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為五四文化文學的先驅,他向封建主義發動猛烈的攻擊,魯迅的著作是本世紀初到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他的著作尤其是小說更是斐聲中外的杰作。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上起了拓荒、奠基的偉大作用,有著紀念碑的意義。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使讀者受到感染和教育。
關鍵詞:魯迅;小說;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I2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江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為五四文化文學的先驅,他向封建主義發動猛烈的攻擊,先后發表《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故鄉》、《阿Q正傳》等多篇小說,后收錄進《吶喊》、《彷徨》兩部小說集,以徹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說藝術,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奠定了現代中國小說的基礎。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撥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遠不能忘懷。
一、藝術構思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一)運用多種創作方法
魯迅開辟了多種創作方法的源頭:作品多是以現實主義為基礎,汲取了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和心理分析等現代主義的長處。
例如,《狂人日記》里,作者以高遠立意和精妙構思,將現實主義、象征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創作方法有機融合,使狂人這個既有高度真實性品格又具強烈象征性意義的人物形象,成為一個奇特的文學典型。一方面,作者采用現實主義方法,刻畫了一個真實的狂人形象——他以病態的敏感所感知的人們要從肉體上吃他,以及由此而生的聯想、幻覺與荒唐言行,都符合迫害狂患者的病理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以象征主義方法及雙關、隱喻、暗示等手法,從整體上賦予狂人病態感知、聯想、幻覺及瘋言瘋語以鮮明的象征意義——狂人所感知的“吃人”幻象,實際上是封建專制及其禮教道德從肉體上摧殘人,更從精神上奴役人,使人異化成“非人”的象征。
在文藝創作中,魯迅是十分強調藝術家的獨創性的。每次創作都必須有新意。他說“詩歌小說雖有人說同是天才既不妨所見略同,所作相象,但我以為究竟也以獨創為貴。”所以,魯迅在竭力創作新形式的同時,更著重于從平凡的普通生活中提煉升華出一種新的思想境界,同樣的題材、相似的內容,由于他銳利的觀察、剖析,深入的開掘,卻可以翻出與眾不同的新意來。
(二)善于用平常生活現象挖掘深刻社會思想內容
魯迅曾把自己寫小說的動機概括為“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圍繞這個啟蒙主義的題旨,他首先注意的是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重大的主題,從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中開掘深刻的社會思想內容。
例如:《藥》中出現用人血饅頭治癆病,在江浙一帶常有所聞,本不足為奇,然而魯迅卻巧妙地將人血饅頭與革命者的犧牲緊密聯系起來,既表現了“群眾的愚味”,更顯示出“革命者的悲哀”。這種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達到了一石數鳥的效果。《一件小事》通篇運用對比手法,將“我”這個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同人力車夫進行鮮明對比。從對比中揭示出“我”同人力車夫思想境界高下、美丑的巨大差別。從對比中顯示勞動人民崇高的品質,高大的形象,并榨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自私心理和“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由此可以看出《一件小事》所表現出的思想境界,時代精神,是當時同類作品所難以企及的。題為《一件小事》,其實卻是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大問題。
二、借鑒傳統戲劇和繪畫藝術的白描手法成功塑造人物形象
(一)畫人物眼睛
魯迅認為,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祝福》中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祥林嫂剛到魯家幫工時的眼神是“順”看的;第二次出現在魯鎮時,變成“直著眼睛”看人了;到淪為乞丐,瀕臨死亡時,是“瞪”著眼,“只有那眼珠間或轉,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通過眼神,表現出祥林嫂善良純潔心靈和她不甘屈服于命運的反抗性;通過眼神的變化,還可以推衍出祥林嫂一生的悲劇的發展過程。“畫眼睛”的方法還包括另外一層含義,即抓準人物的特征進行放大式的特寫,以此來凸現典型性格,如對阿Q頭上的“癩瘡疤”以及由“癩”引起的一連串忌諱的描寫,就極富性格特色。
(二)畫魂靈
畫魂靈即深刻、具體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出人物性格中最隱蔽的所在,這是魯迅采取以上諸多方法揭示人物心靈本質的中心目標。阿Q就是一個靈魂被揭示得極為深透的典型。魯迅一方面抓住阿Q靈魂最主要的外在表現——“精神勝利法”,加以漫畫式的夸張描寫,另一方面,又緊緊把握住阿Q的內在心理活動,進行深入的開掘,無情地鞭撻了愚弱的國民性,深刻地體現了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徹底改造國民性的態度和主張。讓我們來看看阿Q在大堂上畫押的那段描寫:“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并且不聽話阿Q正羞愧自己畫得不圓……但不多時就也就釋然了,他想: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于是他睡著了。”這段描寫得多么深刻而令人痛心,死到臨頭,阿Q還這么渾渾噩噩,精神勝利法在這里又得到一次傳神的表現。
(三)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種簡潔而傳神的描寫手法,即魯迅所說的“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故鄉》中的閏土、豆腐西施楊二嫂的肖像描寫,歷來為人所稱道;《風波》中對江南水鄉環境的描寫;《示眾》中對圍觀群眾神態的刻畫;《肥皂》中對四銘與太太爭吵時的行為和內心活動的描寫,以及各種細節描寫,都是用極經濟的筆墨獲得豐富的表現力的例證。
三、以顯示個性為準則的小說結構形式
魯迅小說不以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取勝,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個性著稱。他的小說結構以顯示人物個性為準則,結構形式豐富多彩。魯迅小說的結構形式主要有:
(一)單一線索結構
以一個中心線索貫串整個故事情節。如《一件小事》分撞車前和撞車后來寫,結構分明。《社戲》從看戲前寫到看戲后,按時間順序組織結構。《幸福的家庭》把青年作家的構思與現實的紛擾交叉起來寫,反映了知識分子的困難處境。《肥皂》圍繞著“把皂”與孝女的關系展開故事情節,巧妙地揭穿了四銘的假道學面目。
(二)明暗兩條線索結構。
可以主線和副線出現,也可以明線和暗線出現。《故鄉》主線寫“我”,副線寫閏土;同時又以對比的方法來組織故事情節。通過二十年前天真活潑的看西瓜的小閏土與二十年后凄苦的閏土形象的對比,反映了封建社會農民窮困的生活現實;二十年前閏土喊“我”為迅哥,親密無間,二十年后閏土叫“我”為“老爺”,前后稱呼的對比,突出了階級的存在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還通過宏兒與水生的關系、兒時的“我”與少年閏土關系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藥》有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買人血饅頭給小栓治癆病,暗線是革命者夏瑜被惡勢力殘殺,兩條線索通過人血饅頭貫串成一個故事情節。這樣明暗線的情節結構是很巧妙的,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截取生活片斷結構。
這是通過幾個典型事件來表現人物的寫法。《孔乙己》屬于縱向片斷型結構,按先后順序寫孔乙己幾次到咸亨酒店的情景。《阿Q正傳》從總體看是縱向片斷型結構,但其局部寫“優勝紀略”、“戀愛的悲劇”、“生計問題”、“從中興到末路”、“革命”“不準革命”和“大團圓”,寫阿Q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是橫向片斷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