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理念下,中學對于如何科學開展各科的教學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反思,中學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逐漸從傳統的機械灌輸式教學模式走出來,科學理性的從學生的角度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行了分析。本文就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學生的興趣為著眼點,通過心理學的角度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教師及學生兩方面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生;學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1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及各種教學資料、教學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成績的輔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從培養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出發,通過各種教學方式的運用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得到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這不失為教學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一、從興趣出發,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一)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基礎
興趣是學好一門課程的原動力,如果學生對某一門課程產生了興趣,學生就會愿意主動地投入到本門課程的學習中去。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教師可在教學中多將數學知識與實際運用相結合,如工程問題,如何實現最大利潤或如何花錢最節省等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為學生講解中外數學名家的學習故事來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熱情。由于初中學生已經具備較完善的邏輯思維能力,對事物也可以做出較為正確地判斷,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傳達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及實用性來提高學生對數學的重視程度。
(二)將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出發點
初中學生是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教師對待這一群體不能夠只一味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情況的標準,盡管成績是對學生一學期學習情況的檢驗,然后對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中學教師“授之以漁”的具體表現。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其讓學生死記硬背各類公式定理不如教師在教學中將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循序漸進及潛移默化的過程傳授給學生,學生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來說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自主學習的能力。中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盡管比較長,但是將這些時間平均分配到每門功課的時間即會減少許多,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體會到在課堂上與教師一起學習的時間是非常寶貴而短暫的,教師在課堂上對課程的教授是為學生進行了一個入門及指導的作用,學生應在課后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加強對教師所教授內容的學習,并通過自己有意識的進行各種練習題的訓練來提高本門學科的成績,而這些工作歸結起來都需要學生運用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自主學習能力來完成。
2.學以致用的能力。盡管數學課程學習的理論知識較多,可數學課內學習的各種理論知識都大量存在于生活實際中,各種公式定理都可謂是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1],因此,中學數學教師應在課內積極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多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對所學知識進行實際運用的能力,并將這種能力持久地保持下去。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提高中學生學習效率中的運用
就提高中學生的學習效率而言,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經典理論“最近發展區”非常適用。該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不同的水平:一種是學生已有的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預期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種預期發展水平是學生的一種潛在水平,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及對學生潛力的不斷挖掘來達到這種預期水平。而在這兩種水平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2]。
維果茨基的這一理論對于提高中學生在數學科目的學習效率同樣適用。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中學數學教師在備課及開展教學時應主要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為學生安排學習內容時,為學生選取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但同時這些學習內容又是通過學生的努力學習可以達到并掌握的。在這一范圍內教師為學生設定的學習任務能夠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中學數學教師應關注和欣賞每一個學生
(一)教師應注重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僅已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優劣,而應該首先注重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學生發自內心的對教師的學識感到崇拜和欣賞,從而使學生愿意在內心為教師高大的形象,學生愿意發自內心的接受這名教師,接受教師所教授的這門課程。教師如能在教學中能夠與學生達成這樣的境界,而非單純以成績評判學生的好壞,相信一定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中學生已經處于能夠信服榜樣,聽從權威的年齡階段,因此,一名好的教師所散發出來的人格及文化魅力能夠深深地吸引學生,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感受到才華出眾,品行端正并對中學生嚴肅謙和的教師在學校中往往是最受學生尊敬并愛戴的。
(二)教師應多關注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一名好的中學數學教師不應該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不能只單純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更應該在關心學生學習的同時多注重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3],使教師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發育的年齡,正處于情感發展的初級階段,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希望教師能夠以朋友式的交流方式與其進行溝通和交流。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感受到,有些中學生常表現出由于喜愛或崇拜某一位教師而對這名教師的課程顯露出特別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在強調學習重要性的同時多與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情感交流。但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要把握一定的度,教師對學生的情感關懷應該是以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基本原則的,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關懷達到了事無巨細的程度,這樣做容易使正處于情感懵懂期的青少年產生錯誤的感覺,從而造成適得其反的后果。
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學習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筆者在教學中的一次實際教學感受為例,在筆者班內有一名從其他學校轉來的插班生同學,剛來到班里后在數學課表現出了極大的抵觸情緒,不是在上課時間睡覺就是看其他不相關的書籍,筆者在觀察到這名同學的這些舉動后并沒有在班級對該生進行點名批評,而是在課余時間和這名同學進行了幾次交流談心,通過與該生交談中了解到,該生在過去所在的班里每次積極回答數學老師提出的問題時老師都武斷的認為該同學的答案是錯誤的,長此以往,該生便開始厭惡數學課及數學教師,并在課上拒絕回到教師提出的任何問題。了解了學生的問題之后,筆者通過對該生的耐心開導及幾次單獨輔導后,該生的數學情況明顯得到了好轉。在授課過程中,筆者有意對該生進行提問并用眼神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感到自己可以正確回答出問題或是說錯了老師也不會對自己進行責怪。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該生終于表現出了對數學的喜愛,作業認真完成,上課能夠積極回答問題,從而融入了班級學習的正常氛圍中。通過該事件筆者感受到,中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并不能只單純對學生進行高壓式的教學形式,如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準確默寫出多少條定理,或在一周內完成多少道數學題,而應該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按照不同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開展個性化的教學,并從情感方面給予學生一定的積極的關懷,這樣因材施教的教學形式并將得到學生學習效率的快速提高。
參考文獻
[1] 寧晉,提高初中生數學學習效率之我見[J].學周刊,2012,8:73.
[2]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7.
[3] 韓琴,初中數學有效教學初探[J].課外閱讀,2011,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