿了,這其實是大小孩和老小孩在吵架。
由于年齡的差距,兩代人之間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是正常的。這些矛盾雖是雙方的,但在父母眼里,總認為兒女“不孝順”。有的父子(或母子)已經是兩代白發人了,可他們的關系還停留在子女年幼時期,這些子女雖然長大成人,可是一跟父母相處,內心就回到小孩子的狀態,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相處,要轉化這種關系主動權取決于父母。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做父母的弄清兒女們的意見和態度后,接納對方正確、合理的部分,提出自己的改善方案。
第二步是“融合”:子女可以從父母那里學到經驗,而父母也可以從子女那里學到新觀念。
第三步是“折中”:對于兩代人不同的思想和意見,只要沒有太原則性的分歧就可來一個折中方案。
第四步是“并存”:如果自己的行為不損害對方的利益,雙方意見不同也沒涉及原則性問題,可以各持己見,互不干涉。
最后是“擱置”:對于原則性問題,雙方看法不一,也不要針尖對麥芒,爭得面紅耳赤,傷了和氣。可以暫時將問題擱置,靜觀發展,等日后有機會再解決。
獨居的老陳不明白她最疼愛的小兒子為什么總是躲著自己。四十多歲下崗又離婚的兒子情愿在外面租房住,也不愿意和母親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三個姐姐做了很多工作,兒子才勉強同意搬回去和母親一起住。可是沒多久,母子倆就鬧起了矛盾。夏天,兒子剛打開電扇,母親就說她不能吹風;晚上蚊子多,兒子要點滅蚊藥片,老陳嫌味大不讓點;兒子買個冰箱回來,老陳說這個款式太費電,讓兒子退貨……結果是母親生氣,兒子郁悶。其實仔細分析,他們的矛盾都不是原則問題。在女兒和鄰居的勸解下,現在老陳和兒子基本可以和平共處了。
理想的代際情感支持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和身心健康都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請老人們務必與成年子女溝通好。同時即便父母的意見有所不妥,或者不易溝通,成年子女也應該保持寬容,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水平,和顏悅色地耐心說服父母,采納他們合理的建議。對父母想法的粗暴的反對,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不僅傷害老人的自尊,還會讓老人更加固執己見。(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