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成為了東北作家群形成的時代背景,這個時代的日軍侵華暴行和日偽殘酷統治給東北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難。東北作家的創作表現出了濃厚的民族意識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蕭軍就是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家。本文將從蕭軍本身的生活背景和性格出發,結合其小說中的描寫來分析他的創作思想,從而了解蕭軍小說中的抗爭精神。
關鍵詞:蕭軍 人物 抗爭精神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蕭軍原名劉鴻霖,1907年生于遼寧省義縣,是在魯迅先生教導和支持下成長起來的左翼作家。他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第三代》(原名《最后的時代》)、《五月的礦山》等作品以鮮明的寫作個性、質樸的創作風格、堅毅的斗爭精神成為了抗戰文學的先行者,對中國抗戰文學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蕭軍的成長歷程和寫作內涵,認真深刻地來品讀其小說的精髓,從中分析他那不屈的抗爭精神。
一、家庭與社會時代背景
幼年時期的蕭軍便體現出一股子抗爭精神。蕭軍的祖母有著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豪邁的作風和英勇的精神。他的父親是家中的長子,為人熱情,是一個有著正義和愛國精神的男人,但卻又性格暴躁,經常虐待蕭母,以致蕭軍在出生沒多久就失去了母親。父親的無情和繼母的冷漠對幼年蕭軍的性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上山當土匪、劫富濟貧的二叔和為人高大、開朗的三叔同樣對蕭軍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說,從祖母的樂觀和勇敢,父親的無情和爆裂,二叔、三叔的剛硬和快樂,一定程度地左右著蕭軍的性格和心理。尤其是父親對他“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方式更使得蕭軍增強了反抗意識,從而形成了倔強的品格。蕭軍本人曾說:“我有一部字典,里面沒有怕字,我不懂什么怕啊,尤其是不怕人。”
蕭軍的家鄉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溝,民風彪悍,土匪聚集。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境對蕭軍的性格產生了滲透和影響。同時,東北地區地域環境殘酷,氣候寒冷干燥,東北人民淳樸的性情和不屈的精神,對生命和自由的追求都滋潤著作家蕭軍。而他的為人也一直是鋒芒畢露、敢于反抗、不畏強權且性格爆烈。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地區首先燃起了抗日的烽火,東三省的愛國作家們心懷著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熾熱的愛國熱忱,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同日本帝國主義抗爭,向人民描述著日偽統治下的黑暗的社會和大眾遭受的苦難,形象的反映出當時社會昏暗的天空和鮮紅的大地,表達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救亡圖存的思想。蕭軍參加了自“九·一八”以后的革命文藝活動,通過報刊等發表了自己的進步文學作品,可以說作家自身的命運同時代息息相關,緊密相連。蕭軍目睹了東北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地主階級的雙重壓迫下的悲慘生活,親歷了百姓對生的抗爭和對自由的追求。抗日戰爭這個廣闊的時代背景給予了作家蕭軍創作的發展空間,也同他不屈的意志更好的結合,他的性格與品質、骨子中的抗爭因子真正的迸發出來。
二、小說中斗爭的人物形象
蕭軍是一個滿懷愛國義憤的知識青年,在報國無門、窮困潦倒之際,毅然拿起筆描繪人間的悲慘與戰爭,抒發人民反抗的心聲,表現出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我們選取蕭軍的幾部小說,從中找到具有抗爭精神的人物,分析他們的性格和內涵,來找到作家本身的那種不折不撓的抗爭品格。
蕭軍的抗日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八月的鄉村》。小說描述了“九·一八”事件東北淪陷以后,在嚴峻的形式逼迫下,一隊抗日游擊隊在艱苦中開展抗日革命運動,不斷的發展壯大,卻又在不斷的失去親人和戰友,真實地描繪出人民保家衛國、艱苦奮斗的抗爭畫面。
