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小說《老張的哲學》,對什剎海的自然景色描寫道:“到了德勝橋,西邊一灣綠水,緩緩地從凈業湖向東流來,兩岸青石上幾個赤足的小孩子,低著頭,持著長細的竹竿釣那水里的小麥穗魚。橋東一片荷塘,岸際圍著青青的蘆葦。幾只白鷺,靜靜的立在荷葉叢中,幽美而殘忍的等待著劫奪來的小魚。北岸上一片綠瓦高閣,清攝政王的府邸,依舊存著天潢貴胄的尊嚴氣象。一陣陣的南風吹著岸上的垂楊,池中的綠蓋,搖成一片無可分析的波浪,香柔柔的震蕩著詩意。”從前北京沒有公共游泳池,每到夏天,男孩子到什剎海游泳是一種樂趣,順便撈點小魚、小蝦,還可帶回家去喂魚、喂貓。在水上劃船,更是一種高雅的樂趣。邀幾位朋友,在什剎海租一只龍舟,備有茶水、糖果、點心,還有樂師奏樂、唱歌,一邊品茶、聽音樂,一邊賞荷花和沿岸風光,真是其樂無窮。在什剎海舉行劃船競賽、船板練習,則是青年人體育鍛煉的好去處。
每年冬天,什剎海便是冰嬉的好去處。冰嬉是古代冰上運動。《明宮詞》說:“琉璃新結御河水,一片光明鏡面菱。西苑雪晴來往便,胡床穩坐快云騰。”胡床即冰床,類似北方的雪橇,其時稱北方為胡地,故又稱胡床。西苑即今南海、中海和北海。這里的冰床是用木材制成的,長約5尺,寬約3尺,可同時乘坐三四人。講究的冰床還上有篷簾、傘蓋,下鋪氈毯,更有青少年立于冰床之上以拋球擲彩為游戲。
什剎海沿岸斜街曲巷多
什剎海沿岸的街巷,大多沿襲元大都建制。《析津志》記述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析津志》記述的“大街”,通常多是橫平豎直的、棋盤形的,“小街”“火巷”就是胡同,是較為狹窄的、短小的,甚至是斜形彎彎曲曲的。今舊鼓樓大街,元代稱“鐘樓街”。今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的鐘鼓樓為明代建筑。元代此處設有中心臺,如今則是北京中軸線的北起點。中心臺至厚載門之大街,同“鐘樓街”一樣,都是南北走向的,筆直的大街,然而從中心臺往西之街,卻是一條斜街,元稱西斜街,明清稱鼓樓西斜街。如今這條斜街,堪稱積水潭沿岸最長的斜街。
什剎海沿岸最著名的斜街是煙袋斜街,是元積水潭碼頭沿岸形成的街道,古稱打魚廳斜街。打魚廳,是元代掌管收納漁業稅的官廳。當時,什剎海水域漁業較豐,官方允許百姓打魚捉蝦。僅供自家食用的,不收稅,投放市場者,則須納稅。到明末清初,這條街上出售煙袋、煙葉、鼻煙壺、煙具的行業較多,買賣興旺,遂易名為煙袋斜街。清乾隆年間就有“煙袋斜街”的標記。這里還有過一座廣福觀,建于明代,其神路是直達什剎海北岸的,觀內曾設全國道教管理機構——道錄司。還有一座龍王廟,山門外有一眼元代的古井,《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其是用銅質鑄造的井口、井圈,非常名貴。還有一座伏魔宮,是供奉關公的。殿宇不大,但也很出名。
白米斜街位于什剎海景區東南部。站在北海公園北門外東望,就可以看見這條斜街的西口,向東北傾斜,東口通向地安門外大街,不遠處就是萬寧橋。元代時,這里曾是積水潭碼頭南岸的一座皇家米倉所在地,其斜街便冠以“白米”二字。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曾寓居于此,故居尚存。當年他曾在自家門外書寫一副對聯:“白云青山圖開大米,斜風細雨春滿天街。”上下聯分別嵌入“白米斜街”街名,巧妙自然,很有情趣。
在北京的街道中,凡是斜曲走向的,一般都冠以“斜街”之名,但也有例外。今積水潭地鐵站旁、護城河南側的德勝門西大街,就是一條斜街。當初建北京城時,因受積水潭水域影響,西北城角被抹去一角,德勝門至西直門的順城根就呈斜向,后來形成的德勝門西大街自然也就呈斜向了。
