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史婭霖(1990—),女,漢族,湖北荊州市人,教育碩士,單位:湖北省武漢市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科教學專業,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
摘 要:我國現行高中歷史教科書有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等多個版本,這種情況是中學歷史教學多元性、自主性和靈活性的體現。不同版本的教科書編寫各具特色,本文通過比較人教版和人民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課的編寫情況,促進不同版本之間取長補短,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教科書 編寫 比較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2
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高中歷史教科書應當做到“呈現方式多元化”、“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增強可讀性”[1]。人教版和人民版中“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課在課文基本結構、內容和圖片的選擇與表述以及問題設計上都展示了不同風格。
一、課文的基本結構
關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內容,人教版中的課題名稱為《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人教版歷史必修3第二單元第6課。正文共約1300字左右,共有“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三個子目,三者呈遞進的因果關系。輔助系統有導入、“歷史縱橫”、“學思之窗”、“資料回放”、“本課要旨”和“探究學習總結”幾個欄目,輔助圖片共7幅,包括導入圖《雅典學園》、圖畫《15世紀的佛羅倫薩》及介紹、教會縱情聲色的圖畫、《十日談》插圖及介紹、莎士比亞圖像及介紹、拉斐爾的圣母像和馬丁·路德與教會辯論的圖片。
人民版中的課題名稱為《神權下的自我》,是人民版歷史必修3專題六第2課。正文約1500字左右,共有“古代文化的‘再生’”、“人性的啟蒙”和“與上帝直接對話”三個子目,子目一和子目二呈因果關系,子目二和子目三從社會階層的角度編寫而呈并列關系。輔助系統有“課前提示”、“學習思考”、“資料卡片”、“知識鏈接”、“自我測評”和“材料閱讀和思考”幾個欄目,輔助圖片共4幅,其中有薄伽丘、莎士比亞和馬丁·路德3人的圖像,1幅《1600年前后歐洲西部和中部的教會組織》的地圖。
這兩個版本子目安排適當,知識內容適量,難度適中,輔助欄目多樣,圖文并茂。但二者各子目之間的關系并不相同,人教版中將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內容按時序設計,便于學生理解本課內容;但人民版將這兩個知識點按社會階層并列設計,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歷史學科特點的認識和理解。人教版的輔助圖片比人民版的更加多樣和有效,并且附有圖片的介紹,便于學生學習。在緊密聯系本課核心內容的同時,人教版的課題和子目名稱明確且直觀,人民版的課題和子目名稱則更具文學性和內涵性。
二、課文的主體內容選擇與表述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的要求,即“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1],人民版和人教版都涉及的主要知識點大致相同。在此基礎上,二者在主體內容的選擇編寫和表述上仍有些區別。
(一)知識點的選擇不同。
關于文藝復興產生的背景,人教版重點從經濟角度介紹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人民版則介紹了基督教在中世紀確立神權統治和11世紀西歐經濟發展以致人們追求的世俗化與基督教禁欲的矛盾,更為全面。文藝復興最早興起于14世紀的意大利,其原因在人教版編寫中強調的是“意大利人能夠接觸到大量的古希臘羅馬文化遺存”和“古代希臘羅馬典籍”[2],而人民版則是強調意大利的“城市經濟比較繁榮”[3]。人教版明確編寫了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的內容,對文藝復興的表現形式和擴展進行了明確但簡短的介紹。人民版只在文中提及“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頌自然的人性”[3],并未對人文主義給出明確定義,也沒有明確對文藝復興的擴展進行表述。人教版中簡要提到文學三杰和美術三杰,但缺失了文藝復興擴展之后的科學成果,無法照應教科書前面說的人文主義“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人民版只提到文學三杰,詳述了薄伽丘和莎士比亞,卻完全沒有文藝復興在藝術和科學等其他領域內的成果,不能展現文藝復興的廣泛內涵。在宗教改革的內容上,二者基本的知識點一致,只是人教版給出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統稱為“新教”的定義,而人民版沒有編寫。
(二)知識點的編排位置和呈現線索不同。
人教版中文藝復興最早在意大利興起的原因、人文主義的內容和文藝復興實質都在子目二“文藝復興”中,人民版則將此內容編寫放在子目一“古典文化的‘再生’”中,通過“文藝復興高舉人文主義的大旗,從恢復被基督教禁欲主義所泯滅的人性開始”引出子目二“人性的啟蒙”。而文藝復興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的性質,人教版將其置于子目二的前面,人民版將其置于子目二的最后進行對子目二的總結。
知識點的編排位置是全文教學思路和結構的體現,也是課文線索的呈現。從二者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人教版以“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個歷史事件為線索,人民版則以“人性”的恢復為線索。所以人民版內容編排顯得不平衡,但編寫的文學性和邏輯性突出;人教版語言平實但整體構架平衡。
(三)知識點的表述不同。
