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德超(1987—),男,漢族,山東東營人,歷史學碩士,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研究方向:秦漢史。
李靜(1987—),女,漢族,山東威海人,歷史學碩士,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專門史專業,研究方向:中國儒學史。
摘 要:戰國時期的儒家集大成者荀子注重道德教化,大力提倡德化的消費論,在消費原則、消費標準、消費前提和消費目的等諸多方面體現了其道德特色,對后世消費意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荀子;德化;消費論
中圖分類號:B2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荀子思想十分強調節用,力倡德化的消費論。其德化消費論由節儉的德化消費原則,禮義的德化消費標準,節欲的德化消費前提,有備無患、維持社會持續發展的德化消費目的等幾個方面構成。它體現了荀子德化的消費經濟思想。對現代消費不乏借鑒價值。
一
節儉是荀子德化消費的基本原則。他從國家財政的角度論述了節用的意義,“節其流,開其源,潢然使天下必有余”;“強本節用則天下不能貧”。荀子反對奢侈浪費,要求上層統治階級崇尚節儉,“天下諸侯無靡費之用,士大夫無流淫之行”。他要求每個人都應當節儉,強調“恭儉者,……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利,不如恭儉之利也”。這就充分肯定了恭儉的功利效應。
荀子雖然主張崇儉,但他反對像墨子那樣的過度節儉,而是主張節儉應當適度。他指出“天下尚儉而彌貧”,這表明,“儉”是一個適度的概念,并非愈“儉”愈好,這也說明他已經意識到消費對生產具有的反作用,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荀子還認為過度的節儉會阻礙賞罰制度,影響財富生成,說明他已經意識到物質刺激對生產的積極作用。因此,荀子強調與禮制相適應的適度消費可以促進生產發展,即“萬物得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合,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滔滔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藏之”。這就充分說明了德化的適度消費的積極意義和必要性。
荀子提倡節儉的德化消費原則,昭示了其在消費問題上的自覺調適意識。依據節儉適度原則來限定人們的消費活動,有其合理性。它可以防止過度奢侈和過度節儉的片面作法,把日常消費限制在理想范圍內,使消費適度化,社會秩序化。
二
禮義是荀子德化消費的基本標準。荀子的節儉是主張社會成員各按自己的等級身份,按禮義消費標準節用。其消費的總原則為:德必稱儉,儉必稱祿,祿必稱用。士以上即在統治階級內部必以禮樂節之。“貴賤崐有等……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對于庶民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荀子認為等級消費是必要的。他將按等級消費看作是處理“欲”與“物”的矛盾的手段,實際上他已經意識到了生產對消費的決定作用。
荀子還提倡禮儀性消費及宗教性消費。禮儀宗教是古代社會的基本行為和基本信仰,禮教性消費是古代社會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十分重視禮教性消費,將其規范化。如他認為大饗要“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對于祭祀則要“齊大羹,而飲庶羞,貴本而親也。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大一,夫是謂之大隆”等。這種宗教禮儀上的鋪張浪費與儒家主張的黜奢崇儉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說明“禮義”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禮義”成為消費最根本的標準。
荀子的等級禮義消費標準實際上就是要人們“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將人的思想、行為都納入“禮”的軌道,安于自己的等級和名分,不可隨心所欲,從而達到社會的秩序化。
三
節欲是荀子德化消費的前提條件。與道家的“無欲說”和楊朱的“縱欲說”不同,荀子承認欲望是人的自然生理需求,是人與禽獸共有的屬性。他認為人的欲望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不知滿足的。當人們的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的基本需求得以滿足之后,就又會“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人們的欲望就是這樣“窮年累世而不知足”。正是這種不知足的消費欲求才需要以等級名分制度及其道德規范來加以節制,否則,沖突將會危及社會安定,故只有節欲以實現社會的有序與和諧。荀子不主張“去欲”,而是主張以道制欲,以道導欲,“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在他看來,“道(導)欲”可使得從天子到守門人的欲望“近盡”。
為保證人們的一般消費水平,防止人們的過度消費欲望,荀子還對人們的收入進行了規劃。他主張收入在支付消費之后還須有所剩余,即“必有藏余”,但是不能“有余過度”,只有保持在這種收支狀態下,才能有效地既維持一般消費水平,又防止人們過度消費欲望。這種設想明顯地具有抽象化和理想化色彩,現實生活中難以真正實行。
四
有備無患,富國富民,保護自然資源,維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荀子德化消費的主要目的。
有備無患。他認為“節用御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反之,“糧食大侈,不顧其后”,不久就會貧困,甚至“不免于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可見,其節儉是從有備無患出發,節儉現有的消費是以備將來的消費,這可以說是荀子的獨到之處。
富國富民。荀子強調統治者要想得到民眾的支持和擁護,必須富民、滿足民眾利益。他十分強調“民”對國家政權的重要意義,“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在荀子看來,統治者的統治大業通常是通過“富民”即讓民眾利益充分得以實現的。荀子把“薄賦斂”看成是富民的基本條件之一,“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民時,如是則國富矣。夫是之謂以政裕民”。可見,輕徭薄賦是節制消費,以政裕民的具體表現。同時,要求統治者盡量減少財政開支,即“天子諸侯無靡費之用”。荀子不僅把節用看成是杜絕浪費,保證國庫財富儲積充足的手段,而且把節用看成促進生產發展的手段,“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
保護自然資源,維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和自然具有“唇亡齒寒”的生態關聯。為保證自然資源的可永續利用,荀子十分關注“時”,即生態學的季節節律,以此保護山林川澤等自然資源。他說:“故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荀子心目中的圣王都是“順天守時”,大力推行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環保主義者。他強調,只有通過“圣王”強有力的管理,使人類的生產活動有益于生態環境的發展,才能使自然界生物系統對人類的支持能力、供應能力不斷擴大,也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
總之,荀子的德化消費論是在節欲的前提下,提倡節儉的德化消費原則和禮義的德化消費標準,其目的是有備無患、富國富民、維持自然資源的持續增長,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德化消費思想體現了對消費主體道德自律的高度重視,把道德建設作為實現節制消費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諸子集成:第2卷[M].上海:上海書店,1990.
[2] 馬新.論語解讀[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