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12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行二,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少應進士不第,后通過門蔭,出任桐城縣主簿,開始他的宦海沉浮之路。晚年后賜同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員外郎。
梅堯臣是一個多產的詩人,現存兩千八百多首詩作,數量非常可觀,今存《宛陵先生集》六十卷,《拾遺》一卷,有《四部叢刊》本。其作品多反應現實和民生疾苦,注意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為了矯正宋初詩壇的綺麗之風,不免流于質樸古硬,缺少文采,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
其中,詠物詩是他詩歌創作中最重要的一環。他共留下六百二十余首詠物詩,約占其詩歌總數的四分之一。在內容上,或通過對所詠對象的描摹,寫出其個性生趣,借形以傳神;或在體物時融入詩人的身世之感,感時諷世;或抒寫士大夫經世濟民的政治抱負;或表現詩人的各種生活體驗和閑情雅趣。從題材上看,所詠之物種類繁多,主要可分以下幾類:一是動物類,蟬、烏、燕、雁、鵝、馬、山雀、猛虎等飛禽走獸共六十四種,其中不乏蠅、蛆題材鄙俗者;二是植物類,柳、竹、松、梅、菊、牡丹、等花草樹木共七十九種;三是食物類,橄欖、梨、魚醬、生姜、魚干等共二十一種;四是自然物及天氣類,日、月、風、云、雨、雪、霜、雷等共十八種;五是器物用品類,包括水、酒、茶、刀、燈、井、茶具等共三十六種;六是人文題材類,有筆、墨、紙、硯、屏風等文化用品;七是自然景觀如池、園、亭等。共涉及的物品達兩百多種,數量諸多,刻畫仔細,哲理深刻。在藝術手法上,既繼承前代傳統又開拓創新,在審美領域做出了“以俗為雅”、“以丑為美”的大膽嘗試,或描形狀物,或托物言志,或蘊含哲理,其自為一家。
梅堯臣的詠物詩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天圣九年(1031)到景佑二年(1035),共有詠物詩二十九首。數量雖然稱不上多,也尚未跳出傳統的圈子,但興趣愛好的廣泛卻已初露端倪。思想內容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表現詩人作為一個年少才子的閑雅優游的生活方式和閑情逸致。如經過朱東潤考證后列入《梅堯臣編年校注》卷一的《嶺云》:“片云過青天,山云歸絕嶺。林際隱微虹,溪中落行影。還看隴飛處,復愛山中靜。”青山綠水,云卷云舒,一派安逸和樂。在這樣平和的心態下,連農人爬崖采萍這樣的危險動作在他眼里也是輕快明朗情趣盎然;另一方面是唱和詩,多受西昆體的影響。如《水葒》:“灼灼有芳艷,本生漢江濱。臨風輕笑久,隔浦淡妝新。白鷺煙中客,紅蕖水上鄰。無香結珠穗,秋露浥羅巾。”西昆的印記明顯可見。但其畢竟不同于西昆的館閣之氣,他注重吸收前人創作經驗,但更注重創新,詩歌表現出超越西昆的趨勢,風格趨向清新明麗,摒棄了西昆的華貴與典重。甚至有的詩歌完全不同于西昆體,如無言古詩《黃河》:“積石導淵源,沄沄瀉崑閬。龍門自吞險,鯨海終涵量。”大氣磅礴一洗西昆的館閣之氣,表現出與其迥然不同的風格。