人教版在編寫時采用了一些模糊化或者精簡的表述,重點突出。人民版則試圖更清晰的表述,但導致語句冗長和有些絕對。例如,人民版通過“文藝復興在當時歐洲的影響,僅局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廣大人民群眾”[3]更加清晰的介紹了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之間的銜接,但是其中的“僅”字把歷史絕對化了。而人教版對此內容則采取了模糊處理,以“人們”囊括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宗教改革后新教的特點上,人教版用簡短的“新教簡化了宗教儀式,否定了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利高于教會”[2]總結了新教的特點,人民版的表述則對每一個特點進行了解說,這對高二學生的理解力來說顯得冗長。關于文藝復興核心的人文主義的內涵,人教版用了子目二中整整一個段落來闡釋,對這一知識點予以了高度的重視。而人民版只在其課前提示中進行表述,但正文主體中只有“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頌自然的人性”的簡短描述,沒有突出本課重點。但在宗教改革的影響上,人民版的表述比人教版更完整,增加了宗教改革對后面啟蒙運動的到來“做了思想上的準備”[3]這一影響,為學習后面的內容埋下伏筆。
總的來看,人民版的子目標題和內容銜接較之人教版更加自然和順暢,且對前后學習內容的聯系也處理的很合適。人教版的知識點是直接陳述的呈現式,人民版的知識點則側重從分析和推理中總結出知識點的循循善誘式。因此,人教版在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上都要略勝人民版。
三、課文圖片的選擇與表述
人教版在本課中加入類型多樣的圖片,并配以文字說明,使的輔助系統也具有完整性,利于學生理解,也更好地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整體面貌。第一幅《雅典學園》試圖通過學園內先賢的自由討論來展示文藝復興中的人性光芒。圖片解說由于缺失了中世紀“黑暗”情況的呈現以及對比,并不能讓學生通過圖片真正理解其中“活力的思想”和“人性的光芒”。第二幅“15世紀的弗洛倫薩”的圖片緊扣“意大利資本主義”這一子目的標題和內容。子目二中通過修士和修女縱情聲色的圖片“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教會的諷刺和嘲弄”,以反對教會腐敗這一點為例展示人文主義的進步性。在文藝復興的作品展示中,課文選取了《十日談》插圖并簡要介紹背景,但只介紹了具體內容的前奏和序曲,沒能反映該作品的內涵和實質。不過旁邊的“歷史縱橫”一定程度緩解了這一問題。接著通過莎士比亞的頭像和簡介講解文藝復興的擴展,人教版通過圖片及其簡介進行了簡要處理。學思之窗中拉斐爾的圣母像以其明亮的色彩和柔和的線條反映著文藝復興的人性光芒。子目三宗教改革中,課文配以馬丁·路德和教會論爭的圖片,并給出馬丁·路德的“慷慨陳詞”,直觀、生動的再現歷史情境。
相比人教版強大的圖片陣容,人民版在圖片選擇和表述上顯得單薄很多。全文只有三幅人物畫像和一副地圖。人物圖片的表述僅有人名,地圖也是單純的地圖,沒有附帶的解說座位支撐,使得人民版的圖片完全成為了單純的圖片。尤其人物畫像,對于文章內容沒有有效的結合,成為可有可無的“雞肋”。尤其和人民版內容編寫的“大方”對比,輔助圖片顯得更加“小氣”。
教科書編寫中不是圖片越多越好。人教版的圖片雖多,但也有缺憾,例如沒有歷史地圖這一重要的歷史因素,而且有點“喧賓奪主”的傾向。圖片作為教學的輔助系統,是為了更好地便利教學,其類型和數量都要適合教學內容,以免喧賓奪主或成為雞肋。
四、課文的問題設計
人教版正文中僅設計了一問,即“學思之窗”中介紹文藝復興“美術三杰”提問學生“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宗教持什么態度?”[2]這樣設計也許是因為正文已經涵蓋了基本的知識點,但僅這一個問題,不管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過于輕視。而且介紹美術三杰,卻問“思想家”對宗教的態度,不免讓學生覺得跳躍太大,過于牽強。課后習題中,分別就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為視點各設計一個問題,作為對全文的學習總結。其中結合史實說明14~16世紀歐洲促進人文主義發展的事件一問,可以讓學生通過理解人文主義的表現來總結和回顧相關內容。而關于馬丁·路德的主張的材料題,通過提問馬丁·路德的主張和教會的主張有何沖突,進而提問馬丁·路德的主張與文藝復興時期思想有何關系。這樣層層設問,讓學生認識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與教會宣傳用金線救贖靈魂的差別,進而理解馬丁·路德對人性的尊崇和對教會腐化的抨擊。
人民版的問題設計,正文有4個問題,課后問題有2個。正文中的問題以“學習思考”欄目展現,包括3個問答題,1個材料題。問題依次涉及文藝復興的實質、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的具體內涵、文藝復興時期主流思想和馬丁·路德“信仰得救”的實質。這些問題的設計及編排位置與正文教學內容大體相適宜。在課后習題上,有問答題“宗教改革的作用和意義有哪些?”和根據材料回答“文獻反映了馬丁·路德對贖罪券及教皇的哪些看法?”[3]這兩個問題都針對宗教改革,也沒有對本文重點的提煉升華,對學生學習和鞏固本課知識幫助不大。
人民版的問題設計數量和分布較之人教版更加合理。但是在如何深入淺出或環環相扣來輔助教學方面,人民版卻做的不如人教版。
結語
通過以上比較分析,可以發現人教版和人民版在教科書編寫上都有自己的特點。以兩個版本課文中的圖片選擇為例,在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和輔助教師教學的基礎上,圖片需要盡量做到數量適宜和有效輔助教學。人教版在本課的圖片類型豐富多樣,并配以文字說明,拓展了知識點的廣度和深度。人民版這方面則明顯不足,圖片類型單一,也沒有同步的文字說明。但即便如此,也有值得借鑒之處,即歷史地圖的運用。人教版的圖片豐富,但反過來也顯得比例過大。教科書編寫都講求精煉,包括正文和圖片,一般以4、5幅為宜,7幅圖畫確實顯得多了點。如果兩個版本互相取長補短,將會更適合教學。因此,對不同版本教科書的不同編寫風格,應當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以便更好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15.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歷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6-29.
[3] 朱漢國主編.歷史必修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