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東升(1987-),男,漢族,山東梁山人,歷史學碩士,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專門史專業,研究方向:中國儒學史。
摘 要:傳統中國對為人的道德品質非常重視。漢代政府在受到德治傳統的影響下和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之后,對官員的德育非常重視。漢代官員的德育內容主要集中在忠、孝、廉、仁等方面,并且采取了升遷、賞賜、立法等措施來教化官員。漢代對官員的德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都產生了積極影響,為以后歷代政府樹下了典范。
關鍵詞:德育;措施;積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K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德”是周代金文中的常見字,其基本內涵是指在處理社會倫理關系時,指導人們行為實踐的一種道德觀念和準則,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處于核心地位。《說文解字》中載:“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即人在處理社會倫理關系時,一方面,要能夠端正心性,反省自我,“以善念存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另一方面,又能夠“以善德施之他人,使眾人各得其益”。[1]在中國歷史固有的德治傳統的影響下,漢代的統治者在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之后,非常重視倫理道德的教化,尤其是官員的德育。漢代建立的官員德育的基本模式,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漢代通過加強官員的德育,提升了整個官吏階層的道德水準,不僅有利于促進漢代社會形成良好道德風尚和維護政權統治的穩定,而且有利于社會整合和控制。毋容置疑,漢代官德教化的內容中包含封建糟粕成分,但其中仍有諸多我們可以借鑒的精華成分。
一、漢代官員德育的內容
漢代官員的德育主要集中在忠、孝、廉、仁等方面,下面我們來分別來論述一下。“忠”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敬也。盡心曰忠。從心。”在傳統中國,“忠”字是具有濃厚封建統治階級價值使命的,主要是臣向君、下向上的。孔子在《論語·八佾》中曾要求:“臣事君以忠”;陸賈也認為:“入孝于親,出忠于君”;馬融《忠經·天地神明》亦載:“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漢代把忠君當做最高的政治道德準則,把忠君作為漢代德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孝”在《說文解字》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爾雅·釋訓》載:“善事父母為孝”。把孝作為選拔、評價官吏的主要德行之一,可以說是漢代政治思想領域的一大特色。漢代是歷史上最重視孝的朝代,漢代把孝作為安民治國的主要理論,把孝納入了“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總綱目中,滲透了漢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廉”在《釋名·釋言語》中解釋為:“廉,斂也,自檢斂也。”古人常有這種觀點:“廉者,政之本也。”[2]把“廉”看作是為政之本,立國之綱,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漢朝初立,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官吏是否廉潔關系到政權能否穩固,漢代統治者對此分外重視。“仁”,《 說文解字》釋之曰:“仁,親也。從人從二。”原意是指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仁”在官員的德育方面可以用愛民、恤民、富民來注解。統治者認識到民眾的偉大力量,把寬仁愛民作為評價官德的主要標準之一。漢代初立之時,民生凋敝,百廢待興,這一德行更顯其重要性。
二、漢代官員德育的措施
漢代統治者非常重視官員的忠、孝、廉、仁之德,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對官員的德育。第一,漢代統治者對謹守官員德行的官員加官進爵。漢代的杜周因忠君被擢為太仆、右曹、給事中,東漢王常也憑借忠君遷常為漢忠將軍。漢代還把察舉孝廉作為選拔官員的重要方式之一,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此后,“孝廉”成為漢代選拔人才的常設科目,東漢光武帝也強調選舉官吏應當“皆有孝弟廉公之行”。漢代還對寬仁愛民者予以升遷、增食秩和物質賞賜等激勵。召信臣“為人勤力有方略,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吏民親愛信臣,號之曰召父。荊州刺史奏信臣為百姓興利,郡以殷富,賜黃金四十斤。遷河南太守,治行常為第一,復數增秩賜金。”第二,對謹守德行的官員進行增秩賜爵和獎勵金錢等措施。蘇武一行歷盡艱辛回到京師,被視為忠臣,于是“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漢代大力提拔有孝親之德的官吏,馮唐“以孝著,為郎中署長,事文帝。”明帝永平二年也曾詔書表彰故侍中衛尉關內侯陰興曰:“輔導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閔之行……賢者子孫,宜加優異。”陰興諸子皆被封侯。西漢時期就已賜錢來褒揚廉吏,朱邑身為列侯,廉潔守節,去世之后,宣帝“賜邑子黃金百斤,以奉其祭祀”。東漢時期也非常重視官吏的清廉品德,大力褒獎那些廉潔的官吏。第三,把違反上述德行的行為入罪,以法律來懲戒他們。將“不忠入罪”,嚴懲不忠之臣,把不道、謀反、叛降、首匿反者、大逆、妖言、冒犯宗廟等都作為不忠之罪來懲罰。漢代還將“不孝入律”,嚴懲不孝之官吏。漢代官吏如果被指責不孝,就會受到免職或法律處罰。如《漢書》卷八三《薛宣傳》記載,薛宣為丞相,漢成帝指責其“忠孝之行……朕無聞焉”,被罷歸田里。哀帝時,博士申咸“毀宣不供養行喪服,薄于骨肉,前以不忠孝免,不宜復列封侯在朝省”。薛宣再次遭到斥免,終老于家。漢代對選官過程中的不廉行為進行嚴懲,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之《置吏律》規定:“有任人以為吏,其所任不廉、不勝任以免,亦免任者。”
三、漢代官員德育的特征
漢代官員的德育內容豐富,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內容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漢代的德育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包括忠、孝、廉、仁等,可謂是非常豐富。德育方式并不是單純、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采取了諸多措施,切實貫徹落實各種官德理論的具體要求。漢代德育還具有時間上的持續性,貫穿漢代統治的始終。還有就是德育過程的漸進性,德育包含的范圍逐步擴大,而且教化的力度逐漸加強。漢代官德教化的內容主要包括忠、孝、廉、仁等方面,但是漢代政府對各部分內容的重視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最為重視的就是忠君和孝親兩項德行。
四、漢代官員德育的積極影響
政治方面,漢代的官德教化內容中的忠君、孝親等內容強化了君權,它利用道德的感化力量把君權不可侵犯的原則滲透進了各級國家機關和國家活動中去。漢代通過官德教化機制為政府培養了大批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官吏,出現了大量名留青史的忠臣廉吏,為漢代的繁榮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于統治的穩定和政權的延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到了東漢中后期時社會黑暗,政治腐敗,大批忠臣對政局的穩定和東漢政權的延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經濟方面,漢代官德教化內容中的孝親、寬仁、勤政等內容都有利于漢代小農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有寬仁之德的官員,多行仁政,注意恤民、利民、富民,勸課農桑,為小農經濟的發展提供各種便利。勤政者能給小農經濟的發展提供各種政策支持,并及時的初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保證經濟的順利發展。官員自身素質及其舉措對民眾教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循吏自己以身作則,作民眾之表率,并且還著力于興學設禮的教化。漢代忠孝廉仁的文化觀影響我國兩千多年,成為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標志性文化。
參考文獻:
[1] 楊建祥.中國古代官德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5
[2]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