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許海峰(1980—),男,浙江上虞,雙碩士,講師/工程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非遺保護、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研究。
楊 毅(1977—),男,浙江杭州,碩士,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品牌建設
摘 要:東陽木雕作為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屬于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當下對其的保護研究還比較欠缺,甚至對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遺性”保護還沒有涉足。因此本文將結合當下的內外部環境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特性,提出對東陽木雕進行生產性保護概念,并對此進行理論研究,能為東陽木雕這門千年傳統手工藝在當下如何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進行必要的探索。
關鍵詞:東陽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2
1、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對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與深化,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下稱非遺保護)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與鞏固,在促進非遺的保護機制與法律法規建設方面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同時,在保護的成果上取得了更新的、豐碩的成果。
同時,隨著國內學界對非遺保護研究的不斷深入,不同學者從不同層面與不同視角提出了非遺保護的具體方法、途徑與策略。在當下國內學界,對非遺保護的方法與途徑主要集中在生產性保護與活態性保護、原真性保護與文化生態區保護。然而,不管是哪種保護方法對非遺進行保護,筆者認為,選擇哪種方法更有利于被保護對象,應該建立在對保護對象的深入認識與對其基本屬性的梳理上,只有適合其性質與基本屬性的保護,才是最好的保護方法與途徑。因此,結合東陽木雕的基本屬性,筆者認為,在當下對東陽木雕進行“生產性保護”是適應其屬性與“核心技藝”傳承的保護途徑之一。
2、“生產性保護”概念與東陽木雕現狀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保護”的概念最早是在2006年,由現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先生在其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但在書中王先生未對“生產性保護”概念做進一步詳細的解釋,只是指出其是當下非遺保護的基本方式和原則之一。直至到2009年元宵節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保護大展系列活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成為了與會者探討的共同焦點。同時,在此次會議上,對“生產性保護”的概念也作出了深入的、全面的解釋。
“‘生產性保護’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形態和文化內涵,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市場化手段,將具有轉化經濟資源條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品,產生經濟效益;對具備進行產業開發條件的項目,形成相關產業,通過產業化促進其發展。”[1]
結合“生產性保護”概念及其內涵與東陽木雕傳統手工藝的基本屬性與歷史發展歷程,筆者認為,東陽木雕作為浙中地區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其起源于商周,滋長于秦漢,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是應用在建筑及其裝飾上的以平面淺浮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一種雕刻藝術。”[2]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保護,取得了非凡卓越的成就。尤其在近幾年,特別是在2006年其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隨著各級政府對非遺保護認識的不斷加深,保護策略的不斷完善,東陽木雕在保護程度與保護方式上得到了新一輪的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東陽市現有木雕企業2700余家,其中規模企業60余家,規模企業中近一半為納稅超百企萬企業,專門從事木雕加工的個體作坊2000余個。”[3]同時,“到2010年末,東陽市現有木雕·紅木家具規上企業80家,比2009新增58家;經工商注冊登記的木雕·紅木家具生產企業803家,比2009新增68家;經營戶703家,比去年新增268家。2010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0家,稅收50萬元以上的企業10家,分別比2009年增加20家和5家。擁有東陽名牌以上的自主品牌有15個。”[4]以及現有自1998發展壯大的吳寧東路木雕特色街和建成于2007年的占地590畝的“東陽中國木雕城”兩個專業市場。“木雕產業總產值已達200多億元,稅收近5億元,出口額超14億元。木雕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已近25%。木雕產業已成為東陽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3]而通過筆者對幾大專業市場的田野調查發現,當下木雕產品主要集中在仿古家具、屏風、仿古門窗、壁掛、落地罩、掛屏、佛具、佛像、宮燈、樟木箱、木雕小擺飾等類型,應有盡有。因此,我們從以上數字可以得出,東陽市現從事木雕產業的企業眾多,產品類型豐富,并在不斷的壯大,已具有了一定的產業化發展規模,其為東陽木雕的保護與傳承及東陽木雕區域品牌的推廣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生產性保護”的目的和意義
3.1適合東陽木雕的歷史發展過程
眾所周知,東陽木雕作為中國四大木雕之首,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隨中國傳統建筑的發展而發展,不管是在建筑的裝飾和家庭室內陳設中,還是在迎親嫁娶等喜事的嫁妝物品中,均少不了東陽木雕物品的點綴與烘托。東陽木雕始終以適合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存在并以此連綿不斷地發展至今。確切地講,東陽木雕至今還能具有如此強的生命力與良好的發展勢頭,主要是因為其適合百姓的生活與風俗習慣、審美要求等。
