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崢薇(1987年-)女、藏族、四川省康定人。西南民族大學2010級古代文學專業,先秦文學研究方向。
摘 要:韓愈的散文作品,其創作理論主張“修其辭以明其道”,“文”、“道”并重,并充分體現明道與抒情的關系。其散文在藝術技巧及表現手法上將“發言真率”和“抑遏蔽掩”兩種筆法各臻化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韓愈;散文;明道;抒情
中圖分類號:I20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在唐代古文運動中,韓愈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他說:“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1](p112-113)所謂“道”,指的是儒家之道。“文以明道”,就是要求文章必須轉載儒家思想。韓愈同樣重視文章的藝術形式。他在《答陳生書》中表白:“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1](p176)可見,韓愈是主張“文”、“道”統一,“文”、“道”并重的。他的創作努力實踐自己的主張,不但繼承前人優秀的散文傳統,而且在散文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上多有發展和創新,形成自己的特點。
一、“發言真率,無所避畏”
《舊唐書》本傳稱韓愈“發言真率,無所避畏”,《新唐書》本傳也說他“鯁言無所忌”。“發言真率”即可以說明韓愈的性格,也可以用來概括他散文筆法的一個特點。韓愈的“發言真率”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有關,如在《爭臣論》中表明“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不倦,死而后已”[1](p112)的志向。
韓愈的一些散文表現了強烈的反潮流精神,《師說》就是其中之一。正如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所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則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于是得狂名”。[2](p871)可見,當時寫《師說》,倡師道,需要很大的勇氣。
《諱辯》更是一篇向傳統觀念挑戰的妙文。他以唐太宗關于“二名不偏諱”的詔令和“不避嫌名”的國家律文為依據,指出:“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拒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1](p161)韓愈的三個反詰句,格外有力,咄咄逼人,充分說明了與賀爭名者及世俗附和者的荒謬可笑。
韓愈的散文,還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國計民生。如憲宗元和九年(814),吳元濟反叛朝廷,朝臣多議招撫,韓愈卻上《論淮西事宜狀》,力排眾議主張討伐。他說淮西藩鎮不過是“殘弊困劇之余”,“其破敗可立而待也”,事情的關鍵在“陛下下斷與不斷”[1](p141)。
韓愈也寫了一些關心民瘼的作品。《御史臺上論旱人饑狀》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文章指出:“今年以來,京畿諸縣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1](p588),以致百姓“棄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樹以納稅錢,寒餒道途,斃碚溝壑”。這些情況,“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1](p588)批評德宗不夠圣明,被群臣蒙蔽,不知下情。
韓愈在《論佛骨表》中以大量的歷史和現實事例,論證了信佛的荒唐,《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中說:“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哀朽木惜殘年!”[3](p1079)為革除弊事,他甘冒貶官甚至殺身的危險。
二、“抑遏蔽掩”。
在韓愈的散文中,盤旋曲折,寄意于筆墨之外的也不乏其篇,直言與含蓄兩種筆法,相互為用。
蘇洵在《上歐陽內翰書》中描述韓愈散文的特點說:“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蛟龍,萬怪惶惑,而抑遏避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見其淵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4](p328)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運用“抑遏蔽掩”筆法的典范之作。韓愈在這篇贈序里說董邵南“懷抱利器”[1](p247),但“舉進士,連不得志于有司”,只好出走河北(燕趙)。韓愈不贊成董邵南前往,但又不便阻止,所以故意說“燕趙古稱多感概悲壯之士”,董生此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1](p247)先把反對董生去河北的意思“抑遏蔽掩”,反說董生在河北一定會找到出路,但隨即又宕開一筆:“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野。”[1](p247)河北“多感慨悲壯之士”。其實韓愈心里有數,因而含蓄地透露了對董生欲事藩鎮的不滿。最后委托董生去憑吊樂毅墓,并看看河北世上是否還有像古代高漸離那樣的人,告訴他們,“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1](p248)。這篇文章看似送行,其實勸留的文章頗為前人所激賞,金圣嘆評點說:“送董邵南往燕趙,卻反托董邵南諭燕趙歸朝廷,命意既自沉痛,用筆又極頓挫。”[5](p594)
《進學解》也成功地運用了“抑遏蔽掩”的筆法。韓愈以委婉的筆調,深藏怨憤諷刺之意,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執政攬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官修撰;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6](p4198)《送窮文》是他希望擺脫貧困拮據生活的心酸表白。文章對“五鬼”的斥責,全用反語,實際是概括自己五個方面的優秀品質,作者把自己才高見棄,命騫時乖的牢騷巧妙地傾瀉出來。如此“抑遏蔽掩”寫作真意和《進學解》異曲同工。
韓愈仕途坎坷,這類諷喻性作品反映了他飽受壓制的惆悵,和希望能輔佐圣君明主的心愿。韓愈散文中“發言真率”和“抑遏蔽掩”兩種筆法,鬼斧神工,各臻化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文以明道”的闡釋
《原道》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系統闡述了他所提倡的儒道的基本內容,韓愈自稱“約六經之旨”《上宰相書》,可他卻推陳出新。他認為只有把文章寫好,擯去陳言、文從字順、氣盛言宜、辭事相稱,才能更好的明道。《原道》文章第一段開宗明義,“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博愛“一詞出自《孝經》,借來作為仁的定義,孔子《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可見仁不僅是指愛,還得得好惡之正。接下來“行而宜之之謂義”又是據《中庸》而來,
彌補上面的缺陷。接著兩句由仁義出發,謂之為道,意象明確。而“無待于外”是韓愈對《莊子》文章的一點融化。雖然韓愈的上述論斷是源自經典,但卻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富有新意。這開頭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韓愈在這里強調“圣人之道”,以達到人與人之間互濟互利、互相幫助,充分體現了韓愈積極關注國計民生的政治觀點。所謂“原道”就是探討道的本源,道之源的揭出,也就形成了韓愈的道統思想。
《原道》影響深遠巨大不僅在于作者的思路精密、透辟,還在于其態度真誠。并且對佛老的抨擊,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且其語言準確精煉,讀來瑯瑯上口。
參考文獻:
[1] 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柳宗元集:第三冊,中華書局,1979.
[3] 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 曾棗莊,金成禮,嘉佑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 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一,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
[6]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韓愈傳,中華書局,1982.