在什剎海景區內凡是稱之為“某某沿”的街巷,都是斜向的。諸如前海南沿、后海南沿、西海南沿等。這些街道都是沿著彎彎曲曲的河道形成的。靠近這些河沿的街巷,也多是斜向的,如大小金絲胡同、鴉兒胡同、養房胡同等。據統計,什剎海景區共有144條街巷,其中呈傾斜走向的就有88條。在鼓樓西斜街路北,有一條曲折多彎的斜巷,稱作小八道灣胡同,清乾隆時稱作八調灣胡同,清末改名八道灣胡同。1965年易名為小八道灣胡同。為啥呢?因為在其不遠處還有一條八道灣胡同。當年魯迅先生與其弟周作人先生就曾在此購房定居。為避免地名重復,政府便冠以“小”字,以示區別。據考證,此兩處八道灣,在500年前是兩處水灣,后來填土建房,便形成了兩條彎彎曲曲的小巷。
在積水潭醫院門外不遠,有一條“回”字形胡同,《京師坊巷志稿》稱為“草場大坑”。當年為水塘,茅草、蘆葦叢生,岸上有為官家貯備草料的地方,附近還喂養著牛羊和馬匹。清亡后,不再貯備草料、圈養牛羊和馬匹了,人們便陸續在水塘周邊建房,水塘也逐漸枯干。新中國成立后,“草場大坑”被填平,興建了一座簡易四環旅館,后來改建成占地1.5萬平方米的、二環路以內最大的四環農貿市場,其中魚、肉、蛋、菜、水果攤點占3/4,經營鞋帽、服裝、小商品的攤點占1/4。以商品齊全、價格便宜出名。家在方圓幾公里范圍內的市民也都愛到這里購物買菜。1965年,因其胡同形狀呈環形,定名為四環胡同。
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也是一條斜曲的小巷。《四世同堂》描寫:“說不定,這個地方在當初或者真是個羊圈,因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樣直直的、或略微有一兩個彎兒,而是像一個葫蘆。”沿著小羊圈胡同繼續向前,就是大羊圈胡同。1965年核定地名諧音為小楊家胡同、大楊家胡同。
以寺廟命名的街巷多
有句老話:自古名山僧占多。什剎海景區是塊風水寶地,寺廟甚多。《北京什剎海志》稱:歷史上什剎海地區曾經有過佛教寺庵、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以及私家祠堂、家廟等共165處,其中目前基本保持原建格局的29處,部分建筑尚存的43處,今已無存的、僅見于文獻和地圖上記載的93處。這一地區共有街巷144條,其中以寺廟命名的有30條。
護國寺街因寺而得名。護國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初稱大崇國寺,為元僧定演創建。《順天府志》載:“元世祖時,賜號崇教大師,(前)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別賜地大都,乃興建茲寺。”護國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寺前之街道曾稱作崇國寺街。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修,賜名大隆善護國寺。明代寺內有僧錄司,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寺前街遂改為護國寺街,并一直沿用至今。
早年什剎海地區有三條以藥王廟命名的街巷,一在龍頭井街,一在羊房胡同,一在舊鼓樓大街,以龍頭井街之藥王廟最著名,俗稱南藥王廟。始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燕都游覽志》云:宜賓初月,萬柳沿堤,客多載酒其問,鷗波魚藻,真長夏時一清涼界。廟之所在地龍頭井街,曾稱作藥王廟街。南藥王廟毗鄰有白馬關帝廟。《日下舊聞考》稱:“關帝廟在皇城地安門西者曰白馬廟,隋基也。”說明早在隋唐年間,這里就形成民居村落了。
更改地名的趣事
平安大道沒有平安里今地安門西大街,從前叫北皇城根,不知何時改換今名。這么一來,在北京就只有東皇城根、西皇城根,沒有了北皇城根。南皇城根也是早些年消失了。前些年修平安大道,“平安里”這個吉利的地名在北京地圖上刪除了,然后又將原平安里之西的街道命名為平安里西大街。殊不知在北京平安大道上沒有了“平安里”,又怎么會冒出個平安里西大街呢!聽起來真是怪事。
