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豐縣老區交通滯后,居住分散。為促老區農民增收,盡快脫貧致富,我們跑遍了老區鄉鎮、村與農民座談,聽取他們的意見,實地察看,做了大量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新豐特色農業前景看好,大有可為。
新豐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劃歸廣州管轄后,被作為蔬菜基地,曾經種過番茄、荷蘭豆、西園椒、龍須菜等反季節蔬菜。由于多年種植,土壤板化,肥力下降,致使原來新豐的茶洞、秋洞這些基地走入了困境。然而,新豐農民沒有輕易服輸,許多村民自覺組織起來種植蔬菜。去年蔬菜種植面積較大較多的有梅坑鎮的長坪村、新正村、禾溪村,馬頭鎮的秀坑村、層坑村、大席片五個村。馬頭鎮還成立蔬菜有限公司,實行“公司+基地+農戶”,帶動當地農民種植蔬菜。
佛手瓜,“一人一畝菜,樓房當年蓋”
黃礤鎮秋洞、茶洞、西草3個村,海拔600多米,晝夜溫差大,曾是廣州蔬菜基地,上世紀八十年代蔬菜產業走入低谷。近年來,這3個村都種上佛手瓜,80%農戶建起了新樓房。
1996年,秋洞村村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干部帶頭試種佛手瓜。2000年,在縣委縣政府重視和支持下,佛手瓜被列入省政府第二批扶持“一鄉一品”項目。從2000年開始至2004年,省政府每年投入10-20萬元改善交通條件和農田基本建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佛手瓜在秋洞種植規模達2300多畝,產量7700噸,產值2600萬元。
隨著經濟的發展,秋洞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村容村貌大大改善,如今已成為老區建設的典范。
茶葉,種出致富茶
茶洞村支書告訴我們,茶洞村要變為“山下是菜場,山上是茶場”。茶洞村種有佛手瓜1480多畝,種植反季節蔬菜500多畝,現在80%農戶建有奔康房,去年又在茶園附近建一個48套新房茶園新村。
茶洞,顧名思義,以茶聞名,土壤和氣候條件得天獨厚,很適合發展茶葉產業。2005年臺灣一位姓林的老板來茶洞投資建立茶場后,聰明的茶洞村人并沒有滿足于收取山地租金和報酬,而是悄悄從中偷師學藝,陸續開始種植茶葉和油茶,使回鄉種茶創業成為一股新的熱潮。韶關市人大代表、茶洞村高山茶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曾凡錦,就是在那股熱潮涌起的弄潮兒。曾凡錦初步成功后,他不僅自己進一步擴大規模,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帶動周圍群眾一起種茶致富。
目前,茶洞樹高山茶有2家,種有茶葉1200多畝,在建茶場5個,面積達2000多畝。據該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曾慶雄透露,該村高山茶面積將超過4000畝,茶葉產值達到4500萬元,甚至超過了佛手瓜種植面積。
在茶洞帶動下,秋洞村、營盤村、雪洞村正在建茶場1000多畝。
新豐特色農業還有很多,例如黃礤鎮的蕉芋,沙田、遙田鎮的沙糖桔、涼粉草,馬頭鎮的甘蔗、金銀花,豐城龍江村甘蔗、淮山等。蕉芋可人工加工做成粉絲,銷路很廣。2011年,長坪村在東莞市棠下鎮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投資30萬元,建起了粉絲加工廠。該村還成立蕉芋生產合作社,2012年種植蕉芋300畝。蕉芋每畝產達1萬斤,加工廠定價收購一斤0.6元,一畝可收6000元。蕉芋種植粗放,水田、旱地都能種植,不用殺藥,加工廠又定價收購,成為當地農民一條新的致富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