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逢陽,女,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 研究方向博物館學。
摘 要:在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和的機遇,相關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也不斷深入,引起了世界關注,并進一步推動我國大遺址保護理論的發(fā)展,當我國大遺址保護工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一系列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我們應科學建立大遺址保護區(qū),合理解決這一綜合性社會問題。
關鍵詞:大遺址 社會作用 現(xiàn)狀與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1
一、大遺址的定義
大遺址,即指大型的古文化遺址。這是從《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受國家保護文物的分類為依據(jù)定義的。國務院1997年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采用的提法,即古文化遺址特別是大型遺址。從國務院歷次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古遺址為一類的情況出發(fā),又可以定義為大型古遺址;或可引申為以遺址為主體的大型文物保護單位。這樣就應包括一部分古墓葬(古墓群、陵墓區(qū))和其他一些古代設施遺跡。大遺址作為古文明的集中代表,提出這一概念,反映了現(xiàn)代中國保存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特色。
二、關于大遺址的社會作用和價值
大遺址既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又是必須嚴加保護和合理利用的資源。作為遺產,就是對社會今后均有作用,今人的首要責任是傳承后代。所以我國的文物工作方針確定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從國際公約和我國文物法對遺址的界定看,遺址具有三種基本的價值,即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這3種基本價值為國際普遍認可,并成為學者研究的基礎。張祖群、趙榮等學者認為大遺址有區(qū)域性的特征,因而除了3種基本價值外,還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并以漢長安城為案例,進行了深入剖析。還有學者認為大遺址具有文化遺產資源價值與土地資源價值并存的二重性,并認為大遺址價值的二重性,也正是大遺址保護與城市化發(fā)展之間矛盾與沖突的根源。
三、大遺址保護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
大遺址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大難點,在世界文物保護界頗受矚目。國家文物局會同財政部又編制了《全國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綱要》,啟動大遺址保護項目,項目估算總額達132184億元,每年投入215億元,對具有重大影響的大遺址進行重點保護,集中解決具有典型意義的大遺址保護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我國的大遺址、遺跡的保護工作,由于保護理念的落后、保護理論方法的乏、加之工作方法的不當必然產生各種難以彌補的弊端。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時期往往是文化遺產遭破壞的高危時期,大遺址主要受著自然和人為兩方面的破壞。所以,大遺址保護面臨兩類難題,一類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一類是社會經(jīng)濟層面的問題。在諸多問題中,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
1、保護觀念的失誤
大遺址、遺跡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保護遺產是全國人民的共同的責任,而不僅僅是文物部門或建筑部門等某個職能部門的責任,長期以來,人們存在這種認識上的誤區(qū),以為保護大遺址、遺跡與自己無關直到近年來,隨著國際一體化的進程,地域文化與民族精神越來越受到重視,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qū)(村鎮(zhèn))、文物建筑、古文化遺址的保護越來越多的得到各界的認同,人們才逐漸關注。但是大遺址保護的重要性沒有得到當?shù)卣腿罕姵浞终J識,遺址破壞嚴重。大遺址保護更多是公益性事業(yè),特別是觀賞性不強,直接經(jīng)濟效益不明顯或產出比較慢的大遺址更是如此。
2、資金短缺和專業(yè)人才匱乏
大遺址保護資金不能滿足發(fā)展的需要,出現(xiàn)過度開發(fā)。大遺址保護不僅需要征地、移民、拆遷、環(huán)境整治、土地利用改變、產業(yè)結構調整、農居點改建、市政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費用,而且還有保護設施、展示設施和本體保護方面的費用等,所以做好大遺址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僅靠少量的投資是不夠的。另外,文物保護專項規(guī)劃與城市總規(guī)劃之間協(xié)調性較差,專業(yè)技術人員之間缺乏交流,理論方法的匱乏規(guī)劃工作的滯后與脫節(jié),專業(yè)人才短缺也是保護不到位的重要因素。
3、考古發(fā)掘帶來的破壞
考古發(fā)掘力度不夠許多大遺址考古發(fā)掘工作嚴重滯后,使規(guī)劃工作缺乏詳實的依據(jù)。考古發(fā)掘與大遺址保護兩者之間是密切相關的,積極的、科學的考古發(fā)掘有利于促進大遺址的保護。把考古發(fā)掘和大遺址保護割裂開來,甚至把考古發(fā)掘和大遺址保護對立起來,是不符合實際的,也不利于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大遺址保護。因此,作為考古機構和考古工作者,應當下大力氣做好各種形式的考古發(fā)掘,為大遺址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
4、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
法律體系不健全文物保護工作中遇到的大量棘手的問題,很多是法律法規(guī)不配套引起的,有的雖有原則性規(guī)定,條款尚不細化,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應“加強立法”使大遺址保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四、做好大遺址保護的對策
1、加強立法保護、完善規(guī)劃管理
加強有關大遺址、遺跡方面的立法及有關政策、制度的制定與出臺;健全配套管理機制,加強執(zhí)行力度,完善規(guī)劃制定與審批程序。應在《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的各項原則、條款的框架范圍內,制定出更加細化、更加具體化、更加明確的、更加具有操作性的一批地方性法規(guī),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權利、義務、責任、任務和工作程序。大遺址規(guī)劃涉及多部門、多學科的綜合,須協(xié)調文物、建設、規(guī)劃、林業(yè)、國土資源、水利等各職能部門,制定統(tǒng)一的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
2、進行科學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力度
首先,要認真做好主動性發(fā)掘,為大遺址保護提供學術支持。基于大量考古發(fā)掘促進大遺址保護工作。其次,適時進行保護性發(fā)掘,為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幫助。再次,要積極開展搶救性發(fā)掘,為大遺址保護提供直接服務;爭取做一些搶救性發(fā)掘,使遺址的損壞盡量減少到最低限度。要求大遺址保護工作者時刻密切關注遺址的保存狀況,及時掌握遺址的變化情況,及時了解人為與自然因素可能對遺址造成毀壞的情況,隨時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便針對新的情況及時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保護觀念的更新主要包括:對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培養(yǎng)和教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文物保護意識,調動全社會力量保護遺址及更新文物保護者保護方式等方面。
大遺址保護理念不僅要求我們保護物質文化遺產,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有具體的保護措施與行動,還要培養(yǎng)、樹立大遺址周圍人們的歷史意識和守護文物的精神;不僅要努力保護現(xiàn)有的文化遺產,更要將這些遺產轉化為知識,并將它們以知識的心態(tài)永遠加以保留和傳承。
參考文獻:
[1] 張忠培《中國大遺址保護的問題》[J]《考古》,2008年1月。
[2] 陳同濱《城鎮(zhèn)化高速發(fā)展進程下的中國大遺址背景環(huán)境保護主要規(guī)劃對策》[N]中國文物報,2005年10月14日,第7期。
[3] 張祖群,趙榮《重新認識大遺址保護中的社會文化價值》[N],中國文物報,2005年8月26日,第8期。
[4] 孟憲民《夢想輝煌:建設我們的大遺址保護展示體系和園區(qū)——關于我國大遺址保護思路的探討》[N],東南文化,2001年,第1期。
[5] 張祖群《大遺址的文化價值、經(jīng)濟價值分異探討——漢長安城案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6] 鄭育林《大遺址保護要更加注重長遠利益》[N],光明日報2009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