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8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春節聯歡晚會以來,喜劇小品便成為觀眾每年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心理期待之一。趙本山作為我國喜劇小品表演歷史上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對于喜劇小品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本文試圖從美學的喜劇范疇,來分析趙本山在2011年兔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創作表演的喜劇小品《同桌的你》的成功之處,進而探尋喜劇技巧在趙本山小品中的融入。
關鍵詞:小品;喜劇;情節;語言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2
從1990年趙本山走上春晚表演的喜劇小品《相親》、《小九老樂》開始,到后來走向成熟的《我想有個家》、《紅高粱模特隊》;從與宋丹丹合作的《昨天 今天 明天》到傳為經典的《賣拐》、《賣車》;從新千年的《功夫》到備受非議的《捐款》,這位被廣大觀眾所熟知的喜劇小品表演藝術家備受矚目,成為中國表演史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在20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表演舞臺上中,他扛起中國喜劇小品的大旗,幾乎囊括了歷年央視春晚小品類的一等獎。而其作品中對于喜劇技巧這一重要元素的運用,在其作品的成功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趙本山的小品創作傾向不僅將其本人及作品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也引導和催生了一大批具有趙氏風格的喜劇小品。其中,2011年央視兔年春晚中表演的《同桌的你》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品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同樣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之上進行加工。因此,喜劇小品又具有其所特有的創作技巧。站在理論分析的角度來看,雖然趙本山的小品在近幾年備受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對于喜劇技巧的運用,是其作品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試圖從美學中的喜劇范疇出發,來分析其小品《同桌的你》的成功之處,進而探尋喜劇技巧在趙本山小品中的融入。
一、喜劇小品的由來
“喜劇小品”作為趙本山走向成功的助推器,它本身是一個復合性的詞語,或者準確的說是一個詞組,對于它的理解應該分為“喜劇”和“小品”兩個詞來探究。
喜劇是戲劇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在公元前7世紀產生于古希臘,最初是指秋季祭祀酒神時的狂歡游行,后經滑稽戲逐漸演變成為帶有“自由狂歡精神”的戲劇形態。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的第五章中指出,“喜劇的模仿對象是比一般人較差的人物。所謂‘較差’,并非指一般意義的‘壞’,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種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東西是一種對旁人無傷,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訛。”①由此可見,喜劇的審美效果主要表現為笑,它通過對“差”的事物的嘲笑否定來引發人們發自內心的歡笑,這種歡笑本身對于觀者沒有傷害,并不會引發觀者內心的痛楚。相反,喜劇通過表現其對象內容的“空虛與丑陋預示了人類對于丑的本質的戰勝與成功,從而顯示了主體的本質力量”。②那么,小品又是什么呢?“小品”一詞,最初是從大乘佛教經典《般若波羅密多經》的翻譯而產生的,因為在當時,將佛經的全本稱之為大品《般若經》,將簡本稱之為小品《般若經》。而后,經演化指小型的散文、詩歌等作品。顯然,本文所探討的小品指的是關于說和演的藝術,其特點主要表現為通過清晰的語言和自然的形態,來表現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及創作者的思想。因為,小品本身是由東北的曲藝演變而來的,故帶有濃厚的“二人轉”似的喜劇色彩。
