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藝術美中到底是內容重于形式還是形式重于內容一直是藝術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在爭論中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是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認為藝術的內容重于形式,一種以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等藝術流派為代表的認為內容重于形式,但本人傾向于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第三種觀點認為內容與形式同樣重要,是相輔相成的。
關鍵詞:形式;內容;影視藝術
中圖分類號:J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是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美是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美中究竟是形式還是內容是藝術美的本質,這是使形式與內容產生爭議的主要原因。對形式與內容的爭論。一般說來,大致有3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藝術的內容重于形式,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作為藝術作品形式的形象則“只是現實的一種蒼白的、而且幾乎總是不成功的改作”,不具有美學意義,不能作為美感的一個來源。與這種觀點相對立,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等藝術流派則認為,藝術作品中的生活、歷史、社會、心理內容統統都是文學的“外界”,惟有藝術形式才屬于藝術作品的本體,法國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羅蘭巴爾特認為“敘事作品是一個句子”,“具有句子的性質”,“敘事作品中‘所發生的事’,從(真正的)所指事物的角度來說,是地地道道的子虛烏有,‘所發生的’僅僅是語言,是語言的歷陷”,“敘述的代碼是我們的分析所能達到的最后層次”??傊?,語言、結構等形式的東西才是文藝最為重要的東西,內容只是文藝的“外界”。
與前兩種觀點不同,黑格爾強調內容與形式的不可分割性,認為美在于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他說:“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一如沒有無形式的質料,內容之所以為內容即由于它包含有成熟的形式在內。”“內容非它,形式轉化為內容;形式非它,內容轉化為形式?!盵1]在黑格爾看來,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就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就以上不同的觀點我比較傾向于第三種觀點——形勢與內容同樣重要,拿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來說:身材與衣服。一個好的身材需要一件合適的衣服才能彰顯氣質,如果衣服不合適那么身材就會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有一件好的衣服身材很差的話也是徒勞。這里的身材就是內容,衣服就是形式。所以一件好的藝術作品必須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形式與內容是藝術作品的“靈”和“肉”,在藝術作品中他們的完美結合造就了作品的神韻。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它展現的是一幅孤獨與無助的畫卷,再現了伏爾加河岸邊那些纖夫邁著沉重步履的瞬間。這一瞬間帶給我們的是一段段綿長的聯想,這一瞬間可能會帶給我們無限的歡樂,也可能會喚起心頭的傷痛,然而這種復現至少能在我們每次觀望作品時,從心底產生一股濃重的情感,無論是悲是喜,以藝術家的創作激情喚起觀者的共鳴,當觀望作品時,瞬時能進入它的境界,這一境界中包含了客觀存在,組織形式和不同的主觀感情。當然,列賓的這一作品不完全以單純的“敘述”示人,同時還具備著與之相匹配的形式要素。畫面的構圖既考慮了視覺要素間形式與形式的關系,也考慮到了形式與傳達信息的關系。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流的轉折,將纖夫們布局在沙灘沿岸,并以狹長的橫幅展示這一隊列,這種橫向的、壓縮的形式,匹配了纖夫們隊列的同時,整個畫面也因此具有了強烈的壓抑感。畫面顏色昏暗迷蒙,映照著畫中角色的境遇,這種色彩的應用也是畫家創作心境的寫照,這些形狀與色彩的形式感都為畫面的主旨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這一作品是形式美感與內容完美結合的典范之一。
影視藝術,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影視媒介體所具有的獨特性使得影視本身也獨立成為一門視覺藝術。任何藝術都存在形式與內容的表現問題,兩者的豐富變化,才引發各門藝術中的百花齊放。在影視藝術的發展史上,也曾出現過藝術形式與內容的調和問題,即影視究竟是該再現生活,還是追求純粹的視覺形式。先鋒派電影希望影視能夠擺脫文學的、史詩的或戲劇的內容,它所選擇的道路與“抽象派”繪畫如出一轍,一味追求抽象的形式和“純粹作用于視覺的”形式結構。巴拉茲·貝拉指出:“排斥虛構劇情的傾向是朝著兩個方向發展的:一是表現赤裸裸的事實,一是表現純粹的現象。前者的目的是只表現物象而不要形式,后者的則是只表現形式而不要物象。這種傾向一方面導向對紀錄片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則導向純粹的視覺形象、光怪陸離的光學效果和‘絕對’影片的無目的的形式把戲?!毕蠕h派電影正屬于后者。以影片《一條安達魯狗》來說,它是先鋒派電影中出現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的一部代表作品。影片沒有任何情節,只是一系列無邏輯、無理性的鏡頭,一切只是為表現而表現,以純電影的形式展示出來。然而電影創作的實質應該是反映生活、反思現實并留給人深刻記憶的,純形式的電影表現只能被特定的人群所理解和欣賞,卻不能為更多的觀眾所接受,從這一點上來說,作為以心理學為普遍的基本原理,并依靠心理學向更多的人傳播觀念的影視藝術來說,便有些違背它的初衷了。大衛·波德維爾對電影的形式作出如下的闡述:“形式即系統,它是一個管理著各個部分之間結構關系的內在系統?!比绻f《一條安達魯狗》是利用純然的形式讓觀眾感受到混亂與迷離中的壓抑情感,那么另一部影片《生死停留》則做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它并非去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為了展示一個虛擬的空間,一個垂死人的最后的臆想。側重于精神狀態的描繪,人物越臨近死亡,人物所臆想情節愈發混亂。其敘事空間是跳躍的,人物關系不明確,要將主觀臆想用鏡頭語言呈現,由此也產生了錯亂的空間,抖動的畫面,交錯的時間,也正由于這種非傳統的敘述手法和意念化的內涵表達,影片的形式與內容就更加無法分離。這部影片無嚴格的規范和既定的主旨,它的重點就是要傳達夢境般的游離過程,似乎對影像片段形式感的依賴超出了對敘事的要求,然而敘事的段落也是傳達精神的基本支撐。由此可見,如果剝去了這種形式,影像本身也就毫無沖擊力可言。[2]
“劇情(故事)正像一幅人像,只有作為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它才能通過它的藝術設計而具有表現力,并且只有這樣,它才能使它的全部原始構成素材發揮最大的作用。但如果我們想撇開形式來表現素材,那么素材就不會成型,因而也就不可能構成形象。正如一件木制的家具一旦被打爛,它便成為一堆木頭?!辈煌囆g由于其媒介的不同,形式變化也會各異。無論是我們提到的繪畫藝術、影視藝術還是其他藝術門類,它們在各自的藝術體系中都存在內容與形式的調和問題,只是由于不同藝術品種的傳達媒介、表現手法等要素的不同,所以在內容的選取和表現形式上存在各自的語言。我們承認了藝術門類的多樣性的同時,對于藝術自身特色的發展也同樣不能摒棄。形式與內容在任何藝術形式中都是兩個不可分離的對象,如同兩個發展體系,它們不是平行的,而是交織的,作為藝術創作者,也就是在這種交叉的碰撞中才產生出藝術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恭華.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北京市: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2] 毛娜.論藝術的形式與內容[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