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要市活道鎮,有一條行政村,叫逕心村。該村在三年的時間里,實現了脫貧,走上了致富路,村民們人平年收入翻了兩番,村容村貌實現了大改善,村民的生活日漸滋潤了起來。逕心村的大變化,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日前,記者在肇慶、高要兩級老促會有關領導的帶領下,對該村進行了走訪。
逕心村位于活道鎮區西南方向,是活道鎮33個村委會之一,下轄3個自然村。逕心村距離城鎮不到9公里,然而,以前從鎮上開摩托車前往,要20多分鐘才能到達。通往該村只有唯一一條環山公路,且異常彎曲陡峭。據了解,過去,正是因為通往該村的道路過于蜿蜒曲折,交通不便,該村的落后面貌才遲遲得不到改善,村民才一直脫不了貧。
然而,記者此次前往,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通往逕心村的村道已經實現硬底化了,道路兩旁隨處可見一片片桔子園,路邊還時不時出現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魚塘。當車子駛入逕心村時,眼前出現了不少現代化的小洋樓,房子旁邊有綠化帶、球場、宣傳欄等配套設施。逕心村委會旁邊還建了一個停車場,一切充滿著現代新農村的氣息。
一個貧瘠的山村,這樣的新變化因何而來?逕心村支部書記賴奇介紹說,由于地理條件比較差,村里沒有什么特色農業,過去村委會下轄的三個自然村一千多村民一直都是以傳統耕作業為主,除了種植水稻,村民們賺錢的主要渠道還是外出務工。“2009年,正是在扶貧‘雙到’政策的影響下,我們村發生了大改變。”賴奇說。
2009年,扶貧“雙到”在全省范圍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逕心村成為了幫扶對象。在高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肇慶市及高要市農業局、高要市供電局等上級有關部門積極對該村進行了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扶持。有關部門一方面在逕心村投資幫扶修建基礎設施,一方面出資幫助村民們辦起了養殖場,建起了農業基地,并提供技術指導,就連農副產品的收購問題都為村民解決了。就這樣,村里零星種植農產品的狀況得到了改變,規模種植特色農產品的代表紛紛出現。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逕心村沙糖桔種植由零敲碎打發展到種植面積達800畝,魚塘達到了170多畝。像一些苦瓜、豆子等農副產品的規模種植基地也逐步形成,蔬菜種植面積也達到了150多畝,村民們從種養業中得到了實惠。
“村民們從種養業中獲得的收入甚至比外出打工的還多,現在越來越多人回家干了,我們村委會從2009年開始就搞養殖場,僅此一項我們集體收入每年就增加兩萬塊。”賴奇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采訪期間,村民梁章林如數家珍地告訴了記者關于他“兵改工”的故事。2000年,由于部隊精兵簡政,他退伍回家。2004年,他看到了沙糖桔在市場上的銷售前景,于是毅然在逕心村搞起了沙糖桔種植。在高要市和活道鎮農業部門的幫助下,他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提高水果質量,目前已種植了110畝沙糖桔,年收入幾萬元,成為了該村較早實現脫貧的人員之一。“黨和政府的政策就是好,有上級的關心和幫助,我們日子會一天比一天紅火。”梁章林高興地說。
近年來,逕心村委不但調動村民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還充分利用村集體資金改善村里的硬件環境,并在城鎮建造致富樓,通過出租來增加集體收入。三年來,逕心村由原來集體收入為零、人平年收入不到四千元發展到了如今集體收入數萬元、人平年收入突破7000元。2011年,逕心村集體收入為7萬元,2012年更是達到了13萬元,發展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讓人欣喜。
逕心村的發展變化固然離不開村民們的勤勞與智慧,但和上級部門的高度重視也密不可分,尤其是與扶貧“雙到”不無關系。據了解,2009年以來,高要市積極響應上級有關指示,切實落實扶貧“雙到”各項政策,對逕心村的幫扶真正做到了“資金到”和“人到”。高要市對該村10戶37人進行了直接對口幫扶,肇慶市老促會更是每年拿出一萬元對逕心村5戶特殊困難戶進行了重點扶持,使這5戶人家2011年徹底告別貧困。扶貧“雙到”期間,高要市不僅定時向逕心村派遣專業的技術隊伍,幫助該村解決農業發展中的困難,還積極落實洞尾自然村32戶泥磚房進行原址改造。這一改造工程中,省直接補助1萬元,高要市補助1萬元,活道鎮為32戶居民提供了一萬元的紅磚,逕心村委出了2千元,此外,房子改造中,村民要貸款的,政府給予三年內貼息貸款的優惠政策。在各級部門的幫助和努力下,洞尾村原村改造于2011年圓滿完成,并成為“高要市幸福安居示范點”。
據悉,2011年1月洞尾自然村新村落成典禮那天,副省長劉昆還當場揮毫贈送了一副對聯給村民趙國名:黨政為民改舊舍,人民幸福進新居,橫批:共產黨好,以表示對扶貧成果的肯定和對村民們美好的祝愿。趙國名的家中,新沙發、新家電一應俱全,八十平方米的新房顯得特別溫馨漂亮。如今的洞尾村,家家住新房,村前有魚塘,村后有果園,村旁還有球場、草地等娛樂好去處。
“逕心村大發展大變化的背后,凝聚著全村人民的心血,更凝聚著上級各部門的親切關懷,我們將繼續努力推動逕心村的發展。”村支部書記賴奇的話感人肺腑。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關懷和努力下,貧困將離逕心老區村的村民越去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