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說,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著的人都餓病了。子路怨氣沖天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這樣窘困的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時能固守節操,但小人窘困了,就會胡作非為。”
從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君子和小人在面對困境時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而這種行為的差異就來源于他們道德修養和思想情操上的差距,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情緒。情緒不穩,必然會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情來。而如果情緒過于波動的話,還會導致疾病。據調查,目前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占綜合醫院門診病人的1/3左右。惡劣的生活和勞動條件、人際關系緊張等都是引起情緒波動的刺激源,但是這些外界刺激是否足以導致情緒的劇烈變化,卻與個人的道德修養、思想情操等密切相關。
許多事例告訴我們,心地善良、光明磊落、奉公守法、廉潔清正、樂于助人、人際關系融洽、注意個人道德修養的人,大體上都會健康長壽。因為他們任何時候都心胸坦蕩,心情舒暢,情緒穩定。現代醫學認為,60%的疾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所以,如果能保證大腦皮層生理功能的活動正常進行,各系統、各器官的新陳代謝也就會得以正常運轉。生命活動有條不紊,抵抗力提高,疾病就不容易侵入。即使有了疾病,也能夠靠自身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使之盡快恢復健康。良好的心理還有利于改善大腦功能,既延緩腦衰,又延緩了各系統、各器官的衰老。所以,壽命當然也就會比較長了。倘心術不正、陰險狡詐、鉤心斗角、假公濟私、中飽私囊、常玩點陰謀詭計、心懷嫉妒憎恨的人,他們的心里,一定焦慮、緊張、不安、多疑、恐懼,日夜不得安寧。其大腦功能容易紊亂,神經功能便會失調,免疫功能就會降低,從而可能會引發神經官能癥、高血壓、消化道潰瘍等疾病,即便常服補品,對于健康長壽也是無益的。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情緒和疾病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學會在不同的環境中及時調整自身心態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僅能讓我們時常保持良好的心情,有一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使我們遠離疾病的困擾。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