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是中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貴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具有絢爛的文化,文化源遠流長、意蘊深厚、特色鮮明、絢麗多彩,同時也是光榮的革命傳統文化地區。貴州的獨特的地理環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濃郁且神秘的民族風情,成為貴州的一塊瑰寶。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帶動貴州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貴州悠久的歷史文化極大地帶動了貴州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關鍵詞:貴州;歷史;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2
貴州是中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早在20多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先民們在這里生息繁衍,創造遠古文化,黔西觀音洞、威寧雞公山,桐梓人、大洞人、興義人、穿洞人,無不向世界訴說著在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
貴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通常僅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貴州歷史悠久,早在24萬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在貴州這片高原土地上,創建了貴州的史前文化。春秋以前,今貴州大部分地區屬于“荊楚”或“南蠻”的一部分。戰國后期,夜郎國逐步發展成為西南夷地區的大國。秦漢以后,郡縣制在今貴州地區逐步建立。宋代,“貴州”名稱始見于文獻。明代,貴州建省。清代貴州的疆域基本形成。辛亥革命以后,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長期在貴州活動,在貴州播下了革命火種。1949年11月1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解放了貴州省省會貴陽,貴州歷史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貴州歷史燦爛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意蘊深厚、特色鮮明、絢麗多彩。貴州經歷了幾千年歷史變遷和文化演繹,經歷了脫離沉疴的陣痛和幾千年歷史的翻云覆雨。貴州以其獨特的風韻、秀美的山川、神奇的美景和多彩的民風在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獨樹一幟,此外貴州的獨特的地理環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濃郁且神秘的民族風情。成為貴州的一塊瑰寶。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帶動貴州經濟的發展。
一、獨特的地理環境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和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畢節地區赫章縣珠市鄉境內的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境內最高點;黔東南州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其地貌的顯著特征是山地多,山地和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92.5%,境內分布著四大山脈:北部的大婁山、東部的武陵山、西部的烏蒙山和橫亙中部的苗嶺,這四大山脈構成了貴州高原的地形骨架。貴州還是世界上巖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61.9%。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貴州的美麗與神奇。
喀斯特地貌的面積占貴州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對貴州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喀斯特地貌及其覆蓋的濃郁森林,把千姿百態的喀斯特景觀與喀斯特森林翠綠多變的色彩、復雜多樣的形態糅合在一起,構成了獨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觀:上有森林下有石林,石頭上長樹,石縫里生根,明河暗流,深潭溶洞,組合成了水上迷宮、水上森林、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等一系列絕妙美景,不但賞心悅目,而且包含著奧妙的科學道理??λ固氐闹饕煞质鞘規r,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與水和二氧化碳會發生反應。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擴大。位于貴州安順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龍宮,便是一個典型的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溶洞,成為一個著名的自然景點,吸引了叢多的游客,帶動了貴州的經濟發展。
貴州植被豐厚,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植物區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占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較大比重,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的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各種植被類型組合變得復雜多樣。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上游交錯地帶,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陽河、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積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貴州的氣候和生態條件復雜多樣,立體農業特征明顯,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區域性較強,適宜于進行農業的整體綜合開發,適宜于發展特色農業。
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
