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秋冬,隨著日軍打通湘桂線,加緊夾攻粵漢線,廣東大部分地區相繼淪陷,全省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形勢出現新的變化。10月26日,中共中央給廣東省臨委、東江軍政委員會發出“加緊發展抗日武裝,加快發展華南地區抗日游擊戰爭”的指示,廣東省臨委和廣東東江軍政委派政治部主任劉田夫,率部分軍事干部到新會縣向游擊隊領導人陳江等傳達指揮部指示,發動群眾建立人民抗日武裝,以牽制和打擊日軍,同時做好迎接珠江部隊挺進粵中的準備工作。在新會縣委及鶴山特派員協助下,1944年10月,新(會)鶴(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二大隊(簡稱新鶴大隊)在新會白廟鄉成立,大隊長陳江、下轄三個中隊和一個手槍隊,共200余人。
新鶴大隊成立后,就加緊做好迎接中區縱隊挺進粵中的工作。1944年10月20日,中區縱隊主力500人,由司令員林鏘云、政委羅范群、副司令謝立全、參謀長謝斌、政治部主任劉田夫等率領,從中山五桂山出發,穿越敵封鎖線,兩渡西江,在新會周郡與新鶴大隊會師。11月7日,中區縱隊挺進宅梧,一舉攻克四區(即宅梧地區)署及警察所,開倉賑濟貧苦農民,解放宅梧鎮。15日,解放白水帶,鏟除盤踞在皀幕山腹地的反動地主武裝——鶴衛總隊白水帶中隊。
1944年12月下旬,珠江、西江、粵中三個地區的黨政軍領導干部,在宅梧圩遠香茶樓開會,史稱宅梧會議,出席的干部有連貫、羅范群、梁鴻鈞、劉田夫、謝立全、馮燊、謝斌、謝創、梁嘉、李國霖、陳翔南、關山、周天行等。會議由連貫主持,梁鴻鈞傳達省臨委、東江軍政聯席會議精神,具體部署各項工作。會議決定在珠江地區的部隊,組建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在中區的部隊,組建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兩支部隊同屬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領導。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的主要任務是,以五邑為基地,堅持向西發展,聯系南路,開辟粵桂邊云霧山根據地,為迎接南下的“二王”(王震、王首道)部隊做準備。1945年1月20日,經中共中央批準,“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宅梧公開宣告成立,隨即發表了成立宣言和通電。《通電》莊嚴宣告:“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本著抗日團結愛民三大主張,在敵后前線,愿與各抗日友軍精誠合作,共同負起打退敵人進攻,縮小敵占區域,收復失地,建立民主根據地之責任。”《通電》提出:“要求國民黨執政當局停止內戰,共同抗日……,挽救全省淪陷危機,以冀早日收復失地,為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共同奮斗”。通電號召“我百粵軍民正宜加緊團結,努力抗戰工作,爭取時間,挽救危機。尤盼我政府當局,各抗日友軍,各界同胞,時賜指導,鼎力襄助……”
連貫代表上級宣布了干部任命:司令員梁鴻鈞、政治委員羅范群、參謀長謝立全、政治主任劉田夫。全軍1400余人,下轄四個團,原新鶴大隊整編為二團,團長盧德耀、政委陳江。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設在宅梧靖村余氏大宗祠內,余氏宗祠所在地一帶地勢險要,有天然屏障、鶴山糧倉之稱,為司令部最佳地址。1月29日,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皀幕山區舉行慶祝成立大會,由部隊領導宣讀成立通電,連貫代表省臨委和八路軍新四軍致賀詞,還舉行文藝演出。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建立后,各團隊堅決高舉抗日旗幟,迅速在粵中各地廣泛展開打擊日偽軍的游擊戰爭。1945年5月,駐守宅梧地區的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二團和獨立營300戰士,在政委嚴尚文指揮下,從元坑出發,午夜抵達白水帶,將頑軍占據的“聯昌”、“厚福”兩座碉樓重重圍困,發起攻擊,敵人自知無法抵抗,乖乖繳械投降,此役共俘敵20多人,繳獲機槍、長短槍一批,重新收復白水帶抗日根據地。7月上、中旬,活動于江、會外圍之二團、三團、獨立營指戰員,開赴新鶴邊界的萊蘇、鐵崗、大凹一帶開辟根據地,先后在萊蘇、雞籠山、蓮花山等地,三次與敵偽軍作戰,痛擊竄至當地鄉村搶掠財物的200多名日偽軍,使其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成立之初,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即在鶴山宅梧駐地創辦了部隊機關報《人民報》,由政治部宣傳科負責編輯出版,配有兼職主編、記者及油印室工作人員,版面只有一張蠟紙大小,用蠟紙刻版油印,每期約1000份,刊載黨的抗日方針政策、對敵斗爭勝利消息等。通過各地交通站人員輾轉送到部隊指戰員手中,對鼓舞戰斗士氣起到很好作用。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領導粵中區抗日戰爭,并以宅梧為中心,開辟了皀幕山敵后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了云鄉、宅梧、白水帶、雙橋、荷村、及鶴山四區等區、鄉(鎮)的抗日民主政權,領導粵中人民打退國民黨頑軍的兩次反共高潮,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