二、喜劇小品《同桌的你》中喜劇技巧的運用
《同桌的你》屬于典型的本體意義上的喜劇小品,其喜劇技巧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故事情節的安排、臺詞的設置和演員的表演三個方面。
(一)故事情節的戲劇性安排
喜劇小品《同桌的你》,以余則成(王小利飾)看望多年前的老同學桂琴(李琳飾)為故事線索,進而引發了一連串的“誤會”。為了消除桂琴丈夫(趙本山飾)的誤解,桂琴主動要求拆信,余則成也假裝大方表示沒事。在小沈陽(小沈陽飾)不斷的尷尬讀信過程中,桂琴和余則成絞盡腦汁的解釋誤會,小沈陽卻不斷煽風點火,說兩人有曖昧關系,令桂琴丈夫不時地醋意大發。最后,小品以余則成向其解釋小沈陽是其收養的孤兒,來澄清事實真相,兩家人最終冰釋前嫌,老同學相見變成更進一層的“親人”關系而結束。
小品的靈魂在于故事情節的巧妙設置,以達到出人意料,從而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引發觀眾發出會心的笑。喜劇小品《同桌的你》的整個故事情節巧妙的圍繞一封老同學之間的“匿名信”展開,作為“受害人”的本山兄弟,先是不解,繼而憤怒,到最后了解事情的原委以后豁然開朗。整個小品在演出的過程中懸念不斷,在懸疑之中巧妙的將故事情節喜劇化。一方面使得小品的人物、主題、情節巧妙的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凝聚了觀眾,使觀眾在喜劇的審美狀態中,走入作品的深處。整部作品在保持喜劇風格的同時,又不失真實意蘊。
(二)人物臺詞的喜劇性設置
眾所周知,喜劇小品是一門語言類的表演藝術,語言是其成為一門完整的藝術的重要元素之一,特別是喜劇性語言的設置更是小品的主要特征。所以說,語言是喜劇小品的生命,評定一個小品的好與壞,喜劇性語言是關鍵性的因素之一。喜劇小品《同桌的你》和大多數的作品一樣,都是通過人物的對白來引發觀眾的笑,而這種發自觀眾內心的歡笑則是幽默性的語言的作用。“幽默”一詞出自《楚辭·九章·懷沙》中的“孔靜幽默”,原意是指寂靜無聲。而作為美學范疇中“喜”的分支的“幽默”,則是由作家林語堂音譯英文“Humour”而來,其含義是指“以可笑的形式或方式來表現富于情趣、智慧和美的生活內容,從中反映出審美主體(創作者和欣賞者)感悟、欣賞和表達這些生活內容的能力”。④具體到趙本山的喜劇小品之中,“幽默”性的臺詞主要表現為語言、語匯、語法和語用方面。
語言上,巧妙的運用漢字的音和義,制造喜劇效果。漢語的語言講究聲調的平仄,并且強調音節的單雙相對,從而通過語音的組合,使小品臺詞朗朗上口,增強其藝術感染力。同時,漢語中又存在大量的同音詞、近義詞,在小品中巧妙的運用諧音,來制造笑料,營造喜劇效果。在喜劇小品《同桌的你》中,有具體的運用。
趙本山:在那個情圈初開的年齡……
王小利:情竇初開的年齡,“竇”字不會寫,畫個圈。
小沈陽:爹呀,你咋這么笨呢,“斗地主”的“斗”你都不會寫啊!
趙本山:你倆一個學校的吧。
小品之中,巧妙的運用“情竇初開”的“竇”和“斗地主”的“斗”兩者的同音,制造戲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活躍氣氛。此外,“飛白”的運用在這個小品中也體現的非常明顯,小沈陽的錯讀、咬舌的不準確的語音,也是制造喜劇氛圍的重要手段之一。
語匯上,運用漢字豐富的含義,制造笑料。小品在言語表達中,經常曲解詞語的本來意義,臨時賦予其他的含義。有時,小品也在“言語表達中,故意改變詞語的感情色彩、時代色彩”,⑤進行“易色”。在小品《同桌的你》中,就有大量的體現。
趙本山:你說你這七年書雜念的,畫這些圈呢。
王小利:多虧桂琴對我的幫助,借我鉛筆,給我橡皮,考試給我抄題……
這里顯然改變了“幫助”一詞的本來含義,“幫助”的對象并不包括“考試抄題”,這樣就改變了其感情色彩,創作者運用“易色”的手段,營造喜劇效果。
語法上,句子簡短,靈活多變。喜劇小品作為一門表演性的藝術形式,為了制造喜劇性的氛圍,創作者常常改變詞語或詞組的順序,或者改變詞語之間的搭配。
趙本山:你叫啥名?
