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偉,(1988—),男,漢族,湖南婁底人,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摘 要:網絡輿情是21世紀新的社會領域,高校網絡輿情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自身特點牢牢吸引大學生群體,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高校網絡輿情的影響日益凸顯,既為高校教學、科研與管理帶來便利,也成為了某些不良校園事件發生的推手,如此,做好高校網絡輿情研究成為當前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1
一、思想政治教育進入高校網絡輿情時代
隨著網絡傳播技術快速發展,網絡輿情迅速演變為社會輿情的先鋒陣地,成為黨和政府所重視。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型傳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加快建立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加強互聯網宣傳隊伍建設,形成網上正面輿論的強勢”,“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①2009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四中全會又明確指出要“堅持領導干部定期下訪、定期接訪、及時閱處群眾來信,注重分析網絡輿情。”②黨十八大報告也提出:“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規范有序運行。”③“網絡輿情”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一部分,黨和國家提出的各項對策為我國網絡輿情研究指明了道路。
高校網絡輿情是網絡輿情中最活躍、最重要,也是急需研究、完善的部分。隨著WWW瀏覽、E-mail、QQ、網上論壇、博客、微博等網絡交流方式迅猛發展,網絡以其獨特功能牢牢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成為整個社會思想和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放大器。大學生生活在實際環境相對封閉但思想高度自由的校園中,他們知識層次高、參與意識強、好奇心理重、個性化特征明顯,成為了從網絡上獲取知識、交流信息、聯絡感情和了解社會的主要社會群體。據統計,93%的大學生每天接觸網絡信息,并會對感興趣或利益相關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因而形成高校網絡輿情。高校網絡輿情為大學生了解社會、放眼世界提供機會,也因為高校網絡輿情傳播過程中缺少“把關人”,導致思想言論良莠不齊、可控制性差等問題,造成不同程度地破壞校園和諧和社會安定。作為思想交鋒的新的活動場所,高校網絡輿情是正在日益成為承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動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載體,網絡輿情的在高校的影響是通過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觀念價值的影響而實現的,這與引導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據此,有學者直呼“網絡輿情已經成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領域”。④處在網絡輿情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發揮作用的大好機會,也必須應對嚴峻的挑戰性。總之,網絡輿情就像一把“雙刃劍”,既可能為高校的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帶來好處,也可能成為助推某些不良事件發展的力量。因此,“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不僅是維護高校與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更是當前高校發展過程的重要一環。”⑤
二、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實踐場域,研究高校網絡輿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必將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尋找新方法、開辟新道路,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提供支持。
首先,推動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發展與時俱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以及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的學科。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的不斷拓展、與時俱進。新世紀以來,網絡逐漸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工具,探索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相結合的理論內容也就成了必不可擋的形勢。思想政治教育學方法理論是本學科的四大學科理論體系之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網絡輿情,既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體系,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建設理論,將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內容。
其次,理論上進一步論證網絡輿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體系內容的可能性、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學“以思想政治教育這些實踐活動為研究客體,其目的在于科學地認識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各種現象,揭示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⑥網絡輿情是社會思想交鋒的重要表現,網絡輿情的出現對社會事件產生極大的影響。作為一門引導人們樹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要想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就必須有人探究網絡輿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理論支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網絡輿情,就是要從理論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網絡輿情的各自特征以及背后的發展規律,進而論證二者結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將網絡輿論引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的重要內容。
再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徑的有益嘗試。思想政治教育學既是有著高度理論性的內容的學科,也是極具實踐性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解決一定社會發展的要求同人們實際的思想品德水準之間的矛盾的中介。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和創新,以符合時代變化的要求。高校網絡輿情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方法,尋找新途徑,解決新問題。因此,研究如何利用高校網絡輿情來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對教育方法的新嘗試,也是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的新探索。
最后,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網絡觀念,合理使用網絡。大學生使用網絡頻率高、時間長,對網絡情況和網絡信息較了解,是使用網絡的主力軍,也理所當然成了受網絡影響最深的群體。網絡作為自由、開放的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平臺,允許不同性質、不同內容的信息存在和傳播,這就使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正當性受到了嚴重挑戰。沒有學校把關和引導,一些不良思想言論輕而易舉地沖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導致其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如果任由其傳播并將形成偏離社會發展正軌的網絡輿情,致使眾多大學生產生不當行為。因此,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研究為大學生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對象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虛擬環境和文化環境。
注釋
①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4年09月27日.
②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9年09月28日.
③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年11月09日.
④ 周如俊,王天琪:《網絡輿情: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思想理論研究》2005年第6期.
⑤ 周瑛:《新時期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幾點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⑥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頁.
參考文獻
[1] 唐亞陽.中國教育系統網絡輿情年度報告(2010)[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
[2] 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 周瑛.新時期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4] 曾潤喜.我國網絡輿情研究與發展現狀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