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美國的時候,錢學森就已養成讀報、剪報的習慣。回國后,錢老依然如故。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內,珍藏著錢老親自做的全部剪報,包括在國外的一千七百多份和回國后的629袋、一萬九千多份剪報。他在閱讀中,對有保存價值的文章,就剪下來端端正正地貼在白紙上,再注明報刊名、年月日,便于日后引用。在部分剪報上他還寫有字跡工整的批注,現已收錄在《錢學森讀報批注》一書中。
我發現,收錄書中的批注,絕大多數是錢老寫于1989年到1996年。那時錢老已退居二線但身體仍很健康。批注的內容涉及國家的大政方針、國計民生、哲學和科技發展動態等。內容廣泛而精辟,有建議,有批評,更多的是思考。
錢老非常關注國家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道路。他對參考消息《世界強國意識普遍確立》的批注為:1.到2010年成為美、日之后的第三發達國家。2.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別國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王道。3.因此必須全面發展,四個社會主義建設。4.宏觀戰略非常重要,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后13年,屆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000美元,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為36000億美元。
對人民日報《邁向21世紀的行動綱領》的批注為:只要我們真正做到,我們就發揮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但這很不容易,要靠智慧工程。對人民日報《略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的批注為:要提高勞動力投入的效率,即產出/投入要提高,這樣人民生活才能改善。對光明日報《人的全面發展:經濟增長的最高目標》的批注為:中心問題是社會中的人!“人學”必須從社會實際出發,中國今天的人是在社會中的人,今天中國的社會,即在世界中的中國社會——這就是為什么“人學”必須是行為科學的哲學概括。
錢老很關注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問題。他對光明日報《歷史主義和歷史性》的批注為:研究過去是為了研究現在,而研究現在是為了創建未來。對北京日報《京劇蕭條探源》的批注為:官僚不去,藝術無望!
對我國收入、教育、醫療等具體的民生問題,錢老時刻掛懷。他對經濟日報《如何認識當前的收入差距》的批注為:這也說明我國政治經濟系統工程落后于需要,要解決。對光明日報《加分獎勵的利與弊》的批注為:重要的是考分的評定方法,是考死記硬背?還是考知識?
自然,作為科學家的錢老更是十分關注科技創新。他對科技日報《技術創新理論發展與實踐啟示》的批注為:創新是系統工程,是經濟戰,是組織指揮工作。對解放軍報《瀝血嘔心育英才——記卓越教育家曹鶴蓀》的批注為:陳賡大將的要求,懂科學技術,又懂戰略戰術。對科技日報《科學技術也需要批評》的批注為:科學技術工作要有認真的討論,不能“一言堂”。科學技術的觀點屬哲學問題,要害在是否采用了自然辯證法,用了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是討論不是批評。
你看,錢老的這些剪報,不正像一部教科書嘛!他教導我們治學一定要有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錢老的這些批注,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展現了一個科學家一生未曾停息的思考。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