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昂(1992-),男,漢族,籍貫:江蘇省連云港市,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0級歷史學3班,研究方向:歷史學。
摘 要:沙苑之戰是東西魏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戰役。本文試圖用歷史學和文學獻的方法對《資治通鑒》、《北史》等史料進行分析,探究出西魏最終獲勝的原因。
關鍵詞:西魏;東魏;沙苑之戰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發生于公元537年的沙苑之戰是東西魏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戰役。憑借這場以弱勝強的伏擊戰,東魏國力強于西魏,此戰兵力又遠在西魏之上,可最終結果卻是損兵折將,慘敗于西魏之手呢。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結果的出現并不是偶然。
第一、西魏軍占盡地利,變被動為主動
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八月,東魏實際領袖高歡親統20 萬大軍西征,另遣高敖曹將兵3萬出河南(今河南洛陽),黃河南岸西進至恒農以為犄角之勢。屯駐恒農的宇文泰聞東魏進軍立即將部隊撤到潼關以西,固守關中。此時,西魏軍士不滿萬人,且軍糧供應不濟,這一年關中又出現饑荒,百姓困苦,形勢危急。宇文泰遂召集部將商議退敵之策。大多數將領認為眾寡不敵,主張繼續西撤,以圖存實力。部將宇文深則認為,若一味西撤,放棄地盤,人情轉向,勢所必然。宇文泰遂決定狙擊高歡。接著大將李弼建議“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陣,此東樸里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宇文泰從之,于是率軍進至沙苑東十里,將軍隊編為2 個方陣,分由趙貴、李弼率領,在渭曲背水布陣,東西20 里,令戰士“偃戈”伏于蘆葦之中,嚴陣以待。西魏軍屯駐沙苑,東魏軍聞之而來。兩軍相距60余里,2 日行程,且地形復雜,茂草遍野,便利埋伏,打亂了東魏軍的作戰計劃,西魏軍可謂先聲奪志。由于西魏盡占地利,以退為進,在被動中爭取主動,使戰局朝著有利于己的方向發展。
第二、西魏將士同仇敵汽,眾志成城·
沙苑之戰西魏獲捷,與將士浴血奮戰密不可分。首先,將帥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宇文泰身為統帥親臨一線指揮,給全軍將士以極大鼓舞。大將李弼所部軍卒本居右翼,左翼受壓力大,即率騎兵不足百人,奮勇橫擊東魏軍大隊,將其一分為二,打亂其作戰隊形;部將耿令貴馳騁往來,左右沖殺,斬敵甚多,以致于“血染甲裳盡赤”。后論功行賞時,宇文泰稱“令貴武猛,所向無前,觀其甲裳,足以為驗,不須更論級數也!”部將王雅不僅訓誡部屬“大丈夫不以此時破賊,何用生為!”而且自己“擐甲出戰.所向披靡”部將王勇“氣蓋眾軍,所當必破”;部將王勵督領禁軍,居左翼,死戰不退,“當其前者,死傷甚重,勵以被傷重,遂卒于行間。”其次,所征召諸州縣兵行動迅速。西魏大統三年先澇后旱,農業欠收,軍隊分散就食于各地。及東魏軍進至許原時,宇文泰始下決心迎戰,因兵力薄弱,故飛檄征召諸州縣兵。各州縣兵接到檄令后,毫無觀望之心,均有救急之志,迅速行動.趕赴戰場,大大增強了西魏軍實力。直到作戰結束.距離較遠的州縣兵仍不斷云集戰區。最后西魏主將從善如流,善于納諫宇文泰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使,從諫如順流著稱。此戰中他的表現完全是這一評價的絕佳體現。充分聽取屬下們的各種意見,擇優而從,才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宇文泰深知并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是他能以弱勝強,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東魏軍統帥犯了兵家大忌
