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2012年共有43家擬上市公司因不再符合IPO要求,撤回發行申請材料。2013新年到來,擬上市公司必須補充材料,估計又有百家以上的企業將撤回首發申請材料。在此背景下,用「新三板」(指專門為國家級科技園區非上市高科技公司提供的代辦股權轉讓平臺)來分流IPO是個不壞的選擇。不過「新三板」分流IPO還需要兩大前提:一是場內市場擺脫壓榨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圈錢市」的陰影;二是新三板與場內市場建立相對準確的估值體系。
解析: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排隊待審擬首次公開發行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31家。以2011年共有282家企業進行IPO來計算,目前已經遞交材料的企業足夠未來3年進行首次公開發行了,最直接的發行壓力與融資壓力顯而易見。因此,這831家企業形成的IPO「堰塞湖」已經成了當前資本市場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大難題。在這種背景下,分流IPO的各種建議備受關注,其中就包括赴「新三板」掛牌上市。但若在「新三板」掛牌不能實現融資,雖然掛牌以後有可能通過定向增發來再融資,但這種再融資不僅融資金額有限,而且還不知道要多長時間才能實現。所以,要讓「新三板」達到長久分流IPO的效果,還要做到葉檀提到的兩個前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