第二階段從景佑三年(1036)到慶歷四年(1044),共創作詠物詩五十八首。由于當時政治斗爭的激烈以及外患的加劇,這期間政治詠物詩占了主導地位。如其《猛虎行》一詩將殘害忠良的呂夷簡等人比作吃人的猛虎,毫不留情的揭露了他們的“吃人邏輯”:“當途食人肉,所獲乃堂堂。食人既我分,安得為不詳。”在目睹了政治斗爭、戰爭流離之后,昔日洛陽才子的閑情逸致完全被現實所驅散,取而代之的是對黨爭舊派的強烈抨擊,對被貶友人的真情告慰,對國家政局的深層透視,對戰爭中流離失所的百姓的深切同情,對邊疆戰事的深刻思考。詩歌的政治性和深刻性都體現在這個階段的詠物詩中,思理成分大大增多,能從習見的事物和普通的現象中,發掘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來,這些道理即簡單又深刻,即常見又易為一般人所忽略,一經說出,常常使人恍然大悟。如《寓言》:“燈既無久焰,人亦無久情。誰言結明月,明月豈常盈。”人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將火焰和明月巧妙的結合起來,說明世上沒有什么是永恒的。藝術風格方面,繼續表現出他對所詠對象描形繪物的嫻熟技巧,并能與自己心境很好的結合起來。前期以散文入詩的特點在此表現更為普遍,詩歌的議論說理傾向也更為明顯。
第三個階段從慶歷五年(1045)到嘉佑元年(1055),共有詠物詩共三百四十首,是梅堯臣創作的高峰時期。在這個階段,其詠物的對象有了很大的擴展,傳統的詠物題材多被生活用品所取代,友人送的物品,雞鴨鵝等家畜,甚至連蚊子、跳蚤、虱子等都出現在詩中,大量的日常生活意象也有了新的審美意義,構成了“以俗為美”、“以丑為美”的具體內容,這是其在詠物詩創作中的大膽嘗試。歌詠對象的多樣化,能使詩人內心的壓抑和苦悶從多方面發泄出來,獲得心理平衡和精神輕松,內心情感也因此得到了多種承載體和宣泄渠道,將是個和生活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詩歌歌詠對象的多樣化,既反映詩人在對外部客觀自然界和社會的思考過程中獲得了多方面的感受,也體現作家主體人格構建過程中對生命存在意義的認識和對自身的反省。該期間詩的藝術特色在前期的清淡雅麗中融入了苦澀、勁峭的成分,出現了苦僻、生硬的字眼,如同是寫山崖間的植物:《垂澗藤》“寒松偃澗濱,弱蔓垂纓綠。波縈翠長帶,水濺低花馥。終日采萍人,攀條映巖曲。”《垂崖鞭》“崖竹出石壁,根瘦懸青蛇。癤髯露老節,斫骨點寒花。少年莫翦去,騎殺白鼻騧。”前一首是前期所做,后一首為這階段所做,可見風格完全不同,后者更加的勁峭硬澀。
第四個階段從嘉佑元年(1055)至嘉佑五年(1060),共有詠物詩一百九十余首。該階段梅堯臣在友人的幫助下得到了學士院面試的機會,通過考試后,被賜同進士出身并被補國子監直講,得以和歐陽修等文人聚在一起形成以歐梅為中心的文人集團。所以該期間的唱和詩居多,并且詠物詩創作中人文化傾向更為明顯,對梅花、秋竹、銀杏等高雅脫俗之物以及琵琶、琴、棋、紙、筆等文化用品的歌詠成為其主要內容和題材。這期間的作品仍然善于描繪事物的外在,這都得益于他的冷靜觀察,但這時的描寫更加的抽象化和概括化,從而成為一種負載人格精神的人文符號,經過詩人精神的浸染,折射出主體審美趣味的改變。該期間另一個讓人注意的是他在詩中大量的歌詠食物。螃蟹、牡蠣、金桔、酥梨、櫻桃、魚干等食物都被一一收錄,除了表達對友人相贈的謝意外,也被賦予一種全新的意義,以此表達詩人多方面的情感體驗。如《和正月六日沈文通學士遺溫柑》中就說道溫柑可以和詩句同食,且別是一番滋味。《答杜挺之遺鰍魚干》中的“寸步泥深難登岸,鰍干助飲鄰船老。”頗有風狂魚驟,自與友人船中鰍干助興,一醉方休的灑脫和通達的人生態度。在藝術手法上,摒棄了早中期詩中強烈的思辨色彩和議論化傾向以及用字苦僻的習慣,往往用直覺去體悟自然萬物,用意象語言呈現事物的外在形態,也不再去盡力發掘自然界的規律和物理,更多的重視自然物與自身人格和精神的契合。追求的是詩律精嚴,用意深刻而又不露人工痕跡的藝術高境,語言的簡練思致的高遠,和平淡自然的審美趣味完全融為一體。
梅堯臣的六百多手詠物詩,一掃綺羅香澤的人世繁華而引進自然萬物來體物寫志,大多具有強烈的現實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在理想和現實間的矛盾和艱難追求,可以看到詩作中所散發著人文主義光輝的民族文化人格和士人的高潔品格,這也梅堯臣詠物詩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