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存在著的許多畸形的家庭教養方式,給中小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困擾,甚至因此而出現了許多令人擔憂的心理問題。本文系統闡述了中小學生產生“交往障礙”的諸多家庭因素,旨在喚起家長和學校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并結合當前家庭教育的普遍現狀,剖析了一些不恰當的家庭教養方式,探討了一系列緩解和矯正中小學生交往障礙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中小學生;交往障礙;家庭因素
中圖分類號:G5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2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漸漸改變了“無病即健康”的傳統健康觀念,更加重視人的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心理健康是繼軀體健康之后的又一重要定義。它是指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地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說來,心理健康至少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無心理疾?。黄涠蔷哂幸环N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盁o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條件,具有“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則是從積極的、預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使心理處于最佳的發展狀態。
對中小學生來說,積極的心理狀態表現在熱愛學習,精力充沛,上進心強;對生活熱愛,自尊自重,有強烈的責任心等等。相反,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缺乏自信、悲觀厭世、抑郁、焦慮、失眠、逃避、恐懼、煩躁和過多的內疚自責等。說明已經出現困擾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其中的對他人的嚴重焦慮、恐怖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交往障礙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
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交通更為便捷,地球成了一個“村莊”,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交往更加頻繁和密切。與此相對應的,心靈的溝通卻越來越少,人的內心世界包裹得更緊,人的心理疾病也大大增加。一位著名的心理醫生曾謹慎地說:“你可以隨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個角落,然后把你見到的人從1數到20,那么必定有一個是心理障礙者?!弊鳛椤暗厍虼濉贝迕竦囊粏T——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樂觀。
眼下的中小學生生活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背負著沉重的考試壓力,與外界的接觸更少,交往的范圍更狹窄,“精神家園”日漸封閉,他們的心理健康出現了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交往障礙是這些問題中較為典型的一種。所謂“交往障礙”現象,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家庭親子關系冷漠,怯于交往、難以融入社會生活的特征,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的現象。有交往障礙的學生,不象問題學生或不完整家庭學生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交往障礙”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但鑒于家庭環境在中小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有必要對“交往障礙”現象產生的家庭原因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并尋找改變這種現象的策略,以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一、“交往障礙”現象產生的幾種典型的家庭原因
1、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問題家庭”是相對于“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這么幾種:
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關系緊張,“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據中國家庭調查,每周糾紛在兩次及以上的:30歲以下組占52%,30—45歲組占34%,45—60歲組占21%,60歲以上組占16%)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處在緊張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當作出氣筒。
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據統計數字表明,當今離婚率已將近22%),把孩子當作“皮球”任意踢來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經濟負擔重,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變態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顧了事業難顧家庭,缺少與子女的溝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孩子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生活的節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加突出,危機感更加強烈,作為父母工作壓力更大。于是為了工作為了事業,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托付給爺爺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孩子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有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家長對孩子冷淡、拒絕將造成孩子自卑、焦慮、退縮,或反抗、適應、交往困難。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性、民主性,方法簡單,親子關系緊張。
目前,中小學生的家長大多是“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由于歷史原因,他們的文化學習被耽誤,心理上受影響。經過撥亂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機遇而重新走進學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彌補過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們對家庭教育科學不甚了解,對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襲長輩的傳統或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獲得。一位中學生家長曾對孩子的老師說:“老師,說起來心理很慚愧,如今糊里糊涂當了家長,卻不知道怎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兩個極端:一是由于家長補償心理的影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非常心切?!拔母铩笔惯@些家長成為像錯過季節的莊稼,他們是帶著無盡的遺憾步入社會、步入中年的。他們把不能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節衣縮食為子女提供優厚的物質條件,把子女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惟恐錯過這個成長季節。他們把子女逼進書房題海,稍有不從,或用大道理壓人或“棍棒相加”,結果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緊張,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二是重養不重教。重肌體健康,輕心理健康;重物質投入,輕精神投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大為改善,生理發育也明顯提前,但中小學生的心理發育由于家庭、學校的保守,封閉滯后于生理發育,對他們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的關注更少,父母與子女的心靈溝通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4、獨生、獨門獨戶,把同齡人拒之門外,缺少伙伴。