王小利:余則成。
趙本山:這都潛伏到咱家多少年了!
王小利:大哥,我這個和電視里的不一樣,我這“成”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敗”,
不,是“敗事有余”的“成”。
小品中,一方面巧妙地利用電視劇《潛伏》中角色的名字,另一方面又顛倒成語,從而造成了表演者“欲說不能”的窘態,引發觀眾的笑。
語用上,在具體的語境之中進行交流,根據人們的心理習慣來推導詞語的意義,以此制造幽默,引人發笑。
小沈陽:小琴,這么多年我都一直在找你,我一直都想找個機會對你說一句,此處略去
三個字。
……
小沈陽:琴,你是我心里唯一的女人。那年去鄉里參加完會演,回家的時候天已經黑了,
當時就我們倆,路過一片苞米地的時候,此處略去78個字。
“此處略去xx字”,可是說是該小品語言運用最為成功的地方,小品巧妙利用觀眾的心理定勢,引發觀眾不自覺的想象,從而制造懸念和幽默,營造出獨特的喜劇氛圍。
演員的喜劇性表演
對于一個成功的喜劇小品來說,故事情節的安排和臺詞的設置固然非常重要,同時,將作品呈現給觀眾的演員也是必不可少的。沒有演員的表演,作品無法和觀眾見面,沒有演員的表演,作品的喜劇風格也就不復存在了。
在喜劇小品《同桌的你》中各個演員的表演,在摒棄了2010年春晚《捐助》的拖泥帶水和生硬木訥表演的同時,盡量做到干凈利落的營造喜劇效果。趙本山在不失本色的出演中甘當紅花綠葉,小沈陽也從無聊逗哏的娘娘腔蛻變成契合時代的叛逆少年,包袱抖得恰到好處;王小利由《捐款》的邋遢笨拙變得靜動皆宜、素樸應景;李琳開放傳統的現代農村婦女形象也算拿捏得到位。 不論從故事情節,還是演員拿捏,《同桌的你》都堪比《昨天、今天、明天》等以往趙本山的優秀作品,甚至更多了一些真實內蘊。基本上做到了趙本山上乘小品著作的回歸。看來,藝術發展的確不是一帆風順的,演員也需要不斷地磨煉和錘煉,觀眾的監督和訾議更不可少,摻雜過多功利色彩也不可取。
三、結束語
處在相聲、小品藝術整體低迷的當今社會,趙本山的小品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小品作為每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重頭戲,喜劇性無疑是其支柱。作為喜劇小品重要元素的情節、語言和演員,則是支柱中的支柱。一方面創作者通過情節的安排,來制造懸念;另一方面又通過語言的設置來塑造作品中的人物角色,然后通過演員精彩的表演呈獻給觀眾,從而傳達出幽默的意味,引發觀眾的笑。
總而言之,相信在未來喜劇小品的發展之中,創作者和表演者如何更好的在喜劇小品的創作和表演過程中,巧妙成熟的運用喜劇技巧,將關乎小品的成敗。在這方面,趙本山的喜劇小品《同桌的你》是一個成功的范例。相信在未來語言類表演性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喜劇小品定會譜寫出新的篇章。
注釋:
①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頁。
② 田川流:《藝術美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頁。
③ 楊斌:《電視幽默論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頁。
④ 楊斌:《電視幽默論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頁。
⑤ 李軍華:《幽默語言》社會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頁。
參考文獻:
[1]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2] 田川流:《藝術美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趙雪峰:《中外藝術精粹》,吉林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4] 楊斌:《電視幽默論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版。
[5] 楊斌:《電視幽默論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版。
[6] 王超:《編劇課堂》,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版。
[7] 李軍華:《幽默語言》,社會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