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小嬌(1986-),女,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摘 要:英語的形合和漢語的意合特征給漢英和英漢翻譯帶來很大困難,通過對此特征的了解和研究,找出處理問題的辦法;將漢語的“流水型”句子改成英語的“樹枝型”句子,并找出一定翻譯策略。
關鍵詞:形合 意合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1
一、英語的形合、漢語的意合特征
英語是重形合的語言,漢語是重意合的語言。美國翻譯家奈達在《意譯》(Translation Meaning)一書中指出:“就漢語和英語而言,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意合和形合的對比。”(奈達,1983)這里奈達指出了漢語和英語語言學上,即句法上的區別。包惠南針對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對英漢語結構形態的不同影響做了如下總結:“分析型的思維方式使英語具有明顯的詞形變化,形式多樣的語法形式和組詞造句中較為靈活的語序結構;而綜合型的思維方式使得漢語無詞形的變化,語法形式的表達主要依靠詞匯手段,組詞造句中完全依靠語義邏輯和動作發生的時間先后決定詞語和分句中的排列順序。”
英語的形合表現在使用很多顯性的連接詞。英語的連詞都是用來連接詞、短語和句子的,根據連詞本身的含義及其所連接成分的性質,連詞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叫等立連詞(Co-ordinate conjunctions),一類叫從屬連詞(subordinate conjunctions)。等立連詞所連接的成分是一種并列關系,包括:and,or,but,for,not only but also,neither,nor;從屬連詞是引導從句的,一般引導主語從句、表語從句、賓語從句等。如:if,that,whether,what;用來引導狀語從句的有when,though,if,where等。英語常用的連詞有好幾十個,而漢語卻只不過二三十個。
英語中,如果沒有連詞,就不成句,不成篇。
(1)I won’t go if you will not go.
(你不去,我就不去。)
(2)Whenever he is free,he will come and see me.
(他一有空就來看我。)
(3)He boasts that a slave is free the moment his feet touch British soil and he sells the children of the poor at six years of age to work under the lash in the factories for sixteen hours a day.
(他吹噓說,任何奴隸一踏上英國的土地就獲得自由,而他卻出賣窮人家六歲的孩子到工廠干活,每天十六小時,受盡鞭打責罵。)
這段英文段落包含5個分句,運用了3個連詞和5個起連接作用的介詞和10個動詞不定式短語。
漢語的意合性表現在連接句子時不使用連接詞。因為漢語句子的結構是語義的,語義的句子結構注重內容的意會性不在乎形式的強迫性。所謂“意會性”就是一句話的意思是需要由意境去意會的“需要依仗意義”即內在邏輯關系來理解和把握。
漢語中,雖沒有連接詞,照樣成句、成篇。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As long as the green mountains are still there,one should not worry about the firewood.)
(5)飲水思源。
(When one drinks water,one should not forget where it comes from.)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英語在多數情況下都要依靠各種連接形式和連接手段進行組織句子篇章,而漢語,在多數情況下不需要顯性的連接形式和連接手段,仍能將要表達的意思表述清楚,而且不會因為缺少了連接詞而造成意義混亂和不明。正所謂“形隱意在,句連灑脫,語序順適,意脈暗承,語感含蘊”(但漢源,1996)。
二、形合、意合影響下的翻譯策略
對于形合與意合,翻譯前輩已經有了恰當的形容:英語句子好比一棵參天大樹,一串葡萄,一串珍珠,一樹荔枝;而漢語句子則像一根竹子,一盤珠子,一江波濤。
(7)On campuses all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s who lectured and studied in China in the 1930s and 40s today are invigorating our own intellectual life —none of them with greater distinct ion than Professor John K.Fairbank,who honors us by joining my traveling party.
(今天在美國的各個大學里,曾經于30 年代和40 年代在中國講學并做過研究的美國人正活躍著美國的學術生活。他們中間最有名望的是費正清教授,他這次同我們一起訪華,使我們感到榮幸。)
這個例句的英文盡管很長,除主句外還出現了兩個定語從句,但它實際上仍然是個簡單句,只有一個主語Americans和一個謂語are invigorating。圍繞著這個主干結構,全句的多個名詞,介詞和代詞(包括關系代詞)進行空間搭架,各個子句像一串串葡萄,簇擁匯集在一起。而在譯文中,漢語是站在語義的高度,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以短句的形式依次交待清楚。句子之間沒有使用過多的形式連接手段,但邏輯語義關系卻一目了然。
(8)我曾多次見他畫小雞,毛茸茸,很可愛;也見過他畫的魚鷹,水是綠的,鉆進水里的,很生動。
(On several occasions I watched him paint fluffy little chicks and vivid cormorants with their heads in clear green water.)
在此例中,散散的一個漢語句群被譯為工工整整的一個英語句子,也更能體現漢語的“流水型”句式、重意合特征及英語的“樹杈型”句式、重形合特征。漢語結構的松散與英語結構的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通過以上的對比研究,可以知道漢譯英時句子的處理方法,就是從“意合”轉換為“形合”,將“流水型”的句子轉換成“樹杈型”的句子;而英譯漢則恰恰相反。只要掌握住英語和漢語的基本特征,翻譯時注意運用恰當的策略,多加練習,定會有收獲。
參考文獻
[1] Nida,Eugence A. Chr.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J.Brill,1982.
[2]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 但漢源.英漢翻譯理論與技巧[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
[4] 彭忍鋼 孫霞.從形合和意合看英漢句子對比與翻譯[J].云夢學刊,2003(2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