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和靜(1987-)女,漢族,河南信陽人,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級文藝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摘 要:浮士德作為歌德筆下的一個文學形象,其藝術魅力無不感染著每一個讀者。文章從善于思考的智者、勇于實踐的強者、急于追求的勝者方面,加以簡單闡釋。
關鍵詞:浮士德;思考;追求
中圖分類號:I351.6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一、善于思考的智者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說:“全部的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薄陡∈康隆分?,歌德對這個問題做形象回答。全劇開始,即在《天堂里的序幕》里,詩人對自然唱一曲莊嚴的頌歌:宇宙恢宏無際,世界光明燦爛,日月星辰、風雨雷霆、海洋潮汐,各自按照永恒的軌道和法則而運行,而存在。這樣一個壯麗無比的宇宙和自然界,盡管對于天使和魔鬼都“神秘莫能明”,但確定無疑是一個實體。余下的問題是“開辟”宇宙的造化之力究竟在于何處,世界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是精神意識呢,還是物質?是造物主上帝呢,還是永遠運動變化的自然本身呢?
對于這個問題,作品主人公苦思冥想。第一部的《書齋》中“我寫上了‘泰初有言!’,筆已停住,沒法繼續向前。對‘言’字不可估計過高,我的將別的翻譯方式尋找,如果我真的得到神靈的啟示,我又寫上‘泰初有意!’仔細考慮這第一行,下筆絕不能過分匆忙!難到萬物能創化于‘意’?看來該譯作‘泰初有力!’然而就在我寫下‘力’字,已有什么提醒我欠合式。神助我也!心中豁然開朗‘泰初有為!’我欣然寫上?!?/p>
浮士德不是在翻譯,他完全是在獨立思考,力求探索宇宙形成之初造化天地萬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的問題。在《圣經新約》的希伯來原文中,“泰初有道”的“道”,按照基督教教義可解釋為“神的理性”、“創世的原則”和上帝的肉身即耶穌基督。浮士德不僅以否定“泰初有道”否定了上帝造物的說法,而且也不認為能造化天地萬物的是屬于精神范疇的“意”和難于界定和捉摸的“力”。他的最后結論叫做“為”?!盀椤边@個詞于人可以理解為行動、行為和世界,于生物可理解為生存或進化,于自然界包括社會可理解為運動和發展等。對宇宙萬物之形成,這個“為”字在他看來在重要不過。由此宣示一種無神論的、強調自然界本身運動進化發展的宇宙觀。從根本上說浮士德是一個唯物史觀的代表、智者的化身。
二、勇于實踐的強者
一定程度上講,浮士德是哈姆雷特的發展:哈姆雷特只肯定人的價值,但對人生的意義、作用只是用懷疑的哲學的方法提出“存在與不存在”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卻未予以解決;而浮士德則肯定人的作用,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動、在于做出有益于社會的實踐。浮士德開始就明擺出“泰初有為”,即通過實踐而不斷追求真理,最后領悟到人生真諦。
在《浮士德》“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擾人們向善的,并非人的過失,而是人的不行動。“人的精神總是易于侈靡,動輒貪愛這絕對的安靜;我因此才造出惡魔,以激發人們的努力為能?!鄙系壅J為人在努力的時候,不可避免犯錯誤,這并不要緊?!耙粋€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不會迷失正途,最要緊的是不要坐臥不動?!贝嬖谌藗冎虚g的真正惡是貪圖安逸而行動就等于向善。正如歌德一開始通過上帝言談所表明的那樣。浮士德的人生觀無疑是要做一個有為的人。浮士德的一生是在不斷行動中度過的。他經歷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以及其他事業活動。行動是浮士德一生中確定的、不變的規律,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特征。
