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汕尾市,有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個典型“工作狂”。退休之后,他并沒有閑著,而是積極投身于當地的教育關工委工作。他先后兼任海豐縣和汕尾市城區教育顧問,策劃主編了12本鄉土教材和配套用書;他總結了一套“用當地德育資源教育青少年”的讀書經驗,為各地師生和家長講學上百場;他還多次開展調查研究,撰寫了數萬字的《調查報告》,為汕尾市的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他叫林煥章,一個古稀之年的老同志,他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家鄉的教育事業。
“為家鄉教育作貢獻更有意義”
2002年,剛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林煥章接到了兩份熱情的邀請,一份是深圳某私立學校邀請他去當校長,月薪1.5萬元;另一份是時任中共海豐縣委書記羅校請他當縣教育顧問,每月津貼500元。兩份邀請只能選擇一個。很多親朋好友勸他先到深圳干幾年,弄點“老本”再說。林煥章則說:“為家鄉教育作貢獻更有意義,更讓我快樂。”于是,他放棄了“一萬五”,高興地選擇了“五百元”。
答應下來的當天,他就到海豐縣教育局了解和分析該縣的教育情況,并確立工作思路。此后,他數次到該縣的多所學校與校領導一道研究工作部署,與教師一道探討教學改革,與學生一起分析學習方法。為了適應國家課程改革和考試制度改革的需要,為了能及時地、準確地解決老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實實在在地提高當地的教學質量,他每天都抽空研究教學理論,補充學習新知識,深入學校和學生家中了解教學情況,并利用省督學參加評估的機會學習發達城市學校的先進經驗。在他的精心指導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海豐縣的教育質量有了長足的進步,2003年高考考進本科的學生同比增長一倍多,2004年又再增加一倍,其中700分以上增加1.9倍。
正當大家對海豐縣近兩年來教育取得的成績談得火熱時,汕尾市城區新的領導班子又決定聘請林煥章同志為區委、區政府的教育高級顧問。這位熱心腸的老教育工作者又一次被市城區領導的熱情所感動,又痛快地答應下來了。這樣,他原本已經身兼數職,加上又在主編包括《文化》、《歷史》、《地理》在內的汕尾市鄉土教材,這下更是忙上加忙了。為提高市城區教育質量,他走遍了全區的大小學校,為市城區的教育、教學改革出謀劃策,使城區的教育質量又有了顯著的提升,他當顧問期間,市城區教育的各項重要指標都躍居全市榜首。
心中裝著群眾,尊重群眾的愿望
林煥章的講課有一股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生動、活潑、親切、風趣。他善于抓住聽眾的心理,采用來自聽眾的資料,深入淺出,把抽象的道理講得有骨有肉,把聽眾渴望解決的問題講得頭頭是道。高超的講學藝術源于他幾十年來的辛勤積累,他心中裝著群眾,信奉“說話要理解聽者的心理,做事要尊重群眾的愿望”,所以他一直堅持生活在群眾之中,真誠傾聽群眾的心聲,學習群眾的語言,為群眾辦實事的原則。他在每一個教育行動之前,總要先進行調查研究,十分重視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一次,他應邀給市區婦女干部作《給孩子成長需要的愛》的講座,講座前,他調查了六所不同類型學校的家長在“愛”孩子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收集整理了許多實例。因為這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這些實例是在人們身邊發生的,而且他對這些問題產生的心理動機都作了深入分析,因此,他的講座異常生動、深刻。群眾都對他那一場講座豎起了大拇指:“聽林老做報告,簡直是一種享受。”一位婦女干部這樣評價。
讓紅土地永遠沐浴朝陽
汕尾市地處沿海,毗臨港澳,各種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這對搞好德育宣傳工作是個很大的考驗。
林煥章深信,熾熱的赤子之心離不開鄉土人文的浸染,離不開這方熱土的薰陶。汕尾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全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古老文明和近代革命的風雨歷程,塑造了汕尾人善良忠誠、勤勞勇敢的品質和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精神。他認為,讓汕尾的青少年了解和熱愛養育自己的這方沃土,讓孩子們與發生在這方沃土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和豐富多彩的鄉土知識親密接觸,從而孕育出赤子情懷及其美好的道德情操,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為此,林煥章毅然接受了市教育局的重托,承擔起主編汕尾市鄉土教材《紅色的土地》的重任。
為盡早完成鄉土教材編寫任務,他自籌資金,并帶領編委會的同志,走遍了海陸豐地區的許多有關單位,走訪了省內外上百位專家、學者和革命老人,有時,為訪問一些家住偏僻山區的知情人士,還要途步走十幾里山路。經過一年的努力,挖掘整理了近千份文史資料。之后,他又以驚人的毅力,把這一大堆資料消化掉,并構思出全套書籍的框架,編寫各科及各單元的提綱,就連樣本,他都親自寫好,最后,組織和指導編寫人員,投入艱苦的編寫工作。為了高質量地完成教材編寫任務,他常常從早上5點鐘開始寫作,一直干到晚上11點多才休息。在全體編寫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汕尾市教育局以及各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過3年的編寫,《紅色的土地》終于在2004年通過廣東省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并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試用。
林煥章為市鄉土教材的編寫出版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心血,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他的體重下降22斤,記者見到他時,甚至可以用“皮包骨”來形容,對于一個古稀之年的老同志,能把如此繁重的任務完成,確實難以想象。他的動力,源于一種對家鄉教育的深沉熱愛,源于他那種“請放心,我是在快樂減肥,沒事兒”的樂觀態度,源于為家鄉事業做貢獻后的一種心靈安慰……
教材使用后,社會各界給予很高評價,市關工委和團市委還與市教育局聯合發文,要求在全市中小學校開展“學習紅土地,建設新汕尾”的系列教育活動。許多學校除了每周安排一節課學習《紅色的土地》外,還通過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學習。如今,《紅色的土地》已成為廣大青少年的良師益友。鄉土教材的出版和使用,不但為汕尾市中小學生廣泛開展“朝陽讀書”活動、進行愛國愛鄉教育提供了好讀本,而且也成為汕尾市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材料。可以說,海陸豐沉睡多年的教育資源活起來了,鄉土知識逐步得到普及,革命傳統不斷得到發揚,作為主編的林煥章也實現了自己的一大心愿。對他而言,教育的需要,就是無聲的命令,為了這個“需要”他把“獻了青春獻白發,無怨無悔育后人”這句話演繹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