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亞萍(1979.6-),女,碩士,職稱: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摘 要:奈達是20世紀語言學界和翻譯學界毫無疑問的泰斗級人物。他長期致力于翻譯實踐,因此他的翻譯理論不是建立在空泛的理論研究之上而是建立在無數的翻譯實踐之上。因此,他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在真正的翻譯實踐中實際上有著比字面意思寬泛的多的涵義。本文擬就楊憲益夫婦所翻譯的魯迅作品系列作為參照對象來研究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更深層次的涵義。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魯迅;楊憲益譯本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第一部分 簡介
尤金·奈達(1914-2011)是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語言學家,被稱為“現代翻譯理論之父”。1964年,奈達在《翻譯科學探索》一書中,第一次提出并明確區分了“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的概念,奈達特別強調后者。他認為由于各種語言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形式對等”的翻譯是很少見的,而“動態對等”則追求的是和原語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對等翻譯。1969 年,在與查爾斯·泰伯合寫的《翻譯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奈達將“動態對等”換了說法,叫“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他認為:“翻譯就是在譯語中再現首先在意義上,其次在風格上與原文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對等信息。”他的功能對等理論注重“接收者的反應”,認為翻譯的標準應在于將譯文讀者的理解與原文的理解進行比較,最貼切且自然的對等翻譯,“就是譯文讀者對譯文所做出的反應與原文讀者所做出的反應基本一致”(Nida,2001: 76)綜觀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發展,其核心是:譯文措辭通順自然,內容達意傳神,讀者反應相似。這個理論對中國譯學界的影響是很非常大的。
第二部分、對奈達功能對等的理解。
2.1 語義上的功能對等。
奈達所強調的語義上的對等,其實就是在翻譯時把意義放在第一位。奈達認為翻譯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各語言之間存在共性,全人類的生活經驗彼此極為相似。然而由于文化不同,語言之間會存在著語義上的細節上的差異,語義完全對等在有些情況下不太可能實現。不過奈達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可通過適當調整,至少能達到語義上的功能對等。
以魯迅的楊憲益夫婦譯本的《社戲》為例,其中有一句話,“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臺上唱。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楊老先生的翻譯版本為:
“There was hardly any standing-room and I had to squeeze into the crowd at the rear to watch an actor singing an old womans part.…Then I watched a heroine and her maid singing,next an old man and some other characters I could not identify.”這些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東西如果直譯成“Lao Dan”,“Xiao Dan”,“Hua Dan”,外國讀者在沒有漢語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就很難理解,所以這里楊憲益夫婦根據語義譯成:“an actor singing an old womans part”,“a heroine and her maid”,“an old man”,這樣外國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2內容和形式的對等。
奈達還認為功能對等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逐字或逐句對等。“功能對等”理論是一種比較客觀的等效翻譯理論。“等效”這個詞非常關鍵,它追求譯文的效果,強調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要基本上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一致,并把這一點作為評價譯文好壞的準。因此,在翻譯過程當中,譯者應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即不拘泥于形式的對應。即奈達所一直提倡的“內容第一,形式第二”。但奈達也明確指出這并不是只顧內容不顧形式,在做到信息內容對等的同時,盡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對等,當形式對等與內容對等不可兼具時要優先考慮內容對等。
以楊憲益夫婦翻譯的《阿Q正傳》中的一句話為例:
“他寫了一封‘黃傘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帶上城,而且托他給自己介紹介紹,去進自由黨”。
“He had written an extremely formal letter,and asked the Bogus Foreign Devil to take it to town;he had also asked the latter to introduce him to the Freedom Party.”
“黃傘格”信是中國古代只有高官才使用的一種比較正式的信件,因為形狀像古代黃傘的傘把所以叫做“黃傘格”信,這也是中國體制下獨有的一種叫法。如果翻譯成“yellow umbrella”之類的東西,不但不能傳達本來的意思,反而有可能造成誤會,貽笑大方。這里楊憲益夫婦沒有拘泥于它的形式只是根據內容的含義譯成“extremely formal letter”。從這種意義上說,非要追逐逐字逐句的對等是不科學也是背離了翻譯的初衷的。只要達到對等的效果就行了。
2.3讀者反應論。
奈達對功能對等理論最狹義的定義為“the readers of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Nida,1993:19)。而最廣義的定義為“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Nida,1993:19)。從這兩個定義不難看出,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把譯文讀者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譯文讀者的語言文化習慣,譯文讀者理解欣賞能力和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視。所以,要評判一篇譯文的好壞,必須看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何。
第三部分、結語。
總的來說,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是建立在總結了前人在不同領域的成果后再結合他自己的長期的翻譯實踐,最終形成的。它給了譯者很大的翻譯空間和自由度,把讀者的反應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而且還解決了長期以來譯界關于“直譯”還是“意譯”的紛爭,這無論是對我國還是對世界的譯學界至今影響深遠,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功能對等理論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他的理論重點在于意義最貼近而不是完全充分的理解。楊憲益夫婦對魯迅作品系列的譯本其實從許多方面貫徹了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并且用翻譯時間和證明了其理論的合理性。在翻譯工作中我們應當把握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精髓,以使其真正為譯者的翻譯工作提供指導和借鑒意義。
注:西安科技大學培育基金項目論文
項目名稱:從Nida的功能對等看中國民俗詞匯的翻譯(以魯迅小說選為例)
參考文獻:
[1] Nida,Eugene.A.(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Leiden: E.J.Brill.
[2] Nida,Eugene.A.(1993),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5] 魯迅選集(1—4卷).楊憲益 戴乃迭合譯[M],1956,人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