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姓氏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演變。1782年朝鮮半島出版的《增補文獻考》載:朝鮮族姓氏最初有4296個,之后不斷縮減,16世紀(jì)下半葉“壬辰倭亂”和“丁酉再亂”后減少為289個,之后又增加到496個。而今,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僅存285個,其中我國朝鮮族有130個。這些姓氏70%以上源于中國(參見李永勛《朝鮮族姓氏漫談》)。朝鮮族王姓并非僻姓,但如今已是鳳毛麟角,極為罕見。而在王建高麗時期(903~1378年),王姓曾是旺族,人丁十分興旺,門庭更是輝煌,后來只因改朝換代,王姓一落千丈,險被斷根。
朝鮮族王姓除濟南王氏外,其余全部來源于我國古代,開城王氏是大宗,其始祖王國祖是高麗太祖王建的曾祖父。他是在唐代從我國遷徙到朝鮮半島新羅國的,世居開城,成為豪富。高麗朝時,他被追尊為無德大王,后代尊奉他為始祖,王建為一世祖,定開城為本貫。除開城王氏外,朝鮮族王姓原有宜寧、大田、海洲、巨洲、江陵為本貫的世系血統(tǒng),唯濟南王氏是從他姓血脈中異化來的。
濟南王氏始祖原姓樸名儒,與王建同為新羅王弓裔的大臣。由于弓裔十分殘暴,引起國人造反,樸儒緊跟王建逐弓裔,平白濟,降新羅,統(tǒng)一朝鮮三國,建立高麗國,王建做了國王。王建為了籠絡(luò)樸儒,賜王姓,賜名為“以文”,賜濟南為食邑地。王氏家族空前繁盛,人丁大增,遍布朝鮮半島各地。
王建建立的高麗王朝,從918年到明太祖1392年,共存在了475年。高麗后期,內(nèi)憂外患,民生凋弊,王權(quán)長期旁落。李成桂于1356年被高麗朝起用為金吾衛(wèi)上將軍、東北面上萬戶等軍事要職。他在平息“樸儀叛亂”和抗擊入侵倭寇中戰(zhàn)功赫赫,被升任為三軍總制使,掌管一切朝政。1392年7月,他在眾將的擁戴下以禪位形式登基,翌年2月改國號為朝鮮。李成桂登基后,李姓迅速崛起,成為朝鮮族第二大姓。
李王朝建立之初,李成桂采取對高麗王族滅門滅族滅姓的極端殘酷手段。王姓家族為免遭斷子絕孫,一時間亂改其姓,亂改本貫。
有的加個點改成了“玉”姓。玉姓有宜寧、巨州、開城、晉州、盤城、先寧、密陽、義城、泗川等不同本貫。宜寧玉氏是大宗,始祖玉真瑞原為唐朝翰林學(xué)士,是7世紀(jì)中期唐派往高句麗的八才士之一,高句麗滅亡后任新羅國學(xué)教授,后封于宜寧院君(今慶尚道宜寧郡)。后因戰(zhàn)亂,上系失傳,白玉恩宗八代起分籍為四個派系,世系繁盛。
有的在“王”字上面加個“人”字改成“全”姓的。全姓有旌善、天安、慶州、平康等諸多派系,其中旌善全氏是大宗,當(dāng)過韓國總統(tǒng)的全斗煥就是旌善全氏。其始祖是全聶,是由高句麗朱蒙王三子溫祚自遼寧省恒仁五女山城南下朝鮮半島南扶余建立百濟國時率領(lǐng)的十臣之一。筆者曾調(diào)查過數(shù)家全姓,他們共認(rèn)全姓中有王姓血脈,只是家譜中未體現(xiàn),難以印證融入到哪個全姓血脈。
有的在“王”字兩邊各加一豎變?yōu)椤疤铩毙盏摹L镄沼心详枴⑻蛾枴⒀影病㈧`光、河陰等本貫,南陽田氏為大宗。如南陽田氏始祖田豐原是我國宋朝的翰林學(xué)士,1265年東渡高麗,被高麗朝封為南陽君,從此朝鮮族有了田姓。但高麗朝滅亡時王姓融入哪個田姓宗門,已無從查考。
還有的在“二王”下面加個“今”字變成“琴”姓的。琴姓是單本貫,只有奉化琴氏。其始祖琴容式是高麗朝三韓壁上功臣、太師,是箕子朝鮮時的大臣琴應(yīng)之后。其后三代孫世系不明,故后裔將第七代孫琴義尊為一世祖。琴氏門宗歷來崇尚文化,有大文豪琴微、大書畫家琴輔。
有人說,朝鮮族于姓也是由王姓演變的,那是把“王”字下面一橫彎成了勾。
王姓被涂炭的李朝之初,不愿意把血脈寄存于他姓或沒來得及改姓者,有逃亡中國、日本、俄羅斯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逃亡我國的王姓,恐怕早已改為中國籍并融為漢民族或其他民族。而從19世紀(jì)60年代開始遷入中國的朝鮮族王姓,很可能是半路改回原姓,因為李王朝穩(wěn)固后已停止了對王姓的殺戮,只是王姓族人不被朝廷所重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