和砷宅邸后墻外有墻縫
從前在什剎海地區有許多稱作“某某夾道”的地名,諸如凈業寺夾道、正覺寺夾道、高廟夾道、成府夾道、太平倉夾道,原因是業主在建房時,對其四至有意讓出紅線數尺,待房屋落成之后,便將四周留出一個空間地帶,用于兵丁巡邏示警、防火防盜,也便于周邊行人、車馬通行。也有小氣的。相傳和坤在建設宅邸時,特摳門兒,宅前及宅右,鄰月牙河,沿著河邊建圍墻,宅左宅后也是寸土不讓。等宅邸落成之后,拆去腳手架,右墻之后僅剩下一條狹窄的縫隙,單人還能過去,要是拉著馬,進得縫隙之后則無法回頭。其他王公大臣府邸周邊有夾道,和坤宅邸后墻外只有窄縫,只好命名為墻縫胡同。直到光緒年間,恭王重修圍墻,后墻向里收縮九尺,王府后面的路才展寬了些。后來,墻縫胡同改為大、小翔鳳胡同。
地名的雅化在今地安門西大街路北,從前設有宛平縣衙門,衙門口沖南開,面對皇城,相當威風。旁邊有東官房、中官房、西官房、南官房,還有監房,有條胡同叫鬼門關,是指犯了死罪的囚犯通過此關后就被問斬。后來這個地名易名為貴人關,后又易名為旌勇里。在其附近的五福里、福壽里等地名,也都是從舊日宛平縣官房雅化而來的。新街口南大街,從前有條小巷稱花局胡同,古時的“局”與“廠”通用,花局即為皇家培植花木之所。清末易名為百花深處,地名如此文雅,真是令人稱贊。羊圈胡同易名為揚儉胡同,斗雞坑改為永康里,狗尾巴胡同改為東明胡同。麻狀元胡同,原是清順治壬辰(1652年)科狀元麻勒吉府邸所在地,狀元府前之巷曾被稱為狀元街,如今改名為群力胡同,取群策群力之意。又如張皇親胡同,原為明成化張氏皇后的親戚張延齡侯爺的府邸所在地,故稱張皇親街,如今改名為尚勤胡同。
走在胡同里看院墻
在什剎海景區旅游,走在胡同里,走進四合院,無論所處位置是河沿,還是斜街曲巷,業主置業造屋都是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格局不變。在每條街巷中,凡是昔日王爺府邸,官府衙門、赦建廟宇,其正門和正屋都是向陽的,街門或山門正設在路北。這些王府、官府和廟宇規模的大小,皆可從其外墻的長短、墻體的高低、墻面材質以及門式、臺階等來判斷。以慶王府為例,其正門設在定阜大街,左右為松樹街、德勝門內大街,后為尚勤胡同,圍著院墻轉一圈兒,得有一里多地。圍墻又高又厚,是用大型灰磚砌筑而成的。門外國槐成行,枝葉茂盛;門內古樹參天,亭臺樓閣高低錯落,從門外看去便知其為府邸。
地安門西大街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門牌153號,是為清代建筑,由五進院落組成,廣亮大門,外有八字影壁,通過垂花門進入第二進院、第三進院、第四進院,每院皆有正房和東西廂房,還有游廊相連,甚具典型清式四合院格局,如今保存得極為完整,1989年被列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在什剎海街區中,磨磚對縫的院墻是很少見的。普通人家的院墻大多都是外面看上去很漂亮,實際上里頭砌的是碎磚頭。北京是古都,數百年問,建筑經過多次興毀,碎磚頭非常多。老北京有一寶,就是“碎磚砌墻墻不倒”。用拳頭大小的碎磚頭就可以砌成高墻,是老北京瓦匠的絕活兒。民屋的山墻也有用碎磚頭砌筑的,但有四梁八柱支撐著,屋架十分牢固,北京話叫“勾連搭”,素有“平民屋勾連搭,墻倒屋不塌”之說。當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北京平民屋有些就是墻被震倒了,而屋頂并未坍塌,從而保障了民眾生命安全。
沿著什剎海周邊散步,您會發現有許多地名是很有意思的,如盡端沒有出路的死胡同,通常叫作口袋胡同、半截胡同,短小而狹窄的胡同叫作扁擔胡同、箭桿胡同、轎桿胡同、簪兒胡同。品味胡同,了解胡同歷史也是一種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