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春暖花開時節,信宜錢排“李花香雪”引來數萬人觀賞。6月16日,錢排鎮又舉行三華李果品嘗節,更多的人到錢排去品嘗爽脆可口的李果。在品嘗節座談會和大諾基地,我又一次將親歷信宜錢排三華李引進和推廣的故事介紹給與會者。
信宜市三華李經歷38年發展歷程,目前種植已達25萬畝,年產16萬多噸,產值3億多元。三華李在信宜的引種和推廣,是革命老區推廣“一鄉一品”的成功典范。三華李從其引進推廣再到品質改良,如今已成為信宜地道的水果品種,信宜也因此成為“中國三華李產業龍頭縣(市)”。
1965年,當時我所在的綿延80多華里、種下10萬株果樹的尚文果場,因“文革”沖擊被棄置。本來按水、土、肥和人力條件,果場是成功在望的。可能我注定和水果有緣,1972年,我被調到信宜縣錢排供銷社搞支農工作。當時錢排多種經營是以茶葉、山楂、方柿以及竹木器加工為主,我負責水果和代購代銷店的管理的工作,供銷社主任梁耀權很重視和支持水果生產。我在尚文水果場的老拍檔農業局經作股水果技術員莫仁惠同志,1973年冬又來錢排調查研究水果生產,兩人一起合作,再次與水果結緣,開始“從頭越”了。
一
莫仁惠來錢排找到公社財貿副書記李光海和錢排供銷社主任梁耀權,傳達省地水果會議精神。省里要求解決水果種植問題,時任信宜縣委副書記楊超也要求大力發展水果生產,引種適宜信宜種植的、有銷路價值高的水果。
我與莫仁惠久別重逢,格外高興。我們花了一天時間,從錢排圩沿公路到白馬村委會,又從根竹頭村沿河溪邊返回,看到山野和河岸有許多野生的毛桃。在錢排桃價甚低,桃果沒有人收購,任由村中小孩隨意摘吃。
返回之后,莫仁惠認為桃李同科,可以桃核育苗作木占木嫁接三華李,桃子隨處野生,說明桃李科水果對這里的土地適應性特別強,因此引種三華李是可行的。我們向供銷社主任梁耀權匯報,建議引進500株三華李在支農點錢排大隊大諾生產隊引種試驗,得到梁耀權贊同。
二
1974年5月下旬,為推廣種果,在縣果菜公司經理唐武同志率領下,莫仁惠和各基層供銷水果生產干部30多人,經廣州觀看羅崗的梅子基地,再到從化縣三華公社三華李基地參觀。
三華公社因全面成規模種植三華李而成為省三華李基地,從而改名叫三華公社的。該社三華李是從乳源引種的,因為是新種,管理好,種植面積和品質都超原產地乳源縣,青出于藍又勝于藍,因此全省都來從化參觀學習,而不去乳源了。這啟發我們有意引種的新區參觀者,只要立志踏實干,便可后來居上。
在該基地,我們看到一望無際的三華李果樹,一串串李果掛在枝頭,人們舉手可摘。這里的三華李果大而甜,不像我們本土李子果小而酸。我暗下決心,認為引種三華李可獲成功,豐收可期。我向莫仁惠征求意見,他也同意我的觀點。從化的技術員說,一等苗在今年立秋定植,下足水肥明春使可開花結果,有三華李出售。因此在登記認購果苗時,我第一個報錢排供銷社要500株一等苗(1米高以上每株0.5元)。
三
參觀回來后已經是6月了,當務之急是做好引種前的一切準備工作。我向供銷社主任梁耀權匯報已定購果苗500株,要在立秋時運回種植,還要求做到高標準種植,下足功夫管理。我建議在錢排我們的支農點大諾生產隊種植作試驗,500株都種在大諾隊以利管理,因為要換大批牛欄糞做基肥,建議供應該隊10擔化肥指標,這樣才能保證糧食豐收的同時果樹快速生長。這建議為供銷主任采納,便由我負責落實,帶領縣果菜公司聘用的果農凌運勛到大諾隊做發動群眾工作。
凌運勛的父親凌家驅是大諾隊德高望重的老農,他說的話舉足輕重,我們先做通思想,使之認為種植三華李有前途,接納我們在該隊搞試驗,還要求他自己帶頭買11株果苗種在自留地作為示范。在得到他全力支持,我覺得有把握說服社員群眾后,便由隊長召開生產隊社員大會,認真討論引進500株三華李試驗種植問題。