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厚嘴唇”的司令員陳柱,從其人物特點上就能看出是一位憨厚正直的人,而他的性格沉著且冷靜、機智又果敢,具有高遠的眼光和敏銳的嗅覺,高瞻遠矚,立場堅定;鐵鷹隊隊長人如隊名一樣有著鷹一樣銳利的眼睛,能夠在最短時間里察覺敵人的動向,兇猛英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有著老鷹一般敏銳感覺的游擊隊隊長;李七嫂是一位潑辣的婦女,有著堅定的復仇勇氣和決心,內心堅強,行為果斷,在留著眼淚埋葬了自己的情人之后毅然決然地拿起槍,走上了反抗之路;而其中的第五小隊隊長蕭明卻是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在抗戰道路上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新青年代表。
小說《五月的礦山》中的金大梁、魯東山身上都散發著拼命硬干的精神,不畏艱險,不懼辛苦,勇敢拼搏,因為他們心中有著這樣的信念:“人生最美麗、最鮮艷、最能表現生命之力的地方將是在最激烈的戰場上、最艱難的工作崗位上。只有在那樣的地方才會開出生命最鮮艷、最有力、最燦爛的花朵來。”[1]艾春秀是作家塑造的一個悲情人物,她受到過慘痛的身體和精神的創傷,在日本侵略中失去了雙親,被日本醫生侮辱,但堅強的她沒有自尋短見,而是在堅毅的性格和抗爭的決心中親手殺掉了那個畜生,為自己報仇。
在《最后的時代》(《第三代》)中,作者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九·一八”事變期間近三十年東北地區農村的時代風雨。地主鄉紳勾結官僚共同欺壓農民,農民只能上山去當“胡子”(土匪)來進行反抗。小說中的人物井泉龍被稱為是“整個凌河村的靈魂”,“總是在太陽底下戰斗的”,是抗爭的典范。海交、劉元更是拼命頑強抵御官僚軍隊,至死不屈,抗爭到底。翠萍是一個堅強的女性角色,生活的坎坷和摧殘沒有使她屈服,她像男人一樣拿起武器進行拼搏,到山上與土匪為伍,與命運做斗爭。
作家一些短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身上同樣能體會到抗爭的意味。星和朗是《桃色的線》中兩個追求自由的樂觀青年,雖然靠當東西為生,但從來都是精神振奮,沒有絲毫頹廢,他們永遠不會為了吃與穿而出賣自己的靈魂,為了自由的向往不斷的與現實抗爭著。《鰥夫》中的于五嫂從不畏懼暴力和侮辱,在堅持自己的信念中常和丈夫于五做斗爭,從來不為他人所粉碎和消磨。在《水靈山島》中蕭軍塑造了一個以反抗帝國主義、抵制文化專制為目的的啟蒙知識分子流浪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描述看到的種種不平事,聽到的各式各樣的聲音,表達了對靈魂枷鎖的桎梏的批判,極力希望可以沖破牢籠。
三、從作品中看到的蕭軍抗爭精神
蕭軍的作品都是以一種嚴肅、緊張的基調進行,風格多是純粹、質樸、剛健的。在小說人物的塑造上,他能夠很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既粗獷勾勒又細膩雕琢,同時也對每個人物的獨特魅力進行描繪,突顯鮮明的個性。
小說中的每一位具有斗爭精神的人物都有著一種強悍、悲壯、粗獷、熱情、奔放的力量,真正的體現出精神上的“力”與人物自身的“美”的結合。這些不屈抗爭的人物正是作家本身內心的抗爭精神的體現,可以說,作家內在的不屈精神和不折品質與外在的社會現實有機的融合在一塊,使作家的作品具有時代的靈魂和精神的烙印,他理解知識青年的苦難處境,擁有滿腔的愛國熱情,他的作品充滿了生活的實感,滲透出強烈的時代意識和歷史深度,散發著他內心抗爭精神的光與熱,反映出勞苦大眾的覺醒與反抗。同時,蕭軍也無時不在傾吐著人民的抗爭吶喊和不堪壓迫的吼聲。
雖然作品的內容相去甚遠,每一部作品的側重有所不同,但我們從蕭軍作品的整體上不難看出,作家的抗爭意識貫穿在他人生和作品的始終。有時代的風云變幻、人民的浴血奮戰、槍林彈雨的搏斗、不屈不撓的抗爭,還有鐵血男兒的堅定意志、生死離別的最后選擇,更有那希望中的祥和、平淡中的呼吸。
蕭軍的生活道路充滿了坎坷,作品也是在荊棘中緩步前行。他的作品都是經過修改之后才出版的,每一次的作品出版都十分波折。但是蕭軍本人卻始終是樂觀、積極、向上,他的為人風格在作文風格中得到印證——雄渾壯麗、奔放豪邁、剛健有力。他的經歷不同于其他作家,他的地位不斷在轉換著,不僅僅是懸置,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外”,這樣他的獨特魅力也就被遮掩起來,但是蕭軍內心中的抗爭精神卻在不斷地自我完善,不屈不撓,不折不扣。
參考文獻:
[1] 蕭軍.五月的礦山.作家出版社,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