《孫子兵法》有云:“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而高歡發動沙苑之戰,乃是基于感情用事,輕率妄動之舉。沙苑之戰的前一年(即公元536年),高歡曾出兵三路,逼進關中,結果,小關(潼關附近)喪師,中路主帥竇泰兵敗自盡,釀成全軍潰退之局。為報此仇,高歡便輕易地挑起了規模空前的沙苑之戰,而置客觀條件、時機是否成熟于不顧。正如戰前宇文泰謀士宇文深向其分析的東魏態勢“高歡之撫河北,甚得眾心,雖乏智謀,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圖。今懸師渡河,非眾所欲。唯恥失竇氏(即竇泰),愎諫而來,所謂忿兵,一戰可以擒也”
第四、東魏主將高歡及其部將恃眾輕敵,疏忽大意。
以高歡為首的東魏統帥集團,自恃有20萬大軍之眾,對付不足一萬人的西魏軍,如囊中取物,以石壓卵,不成任何問題。于是,便滋生輕敵思想。例如,高歡戰前曾得意地問眾將,對宇文泰的處置辦法“縱火焚之,何如?”(《資治通鑒》卷157)大將侯景應聲附合“當生擒黑獺(宇文泰字)以示百姓,若眾中燒死,誰復信之!”。另一大將彭樂更口出狂言“我眾賊寡,百人擒一,何憂不克”。對于這些驕傲自負的言論,而高歡竟“從之”。可見,東魏統帥集團內部,從上到下都存在著十分嚴重的輕敵思想。因此,盡管東魏兵強馬壯,人多勢眾,終因輕敵疏忽,卻不敵兵力雖少然準備充足的西魏軍的攻勢而潰敗。
第五、東魏軍主帥高歡固執專斷,剛腹自用。
史載高歡“軍國大略,獨運懷抱,文武將吏罕有預之”,(《資治通鑒》卷157)軍國大事完全系一人定奪,可知其獨裁、專斷之甚。舉兵渡河前,文臣薛淑建議高歡“西賊(西魏)連年饑謹,無可食咽,故冒死來入陜州,欲取食粟。今高司徒(即高昂高敖曹)已固陜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諸道,勿與野戰,比及來年麥秋,人民盡應俄死,寶炬(西魏文帝、黑獺自然歸降,愿王無渡河也”,力阻勿興師動眾。大將侯景又建議“今者之舉,兵眾極大,萬一不捷,卒難收斂,不如分為二軍,相繼而進,前軍若勝,后軍合力前軍若敗,后軍承之”,這一提議倒不失為萬全之策。然而,高歡均不屑一顧,執意渡河,并使20萬大軍一同出發。屯兵許原以后,大將解律羌舉再建議道:“黑獺舉國而來,欲一死戰…渭曲葦深土濘,無所用力,不如緩與相持,密分精銳,徑掩長安,巢穴既傾,則黑獺不戰自擒矣”。(《資治通鑒》卷157)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建議在當時是相當大膽和高明的,極富有戰略性,深得《孫子兵法》中“避實擊虛”“不戰在我”“兵無常勢”“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等用兵思想的精髓。高歡的固執專斷,必然造成決策、運兵上的失誤,同樣是導致不可一世的東魏軍驟敗的原因之一。
第六、東魏滅西魏的條件并未成熟
其實,就當時東西魏的國力來看,東魏雖強于西魏,但并無壓倒性的優勢。另外,雙方又都人才濟濟,均有一批優秀的謀士戰將,從總體上看兩方實力基本相當,彼此都不具備滅亡對方的實力。西魏雖新遇糧荒之窘,但終歸屬暫時的,從總體上并不意味其實力的下降。對此,胡三省曾有議論“沙苑之戰宇文泰不敢乘勝追高歡,邙山之戰,歡不敢乘勝追泰,蓋二人者智力相敵,足以相持而不足以相斃也”。《孫子》開宗明義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敵對雙方尤其是主動挑起戰爭一方特別要慎重對待這樣一道理。可見,高歡不管客觀條件的成熟與否,就輕率地發動戰爭,正犯了兵家大忌,此乃最終導致東魏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