氣候是指某一個地區多年天氣特征的總和。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類型多樣,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所謂季風氣候就是隨著冬夏季節的變化而明顯改變風向的氣候。由于中國位于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夏季主要受來自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溫暖濕潤。冬季受來自于內陸的西北季風的影響,寒冷干燥。貴州位于中國季風區,緯度偏低,受夏季風影響強烈,所以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加上山地自然條件和森林植被茂密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全省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
貴州在全國的溫度帶劃分中屬于亞熱帶范圍,由于海拔較高,緯度較低,因此受緯度、地形和大氣環流的影響,表現為冬溫較高,夏溫較低,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到20攝氏度之間,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
(二)常年雨量充沛,時空分布不均
全省各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在1100~1300mm之間,最多值接近1600mm,最少值約為850mm。年降水量的地區分布趨勢是南部多于北部,東部多于西部。全省有三個多雨區和三個少雨區。三個多雨區分別位于省之西南部、東南部和東北部,其中西南部多雨區的范圍最大。該區的晴隆縣,年降水量達1588mm,是全省最多雨量中心。三個少雨區分別在威寧、赫章和畢節一帶,大婁山西北部的道真、正安和桐梓一帶,舞陽河流域的施秉、鎮遠一帶。各少雨區的年降水量在850~1100mm之間。因此,對全省絕大部分地區而言,多數年份的雨量是充沛的。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看,一年中的大多數雨量集中在夏季,但夏半年降水量的年際變率大,常有干旱發生。
(三)光照條件較差,降雨日數較多,相對濕度較大
全省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在800~1600小時之間,地區分布特點是西多東少,即省之西部約1600小時、中部和東部為1200小時,年日照時數比同緯度的我國東部地區少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各地年雨日一般在160~220天之間,比同緯度的我國東部地區多40天以上。全省大部分地區的年相對濕度高達82%,而且不同季節之間的變幅較小,各地濕度值之大以及年內變幅之平穩,是同緯度的我國東部平原地區所少見。
(四)本省地處低緯山區,地勢高差懸殊,天氣氣候特點在垂直方向差異較大,立體氣候明顯。
由于東、西部之間的海拔高差在2500m以上,故隨著從東到西的地勢不斷增高,各種氣象要素有明顯不同。如西部的威寧較中部的貴陽海拔增高1163m,年太陽輻射較貴陽多96MJ·m-2,年平均氣溫低4.8℃,年平均絕對濕度小4.0hPa,故威寧氣候高寒,貴陽則氣候溫和。再將東部的銅仁與中部的貴陽作一比較,前者比后者海拔降低787m,年太陽輻射比貴陽少戶234MJ·m-2,年平均氣溫升高1.6℃,7月平均氣溫升高3.7℃,1月平均氣溫升高0.3C,故銅仁的氣候特點是冬暖夏熱,貴陽則是冬暖夏涼。在水平距離不大但坡度較陡的地區,立體氣候特征更明顯,群眾中廣為流傳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充分說明了貴州山區垂直氣候的差異性。
三、民族文化
貴州省歷史源遠流長,民族多樣性分布廣泛,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7%,在貴州省范圍內,居住生活著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各少數名族都具有其獨特的名族民間文化,完全可以說是一個民族民間文化的大省,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的名族文化,形成了得天獨厚、別具特色的具有較高內涵的諺語詩歌、神話史詩和迷人的音樂舞蹈、戲劇、節日慶典、民風民俗、民族服飾、古樸的村寨等構成了貴州極為豐富、極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資源。
貴州民族建筑特色鮮明。貴州少數民族的民間建筑,式樣繁多,風格迥異,各具千秋。較突出的有黔東南和黔西南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干欄”式住房;瑤族的禾榔、禾晾,白族的寺院建筑等。尤其是侗族鼓樓、風雨橋,布依族石頭房,苗族吊腳樓最具特色,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建筑藝術的精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各民族還利用地處高原,跬步皆山,創造了“石頭文化”,用石頭奠基,用石塊砌墻,用石板蓋頂,構筑了鱗次櫛比的石頭建筑。平壩縣天臺山的伍龍寺,就是省內規模最大、工藝最精、風景絕妙的典型石頭建筑。安順文廟的透雕盤龍古柱,大方奢香墓的圓雕彝族虎頭,精美奇特,都是罕見的藝術杰作,是又一文化遺產的奇葩。
貴州文化構成形態復雜。從原始的部落遺存到民間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從各民族文化體系的傳承到其各支系之間的千差萬別,從中原文化到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古越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釋、道、巫、儺等諸多文化事象,都有其實存在。貴州建省時從周邊省區劃屬貴州的地區,迄仍與其歷史上的“首屬地”保持著密切的文化關系。文化的多元并存、共同發展,形成了貴州文化的特殊象。戰國、秦漢時期,貴州高原古夜郎文化已初成繁榮。魏晉以后至唐、宋、元,貴州與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貴州文化廣納中原文化及周邊地域文化之長,經過融會貫通,明清達到繁盛,于是有了土司文化、陽明文化。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又擁有了長征文化、抗戰文化。這些獨特的文化像素無不代表著每一個歷史時期貴州所經歷的對本土文化的固守以及與外來文化的融合,而這一切,已由我們所擁有的眾多的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彰顯出來。
貴州建省雖僅有500多年的歷史,但卻有非常濃厚的歷史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尋找的歷程充滿了艱辛。我們是貴州人,每一個貴州人的行動都像一朵小小的浪花,詮釋了貴州文化的走向。我們在共同分享我們的燦爛文化,我們要盡我們所能傳播我們所熱愛的民族文化,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 曹小燕;充分挖掘潛力,大力發展貴州旅游事業[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2] 王茂強;貴州喀斯特山區農村社區參與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6年
[3] 傅宏;;民族文化產業的開發[A];云龍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