隨著城鄉住宅建設的發展,成千上萬家庭的住房條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進了套房或別墅,擺脫了“老小三口一張床,煤爐、馬桶去一房,一門多戶矛盾多,三代同堂難分房”的困難境地。家庭居住條件改善了,生活環境優化了,中小學生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這有利于他們的學習和休息。但獨門獨戶的居住環境縮小了中小學生的生活范圍,使他們與同齡人的交往大大地減少。要么與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獨處一室。許多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結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當他們與大人在一起的時候,多少是拘謹的,不能達到無所不言、無所不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與同齡或基本上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那種高興勁頭是成人難以理解的。而孩子長期獨處,又會使他們的氣質受到損害,養成一種膽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矯正中小學生“交往障礙”現象的基本策略
1、加強問題家庭父母的責任感,孩子是無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職。作為問題家庭的父母絕不能因個人的情感、是非問題而置自己的孩子于不顧。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你們生育教養子女,不僅是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們的家庭里,在你們的影響下,成長著未來的公民,未來的事業家,未來的戰士。”傅雷也曾說:“爸爸不為兒子煩心,為誰煩心?爸爸不幫助孩子,誰幫助孩子?兒子有苦惱不向爸爸求救,向誰求救?”為此,經常爭吵的父母要學會理智,忙于應酬的應盡可能早點回家,經濟不寬裕的也應盡量不要犧牲教育孩子的時間去掙錢。即使是分道揚鑣的也要計劃好教育子女的方案,再去處理雙方的諸多事宜。
2、加強溝通意識,留些時間與孩子交往。
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對孩子的內心世界忽視和冷漠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和品德問題的產生。為此,作為家長應多與子女進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思想趨向。隨著當今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節假日日益增多,作為父母也應提高節假日的水平和質量,多安排一些時間給孩子,可以和他們聊聊琴棋書畫,可以一起種花、吟詩、聽音樂、集郵、旅游、登山等等,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溝通。
3、改進教育方法,發揚民主作風,轉換角色,做到既是長者,又是朋友。
作為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長的生理、心理知識,并按照他們的生理、心理規律來制定教育計劃。我們要反對“棍棒型”“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要講民主講平等,要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使民主成為家庭一面永遠飄揚的旗幟。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大家都是平等的,要使孩子覺得家長不僅是孩子慈愛的父母,循循善誘的導師,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還是真誠的朋友。據調查分析,中小學生喜歡“朋友式”的父母親。心理學家提出“家長民主意識的十條建議”,值得所有的家長參考:(1)不訓斥孩子,經常訓斥會形成厭煩的氣氛。(2)不當別人的面批評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3)糾正缺點不要籠籠統統,總體否定,應具體就事論事。(4)不要顯示權威,而是提出具體辦法。(5)決不打擊孩子,如“我有你這孩子真倒霉”一類的話。(6)盡量應用表揚和鼓勵。(7)尊重孩子意見。(8)多說:“你自己決定”。(9)常交談。(10)與孩子的朋友建立聯系,邀他們到家玩。
4、創造空間,營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環境。
老一輩的教育家劉紹禹先生曾談到了教育兒童的原則:“兒童應與年齡相同的兒童生活,然后才能學得與人相處之道。與成年人一起,相依賴式的自卑心理,頗難打破,將來離家入社會是莫大之困難?!币虼?,家長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子女提供與小伙伴交往的時間和空間。放學路上少接送,讓孩子與他小朋友結伴而行;周末和節假日讓孩子邀請小伙伴來家玩,鼓勵孩子利用空閑時間與同學小伙伴進行電話交流,或主動到四鄰八舍走動。通過串門,擴大交往的范圍,學會與各種人交往的經驗,消除一個人獨處的寂寞和懼怕交往的心理。
5、學校應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聯合家庭開展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隨著“健康”定義的不斷變化,心理健康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成為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應與家庭聯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聯系薄”;如果有條件的學??梢云刚埿睦磔o導老師,建立“心理咨詢室”,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構建“學生心理檔案”,把學生的家庭情況、人際關系、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情緒意志、個性品質一一記載下來。也可開設心理輔導課,開展對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
目前,我們正面臨市場經濟的大潮。藥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新世紀的挑戰。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經濟體制、社會意識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都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F在的小學生將是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他們將很難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而緩解和矯正交往障礙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狀態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我們堅信,只要家長能運用好心理科學這個有力武器,去教育、管理子女,就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學習成績,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具備較強的心理適應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夠適應高風險、快節奏、強競爭的環境,使之成為心理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趙石屏.家教[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 劉元璋.家庭教育熱門話題[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3.
[3] 王成.中學生交往障礙及教育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4).
[4] 楊忠健,王大凱.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1,(5).
[5] 袁維新.交往教學的基本原理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2,(9).
[6] 趙瑞情.中學生社團生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