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德超(1987—),男,漢族,山東東營人,歷史學碩士,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研究方向:秦漢史。
李靜(1987—),女,漢族,山東威海人,歷史學碩士,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專門史專業,研究方向:中國儒學史。
摘 要:“文”與“質”在先秦時期已被廣泛使用,春秋戰國之際,各家學派都主張揚“質”抑“文”。孔子一派卻提出“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倡言文質并重。“文質彬彬”思想所蘊含的君子之道,對于我們研究孔子的君子思想,規范現代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文質彬彬;審美;君子之道;中庸尚和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文”與“質”是上古先民對自然與自身進行一系列審美活動實踐過程中,升華出來的一對審美范疇,在中國古代審美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戰國之際,天下無道、禮崩樂壞,各家學派殊途同歸,提出揚質而抑文的觀點,惟獨孔子力排眾議,提出“文質彬彬”的主張,倡言文質并舉。“文質彬彬”思想不僅是對時代的反映,更體現了孔子對君子的向往和實現君子之道的探索。時至今日,對于我們研究孔子的君子思想,規范現代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文質彬彬”思想的提出
春秋戰國之際,對于“文”與“質”關系的思辨,并非儒家獨尊,而是百家爭鳴。如墨子主張“先質而后文”(劉向《說苑·反質》引《墨子佚文》)、韓非子主張“文為質飾”(《韓非子·解老》)、老子主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莊子主張“滅文章,散五采”(《莊子·胠篋》)等。各家學派在“文”與“質”這一論題上,都普遍反對空泛虛化的繁文縟節,而以實用功利目的為價值取向,提出揚質而抑文。在這種大思潮下,孔子卻力排眾議、另辟蹊徑,在充分重視文的同時,開始了對質的思考,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這一命題,倡言文質并舉,使“文質彬彬”思想更加趨于全面和完善。
由于“文”與“質”具有潛在的審美意蘊,歷代儒學研究者都將“文質彬彬”視作孔子的一種審美思想,是孔子創造的一個重要的審美命題。“文質彬彬”思想也因此被寬泛地運用于社會人事評論和藝術評論,進入審美領域。這一思想由孟子、荀子繼承,經漢朝司馬遷、楊雄、班固等人的繼續推動,最終在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時達到成熟,成為中國文學和美學的重要傳統和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共同審美理想。
二、由“文質彬彬”思想所體現的君子之道
君子是與孔子和儒家文化緊密相連的一個概念。自古以來,君子的崇高形象就一直為世人所敬仰。然而,何為“君子”?朱熹道:“君子,成德之名。”梁啟超說:“孔子常言君子,君子即指有偉大人格可以為群眾表率者。”(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由此,我們暫可將君子視為孔子為社會大眾樹立的人格理想,是德能兼備的儒者必須達到的人格境界。
如果說“君子”是孔子人生追求的起點,那么,“君子之道”足以讓孔子為之奮斗一生。正如國學大師辜鴻銘先生所言:“孔子全部的哲學體系和道德教誨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即‘君子之道’。”(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從字面上,我們很難將君子之道的內涵一言以蔽之。現僅從“文質彬彬”一詞,對其內涵也略加論述。
(一)辯證矛盾地看待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辯證矛盾即事物的對立統一關系,它不同于人們思維中出現的邏輯關系。矛盾雙方既統一又斗爭,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春秋末期,在“文”與“質”的關系爭論中,各家學派主要從審美與功利,美與善,文與德的角度論述,但未形成明確的文質對立統一的認識。孔子一方面吸收前人經驗,另一方面吸收陰陽五行相成相濟的思想精髓,對文質關系進行闡發,提出了文與質的辯證矛盾關系,概括了它們的相互影響。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譯注》中將此句譯為:“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①文是文采、華飾,質是樸實、本質。孔子用辨證的思維方式闡釋了文與質,表與里的關系,超越了以往的認識水平。在孔子看來,文質相一,無質不立。對待文與質的關系,既不能重文輕質,,也不能揚質抑文,而是應該統一于一體,“文質彬彬”,才可稱為“君子”之典型。
(二)表里如一
“文質彬彬”既表現了孔子主張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美學思想,又體現了儀表與品質相一致的道德要求。東漢王充在文與質的問題上曾云:“有根株于下,有菜葉于上,有實核于內,有皮殼于外……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論衡·超奇篇》)他不僅明確提出了內容的首要地位,同時提出了“外內表里”自相副稱的一致性,將“外內表里”視為不可分割的有機結合體。
《論語辭典》在解釋“文質彬彬”一詞時指出:“孔子辦教育目的為培養士和君子,他極重視人品的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故提出‘文質彬彬(儀表和品質配合適當),然后君子’的主張,認為表里一致才能算是大雅君子。”“文質彬彬”思想探討了“君子”內外修養的和諧統一,即將‘君子’的言動、容色、生活各個方面的美和文化教養,與‘君子’的仁義道德品質兩者統一,才是孔子理想中的‘君子’。由此可見,孔子‘文質彬彬’的思想,對人的全面發展肯定分不開。
(三)中庸尚和
春秋時期,外在環境的動蕩,促使“文”內在矛盾的暴露,“文”的過分發展,必然需要以“質”來彌補。中國傳統文化尚“中”重“和”,強調不偏不倚,即以“中和”為美,這是儒家哲學理論上的中庸之道在美學思想中的反映,因此孔子才能對文質關系作出了合乎中和思想的論述,從而創立了以中和為精髓的儒家美學體系。
朱熹《集注》中載:“彬彬,猶班班,物相雜而適均之貌。言學者當損有馀,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透露出文質不僅要相顧,還要保證適均之勢。《論語注》引:“包咸曰:‘文質相半之貌。’蓋學者,或近于質,或近于文,性各有偏,皆當損有余補不足,令文質各半,以忠信之資,文以禮樂,斯為中和,則成德矣。此孔子論文質之界。治世既主文,則務宜進于文明三統,成德則宜文質兩難,當令不忘本質,此孔子意也。”②孔子的“文質彬彬”思想,著重啟發人們去探討他們之間的關系,要求文質皆能適中,維持彼此的平衡,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三、君子之道的現實意義
從現實來看,損人利己、德缺道損、不仁不義等現象日益嚴重,社會正義喪失,社會秩序破壞,人際關系日益緊張而冷淡。而社會的發展與建設,不僅需要穩定的環境,更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發展需要人,君子當先鋒。孔子“文質彬彬”的審美思想對“君子”主體內外的要求既能增強人的素質,又能指導人以正確的審美觀念判斷和分析事物,“君子之道”更是有利于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
透過“文質彬彬”,重提“君子之道”,并非閑暇贅言,實乃當今社會之所需。孔子所言“君子之道”,是中華民族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的凝練與升華,它可以醫治人們內心的迷茫與失落,樹立重義輕利、淡泊明志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提升人們的心靈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化解社會矛盾、改善人際關系,是推動和諧社會的寶貴文化資源,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注釋:
①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2年,第61頁。
② 康有為學術著作選:《論語注》,中華書局,1984年,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