3.2適合東陽木雕傳統技藝的傳承要求
東陽木雕作為傳統手工藝,其具有固有的基本屬性,如特定的傳承模式、技法、要求等。其傳承方式主要是拜師學藝,在東陽木雕行內有這么一句行話:“三年學徒,四年半作,十年出師。”“這基本上是一個東陽木雕師傅的成長時間表,古時如此,現今亦然。跟中國其他傳統技藝一樣,東陽木雕以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為主要傳承方式,拜師學藝,練得十年功,方可有所成。”[5]形象地表達了東陽木雕技藝學習的難度與時間上的跨度,從業者們都是以此習得技藝并以此方式繼續傳承與發展,即師傅的“口傳心授”模式與自身的“偷學”加實際項目的實踐,在師傅的不斷教授與實踐中習得東陽木雕的“核心技藝”。因此,東陽木雕的傳承實質上是在實際的項目生產過程中加以傳承與發展的。鑒于此,當下我們提出的“生產性保護”概念是適合東陽木雕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實質和屬性要求的。
4、“生產性保護”的途徑與原則
東陽木雕的發展始終是扎根于傳統建筑、百姓日常生活器具的設計與制作以及符合百姓審美要求的基礎上,發展至今,在堅持“生產性保護”大概念的前提下,分析其非遺的本質屬性與國內外對非遺保護的現狀以及當下東陽木雕的傳承與發展現狀等,筆者認為,其“生產性保護”的途徑與原則應做到如下幾點:
其一,堅持純手工制作的生產模式
東陽木雕在傳統的設計與制作上都是依靠藝人的雙手進行,在實際操作上,藝人們將依據設計內容、材料屬性與紋理等現狀進行綜合設計與制作,這個過程是靈活多變的,不同的藝人會根據不同的現狀進行細致的分析并按照實際情況具體實施。因此,作品能較好地體現出藝人們的設計思想、文化底蘊、個人喜好等,同時,體現出藝人的刀功技法及施展技藝的靈動性、多變性等。這就是傳統手工藝難以傳授的難點之處,又是特別之處與其本質之處。
鑒于此,筆者認為,在當下的東陽木雕“生產性保護”途徑中,應始終堅持走純手工生產模式的保護途徑。如此進行主要是因為非遺保護的難點在于其非物質性與流變性,結合東陽木雕,對其保護的重點與難點就在于“核心技藝”的保護上。只要其“核心技藝”不在社會的進步與變遷中流失,東陽木雕這門千年傳統工藝也就不會流失。而東陽木雕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手工藝,在傳承與發展上只有熟練掌握其技藝的基礎上才能完成。東陽木雕的“核心技藝”是從設計、打胚到裝配等二十多道程序,而在當下的工業時代,傳統工藝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工業技術的滲透從而導致其“核心技藝”的丟失。因此,依據東陽木雕實際,筆者認為具有各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藝人們,鼓勵其堅持純手工制作,主要生產傳統的木雕作品為主,重點突出作品的原創性、獨特性、收藏性、觀賞性、藝術性等屬性為主,從而實現東陽木雕較高的經濟價值、收藏價值、藝術價值等價值屬性,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收入,改善藝人們的創作環境,從而反哺于東陽木雕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其二,合理利用“精雕機”的生產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的實質就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品,而在這點上,分析東陽木雕產業化發展現狀,筆者認為,其符合“生產性保護”的概念定義。然而在當下的東陽木雕產業化發展道路上,精雕機的使用已是不爭的事實,其可促進生產的快速化、標準化、統一化,也是工業化生產所需的設備之一。我們尊重合理利用現代化工業生產形式與方式對東陽木雕進行生產,并以此形成規模效應,促使產業化發展,提升東陽木雕品牌效應,并以此反哺于東陽木雕的更好傳承與發展。然而,筆者認為,精雕機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好能促使東陽木雕的快速發展,從而促進并反哺其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如利用的不好,則會更快的促使東陽木雕“核心技藝”的流逝,因此,筆者認為,精雕機只能適用在如現代東陽紅木家具等,需要具有一定的藝術化、復古化,而只適合于大眾化消費的產品上,并在“核心技藝”部分仍然堅持提倡使用純手工制作。
5、結 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東陽木雕的“生產性保護”應該堅持以兩條腿走路,即一方面堅持以各級工藝美術大師為主,設計制作以原創新、獨特性、欣賞性、收藏性、藝術性為主的純手工作品,保護其“核心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堅持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在合理利用精雕機等現代工具的前提下,“核心技藝”部分仍提倡以純手工進行,以此在促進產業化發展的同時,保護其核心技藝的不流失。本文以此拋磚引玉,對東陽木雕的“生產性保護”進行必要的思考與探討,從而為這門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能取得更好、更全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盡綿薄之力。
項目來源:
2012年金華市社科聯重點課題《東陽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保護”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32號
2012年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重點課題《東陽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3號
參考文獻
[1] 汪欣.對非物質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理念的認識[J].藝苑,11(2).
[2] 華德韓.中國東陽木雕[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 金梅珍.論東陽木雕產業發展中人才培養問題[J].價值工程,2011(30).
[4] 史瑩.以創意文化為引領做大做強木雕·紅木家具產業[EB/OL].http://www.dongyang.gov.cn/dongyang/zwgk/dydt/zwdt/79933.shtml,2011.03.31/2013.01.15
[5] 潘紅英.東陽木雕:一段依然鮮活的商業記憶(2)[EB/OL].http://zj.sina.com.cn/finance/news/regional/31/2011/0824/4273_2.html,2011.08.24/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