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媒體最近對黎智英的「壹傳媒」被三大財團聯手購買表現得異常興奮,三大財團包括:中時旺報集團的蔡衍明、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
媒體及社會大眾對此項買賣之所以感興趣:一是,黎智英的壹傳媒把臺灣媒體和社會搞到雞犬不寧,如果此時能被「買出」臺灣,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二是,涉及到三家大財團,任何一個財團都有能力吃下黎智英,為何是三家聯手(最後的真正買家是5家),個中存在蹊蹺;三是,大家不明白已經擁有中時旺報集團的蔡衍明,為何還要插一腳?四是,辜家此時為何再次涉足媒體,值得關注。
臺北傳媒圈傳說,辜家至今算是第三次涉足媒體了。第一次是收購《聯合報》三分之一股份。收購後王永慶按照經營企業的模式經營,一會要縮減紙張,一會要節省開支,搞得聯合報王惕吾很惱火。王惕吾在深知財力不如王永慶的情況下,就去向蔣經國求救,告訴蔣經國,王永慶如何如何控制聯合報運作,再如此發展下去,《聯合報》就會落入王永慶之手。臺灣當時尚未開放新聞自由,蔣經國聽說《聯合報》可能落入王永慶之手,於是就下令讓王永慶退出。在蔣經國的壓力下,王永慶不得不退出《聯合報》。更妙的是,當時沒有人敢買王永慶的股份,最後只能賣給王惕吾,王惕吾於是又擺王永慶一道:「我沒有那麼多錢,需要分期付款。」王永慶在這種情況下結束了《聯合報》股東生涯。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蔣經國心腹王昇動用軍方力量和資金把《臺灣日報》從傅朝樞手裏買過來(傅朝樞還在美國辦《中報》),後來又賣給王永慶經營,王永慶接手後認為名字不錯,隨投資大把銀子經營《臺灣日報》,結果(據說)被經營者騙了好幾千萬,弄到經營之神非常惱火,悻悻然離開《臺灣日報》。
如今王永慶已經仙遊,辜家後代仍對媒體有興趣,是為了圓父輩之夢,還是真的想涉足媒體?
媒體屬於特殊行業,不是有錢人就能辦好的,與經營事業有本質不同,是個對人才高度依賴的產業。若靠管理工廠的手段管理人,就不會順遂。黎智英之所以把蘋果日報搞得風生水起,主要是因為他完全按照「市場經濟手段」經營媒體,在黎智英看來,他賣蘋果日報與他賣佐丹奴服裝是一個道理,只是賣的產品不同而已。這種經營模式,換為其他老闆都很難做到。這也是黎智英的蘋果日報在臺灣「人人愛又人人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