我們把從化經驗告訴社員,一株3年投產可收130多斤李果,時值0.4元一斤,折人民幣52元,按自由市場稻谷價格每百斤30元,則每株樹折合稻谷140斤。經過兩天醞釀,再開社員大會,先由凌家驅帶頭認購11株果苗,10株種在一分自留地,地上還間種蔬菜,一株種在屋門口,天天看著它生長。這樣一來,社員全都贊成搞引種三華李的試驗了,生產隊用一個園嶺熟地全部種400株,社員則認購100株種屋邊和自留地以及河坑邊,都高標準種植。開穴1米寬,0.8米深,每個穴擔一擔牛欄糞同表土肥泥混合漚制一個多月,等待果苗運回即刻種植。
一切準備工作做好后,9月立秋時節,供銷社派李耀森同志用貨車專程到從化三華公社提取一級果苗500株,于下午4時多回到錢排。等待多時的大諾社員即時卸苗運返隊里種植,先種公家的后種私人的,30多個社員分工有人開穴回表土定植,有人挑水定根,全隊勞動力花一個多小時便定植完畢。由于大家思想重視,下足功夫,高標準種植,所以果苗百分百成活茁壯成長,次年便開花結果了。
四
1975年春,大諾隊的三華李開花掛果,“六一”兒童節前后便可以收獲了,群眾都叫其為“兒童果”。凌運勛自留地種的10株,每株結果二三十斤,當時4角錢一斤,一分地定植11株,次年便有120元收入。水田畝產一年不過1500市斤稻谷,而三華李的產值折合稻谷第二年就達4000市斤,這樣一算賬,干部社員們人人都高興得合不攏嘴,信心十足,保證今后更加管好三華李。到第二年6月,園嶺的三華園李子掛果累累,枝枝彎腰一串串李子往下垂,有的還要用竹片支撐,否則果枝心拖地沾泥,甚至折斷李枝。在一片贊揚聲中,引來公社書記陳華輝和公社黨委實地檢查,他們現場決定在三天內分別組織各大隊干部和戶長前來參觀。那幾天園嶺果園參觀的人們,一個接一個排成長長的隊伍繞山而行,實地見到種植三華李子的成功,便紛紛提出要求大諾育苗推廣。
根據縣和公社的意見,我們征得大諾生產隊社員的同意,決定1977年秋即拿出5畝水田作育苗之用,由供銷社包銷。當時縣果菜公司出錢聘凌運勛等二位果農,蹲點大諾參加育苗嫁接工作,我親抓這個點,亦參加嫁接。供銷社則發動小學生食毛桃時保留桃子核,每分錢收購5粒,很快就收足10萬個桃核,立秋前送大諾,播種育下5畝苗圃。苗圃有專人管理,用稻草覆蓋,隔朝淋水,保持苗圃地濕潤,待出幼苗后又施足家肥混化肥淋。待苗木長到筷子那樣大時,便開始從合格的苗選擇嫁接,再選擇粗壯李樹果枝壯條用芽接法嫁接。因為桃苗作木占木,適應性強且根系發達,三華李枝嫁接后改良了品種,比本地李子果型大,肉脆且甜。所以推廣過程又與改良品種相結合,所育的苗很少退化。因為有果農天天督促和幫助嫁接,農業局技術員又常來同我一起去檢查示范指導,解決育苗和嫁接技術質量問題,從而保證出圃的三華李苗都是合格的果苗。
1977年5月下旬,在全隊三華李掛果滿山頭之時,縣和公社內各大隊又組織大批社員前來參觀。各大隊定購果苗92000株,新堡供銷社定苗5000株。此時果苗供不應求,1978年2月出圃40933株,9月出圃5000株,種苗每畝收入1萬元。大諾隊先吃“頭啖湯”,實現先種果,先賺錢,科學實驗取得勝利,為信宜縣推廣種植三華李立下頭功。推廣種植的新苗本土化了,凡是高標準種的都達到預期效果。
20多年后,茂名老促會黃春藻、陳子璜和水果局與信宜老促會,在梭垌選擇大果的枝條重新優化嫁接,使之成為新品牌大果三華李。此時,三華李已成為當地種植面積最大的水果,并已推廣到信宜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