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呼姣琴(1988.4-),女,山西呂梁人,現為遼寧大學歷史學院2011級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
摘 要:“國史案”是北魏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崔浩之死也是歷史上最引人爭論的話題之一,很多人認為崔浩被誅是因為其在編修國史《國紀》時,“盡述國事,備而不典”,實際上崔浩被誅,是由多種原因促成的,如民族隔閡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崔浩個人樹敵太多等等。但最終使得權傾一時的崔浩被誅殺滅族的原因是他和拓跋燾在面對南朝問題上不相容的矛盾。
關鍵詞:崔浩死因;拓跋燾;民族隔閡;軍事方針
中圖分類號:1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崔浩(公元381年——公元450年),字伯淵,小名桃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人。出生于當時北方最大的家族之一——崔氏家族,崔浩從小喜好文學,博覽經史,他玄向陰陽,研精義理,百家之言,無不關綜,青年時就隨其父崔宏侍奉拓跋北魏政權,為官五十多年,輔佐太祖、太宗、世祖三代君主,為他們出謀劃策,參定軍國大計,對北魏王朝可謂鞠躬盡瘁,但最終不僅其本人被拓跋燾慘殺,而且株連九族,成為歷史的悲劇。
很多人認為崔浩之所以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是因為他在編著《國書》時“盡述國事,備而你典”。但只要我們稍加推理,就知道事實不可能如此簡單。
其一,崔浩在北魏政權為官五十年,官至司徒,可謂權傾一時,且得到幾代君主特別是拓跋燾的極大寵幸,如此位高權重,身份顯赫的一代權臣,不可能因為編寫史書過程中的一點錯誤,就讓他承受如此沉重的代價;
其二,我們都知道崔浩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他怎么可能刻意直書拓拔族早期的丑事來昭示天下;
其三,公元429年,崔浩第一次參與修撰拓拔歷史,并修成《國書》三十卷,拓跋燾還曾因此贊揚他“注集前功,以成一代之典”,第二次修史是在拓跋燾統一北方后,這次修史主要是補充的當代史,并沒有對即成記載做多大改變,所以如果崔浩是因直書拓拔早期丑事而觸怒拓跋燾,早在三十卷完成之時就應該被殺,怎么會等到那么多年之后呢?況且,刻碑也是的到拓拔晃所允許的;
其四,在崔浩被捕后,曾和他一起參與修史的高允主動向拓跋燾請罪,說“浩綜務處多,總裁而已。至于注疏,臣多于浩”,如果記載屬實,高允怎么能相安無事?
這一切都說明導致崔浩悲劇的真實原因并不簡單地是他在編修史書時“盡述國事。備而不典”。
既然導致崔浩被誅的原因不是他在編寫史書過程中的錯誤,那么,崔浩的真正死因是什么便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深入探究。
(一)民族隔閡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崔浩被殺的社會原因
拓拔族進入中原后,為了鞏固和擴大統治,和那些未能南遷但又想繼續保持自己貴族地位的中原門閥士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必然會有矛盾沖突。
作為中原士族貴族的代表,崔浩在政治觀、民族意識、宗教信仰、歷史觀等方面都與當時的鮮卑統治者格格不入。
1.在政治觀方面,作為儒者的崔浩一直把儒家的“齊整人倫,分明性族”作為其政治理想,他努力恢復儒家大族的政治地位,并試圖實現北魏君主的漢化從而得到他們的支持,但他的這種做法必定會很大程度上威脅到鮮卑舊勛的地位和利益,定會遭到他們的極力阻撓和殊死抵抗,他們視崔浩為眼中釘,肉中刺,想方設法想置其于死地。
2.以崔浩為代表的士族漢人與鮮卑族在民族意識方面有很大的當時還無法逾越的差異。雖然鮮卑拓拔部在入主中原之后與漢族社會的接觸增多,受漢文化的影響也隨之擴大,但是其經濟生活內容、生活方式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存在于漢人與鮮卑人之間的隔閡也依然存在。
3.崔浩在宗教信仰和歷史觀方面都與當時的鮮卑族格格不入。崔浩開始沒有宗教信仰,只是玄向陰陽,善參天文,預測兇吉,后來拜寇謙之為師,皈依道教,可其對佛教卻一直很排斥,不幸的是建國后的北魏佛教勢力極盛,鮮卑人從平民到貴族信仰佛教的人很多,這是崔浩所不能接受的,公元446年,他借關中、涼州等地的僧侶有不軌之跡,勸說太武帝大肆滅佛,要把全國的僧人殺光,這就使得他成為整個信奉佛教的鮮卑族的敵人,引起了鮮卑貴族的極大仇恨,他們誓會找機會給予殘忍的報復。在修史的態度上,他“盡述國事,備而不典”,以至于傷害到鮮卑族的民族自尊心,使自己遭到誅殺。
