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革命老區和貧困山區,每年從中央一號文件中汲取發展動力,早就成為了新豐縣廣大干部群眾的“習慣動作”。今年1月31日,中央一號文件頒布,傳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大好消息,新豐縣廣大干部群眾倍感振奮。
剛剛過去的2012年,新豐縣縣域綜合增長率33.12%,在全省66個山區縣(市、區)中排名第3,而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均超過市、省及全國平均水平,領跑韶關市各縣(市、區),取得了逆勢飄紅的好成績。在這份成績單里面,農業立下了汗馬功勞:農業經濟穩步增長,完成增加值8.95億元,比增5.5%,引進新大康弘、喜事順兩大現代生態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壯大成熟,“豐綠”佛手瓜、“美少女”西瓜、茶峒高山茶走俏珠三角、唱響省內外。
2013年,新豐縣的農業主攻方向是精品農業。新豐縣縣長陳景輝在最近一次會議上提出,要認真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圍繞蔬菜、水果、優質稻、土豬、高山茶、鐵皮石斛等優質精品農業,以特色擴優勢、創品牌、促發展。加快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一批“高端、高質、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園區,扶優培強、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組織引領農民增收致富。
在新豐縣農業局長溫繼兵看來,發展特色農業,是富民強縣的重中之重。對于中央一號文件,溫繼兵連看了幾遍,心情顯得很是激動,他說“2004年至2012年,中央連發九份一號文件關注農業,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據他介紹,現在手頭上有三件工作很緊迫:一是農村綜合改革,二是加快農業技術推廣,三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其中,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達到2萬畝,將大幅提升農田的灌排能力,改善土壤肥力,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大有好處。
說起新豐特色農業,就不得不提該縣的佛手瓜。在新豐縣,佛手瓜種植歷史長、面積大,1990年代中期開始種植的佛手瓜,現在面積已經超過一萬畝,該縣黃磜鎮北片秋峒、茶峒、西草、下黃、營盤五個村連片種植,蔚為壯觀。當地群眾從“人平一畝菜,樓房當年蓋”中收獲了“第一桶金”,成功脫貧致富。一年之計在于春,秋峒村的兆豐佛手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袁云兆是個年輕有為的新農民。這幾天,他主要忙兩件事情,晚上上網學習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技知識,白天帶領當地農民給佛手瓜搭建棚架,今年他們將全力以赴建好規模為1000畝的有機佛手瓜示范基地。袁云兆美滋滋地說,2012年,有機佛手瓜每公斤賣到3元,而普通佛手瓜每公斤只能賣到1元。
近年來,新豐縣特色農業開始引進現代生態園區,集自主研發、生產加工、配送銷售為一體的綠色生態食品企業——喜事順綠色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建在生態優良的小村子里,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租用農民的閑置田地,雇請當地農民做工,收購當地農產品。去年出產土豬1萬多頭,直接解決當地50多名農民的就業問題,帶動周邊7個村子上萬農民走上致富路子。提起中央一號文件,該公司負責人戴金在電話那頭興奮地說:“看啦看啦,中央大力支持農業發展,我們這些做農業企業的,就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