歌德把這種行為比作不停推動一塊巨石山上的過程。他說:“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說,我活75歲,沒有那一個月過的是真正的舒服生活。就好像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的滾下來又推下去?!备∈康碌慕洑v也如此,他在探索及行動的道路上,似乎永遠達不到目的地。他每次行動的結果都和原來一樣——對新認識和新觀狀感到不滿足,只能再去貪圖,再去行動,就好滾下來的石頭又推到山去,浮士德行動的悲劇性過程,展現了一個真理:人的存在體現在行動中。
當然,浮士德的行動決不是蠻干,不是單純循環,浮士德不斷向“崇高的靈境界飛馳,”他是永遠進取的。歌德說:“浮士德的行動是一個越來越高尚、越純潔的努力,直到死亡?!备∈康峦瞥绲氖莿撛煨缘男袆?,為了一個精神的崇高的目的而前進,因此,浮士德不斷地獲得新生。作為一個啟蒙主義的理性主義者,浮士德相信真理的存在。他的一生都在不斷的發現真理,從對一種理性的否定到對另一種理性的肯定,完成了在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飛躍。這個要認識“統一宇宙在奧秘”,到得到人生的解答的人,一開始便研變了所以的哲理、法律、醫典以至神學,并在永恒的神的世界里面苦苦地挖掘。他一度“困頓在迷律”,但是很快發展成為一個人道主義者。他清楚地認識到正理就在于自己生活中間。他“要領略盡全人類所賦有的精神”,把所有的真理都貫注在自己的“寸心”中。他發現了最真誠的愛情,又看到了社會的黑暗制度與這種人性的沖突,于是,他去尋找一個理想的社會。他游遍了古典的世界,現實的世界,以至于未來的世界,力圖把復雜的過去和未來的未知的可能性結合在一起,的到一個完美的解答。最后,在集體的勞動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統一。
三、急于追求的勝者
作品在末尾介紹說,年已百歲的浮士德面對灰衣女子“憂愁”的一番夫子自道:“我只匆匆奔走在這個世上,任何歡樂都抓緊嘗一嘗,不滿意的立刻將它拋棄,抓不住的干脆將它釋放。我只顧追求,只顧實現,然后又渴望將人生體驗,用巨大心力,先猛沖蠻干,而今行事卻明智、謹嚴。對于塵世我已了如指掌,對于彼岸我不再存希望;只有傻瓜才會盯著云端,以為有同類居住在上面!強者應立住腳,放開眼,世界不會對他默默無言。他何須去永恒之境悠游!凡能認識,便可把握擁有。他該如此踏上人生旅途,任鬼魅出沒而我行我素,于行徑中尋找痛苦、幸福,他呀,沒有瞬間感到滿足!”
這也正印證了我們普遍認為的“浮士德精神”的具體內涵,即“浮士德精神”代表了西方人的現代精神,“永不滿足現狀”、“不斷追求真理”、“重視實踐和現實”是浮士德性格的內核,是理想生命的特質。具體說來,“浮士德精神”就是對現實不滿足,對理想和真理永遠不斷追求,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不斷發展,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明辨進取方向,克服各種障礙和困難,最終實現人類的自我拯救。歌德具有堅強的啟蒙主義信念,相信人類一旦從中世界的桎枯中解放出來就能無限的完善,而浮士德就具備有用不止息德追求完善的欲望,而且在他身上“集中一起偉大的發展傾向。在歌德筆下,浮上德就有西西弗斯般的毅力,卻又比西西弗斯就有更高是我理想和自由。浮士德用自己不斷的奮斗提出了新時代的人生命題:自由是人的本質,而自由的含義是欲望永不滿足和毫不間歇的追求,沒有終極意義的理想,自由永恒意義的追求;這充分的體現了歌德自身的精神特征。歌德認為,人的自我源泉,活力根本核心任然是那欲無止境,永葆青春的原始激情。人靠這種原始激情,保持著豐富完美個體。同樣,也靠著這種原始激情,個人行為才是個不斷更新的整體,才肯能與社會的行為相一致。他好似自我實現的真正動力,而正是在無數個體的自我實現中,帶動了整人類的進步。
總之,《浮士德》是歌德傾注畢生的心血完成的一部巨著。它展現了歌德個人的精神品質,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努力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和信心,是一曲贊美人類追求理想的頌歌。
參考文獻:
[1] 歌德《浮士德》綠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2] 歌德.《歌德談話錄》.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3] 馮至主編《德國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