所以崔浩的死是當時漢族和鮮卑族民族矛盾和隔閡激化的產物,而“國史案”則是這種矛盾的總爆發。
(二)崔浩個人的性格是其被殺的主觀原因
政治地位的顯赫,皇帝的寵信,再加上當時鮮逢對手的才學,使得崔浩自視很高,“常自比張良,謂已稽古國之”。崔浩的自視清高使得他沒能正確審視他所處的現實社會環境,其言行觸犯了整個鮮卑權貴,個人樹敵也越來越多,在朝廷中沒能擁有一個好的人際關系網,以至于當自己犯有錯誤時,幾乎沒人能替他求情,而是不惜余力地落井下石,置他于死地。
(三)拓跋燾對崔浩態度的變化是其被殺的根本原因
崔浩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拓跋燾的恩人,他不僅幫拓跋燾順利登上皇位,而且為統一北方做出巨大貢獻,但是什么原因使得崔浩落到被誅的地步?以崔浩為代表的漢族士族與以拓跋燾為代表的鮮卑貴族之間的民族隔閡和民族矛盾,崔浩過激的漢化政策,崔浩個人與太子、群臣的緊張關系,雖然這些都影響著拓跋燾對他的態度,但使得拓跋燾誅殺崔浩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在軍事方針上的分歧和矛盾。
崔浩軍事方針的單一性,背離了拓跋燾先北后南的軍事戰略。崔浩與拓跋燾軍事戰略的相通只局限于北方,在面對南伐時,他們的態度卻背道而馳。在拓拔嗣時崔浩就曾盡力勸說北魏政權幫漢人度過災難,并多次阻止拓拔嗣南伐。拓跋燾即位后,他依然堅決地阻止南征,公元430年,北魏南邊的很多將領以宋將入寇為借口請求伐宋,朝廷集議,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應該舉兵南征,而崔浩卻極力勸阻,最后拓跋燾沒有向南用兵。我們不難看出,面對勢力強大的拓拔政權,崔浩總是想法設法的阻止或拖延他們的南征計劃,事實上在崔浩被殺之前,北魏朝廷每一次欲向南方用兵,崔浩都以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幾乎充分的無懈可擊的理由進行阻止,這就使他和拓跋燾的軍事策略產生了矛盾,但隨著北魏國力的迅速上升,南北之間的對峙不可避免。
不久,南部諸將領又說南賊將至,在漳水大造戰船,嚴密防備。經過朝廷討論,大多數人同意派騎兵五千,并假署司馬楚之、魯軌等,來引誘邊民。但崔浩卻說“非上策也……”,并向拓跋燾說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利于他,竭力阻止拓跋燾南征,但是拓跋燾不聽勸阻,決然南征,只是結果不出崔浩所料,拓跋燾此行以失敗告終。
總之,到了拓跋燾后期,崔浩的存在已成為拓跋燾南下不可逾越的障礙,一定程度上也成為北魏政權進一步向前發展的障礙,所以,在他的使命完成后,除掉他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國史一案正好給了拓跋燾提供了一個好的借口。
結語
崔浩,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卻有著超強的精神力量。他用超凡的謀略和才識幫拓跋燾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懷揣著“以夏變夷”政治理想,抱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去改造北魏政權,推動了北魏政權惡漢化和文明化。這足以顯示這個文弱書生執著、剛烈、堅毅的錚錚風骨。
參考文獻:
[1] 魏收.魏書.崔浩列傳[M].第二版.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504.
[2] 魏收.魏書.高允列傳[M].第二版.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53.652.
[3] 汪中柱.矜才負能的代價——崔浩心態悲劇的剖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2.
[4] 司馬光.資治通鑒.崔浩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0:3987
[5] 沈約.宋書.索虜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3: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